4 海外扩张与越战财阀

杜邦公司在 50 年代初的重大举措,主要是加大海外投资计划,争夺海外投资市场,在此之前出口业占领先地位而在国外投资设厂方面,却处于落后状态。日渐增加的捐税和通货膨胀,使它从国内工厂投资获得 10%的传统利润越来越困难了。在杜邦公司企图保住通用汽车公司股息,而在法院屡次败诉后,更促使它转而不断向国外发展,从 1957 年起,杜邦公司相继在荷兰建

立了它独资经营的第一家国外子公司,在北爱尔兰的德里建筑一家价值 3000

万美元的氯丁橡胶工厂,试图打入共同市场。为了把投资重点转向海外,格林沃尔特采取了一个重要措施,就是成立国际部,小沃尔特·卡朋特的儿子沃尔特·萨姆·卡朋特第三被任命为总经理。国际部是在原外国关系部基础上组建的,但它的业务范围更为广泛,更直接而细致,凡有关杜邦公司所有国外企业的行政管理以及财政收益,都由它直接向执行委员会负责。杜邦公司在海外经营并不拘泥于一种方式,根据海外市场变化随时变换,主要看哪种经营方式利润更高而定,或者侧重输出资金和技术,或者侧重直接出口产品。1953 至 1957 年间,由于海外有的地区社会动荡不安,投资办厂周期拖长,于是采取直接出品,使利润从一亿美元迅速上升到 1.46 亿美元。这是占领海外市场的最灵活的策略。

国际部采取的另一个占领海外市场的策略,就是销售行动必须跟上世界市场需要,当一个新产品一出厂时立即在国内外市场同时采取行动。到 1963

年,杜邦公司已在海外 13 个国家,兴办了 35 家工厂,有一万六千余名外国劳工在为杜邦家族创造财富。60 年代,是美国侵略战争正紧张而激烈进行的年代。随着战争的逐步升级,美国投入的军力、军火和军用物质需要量越大, 因为对杜邦公司的军用工业品的生产给予了新的促进,杜邦公司巴不得战争越升级越好。他们这种心情和朝鲜战争时一样,唯恐天下不乱,天下不战。谁对战争叫嚣越激烈,杜邦就给谁发奖。

1964 年美国举行总统竞选,戈德华特在他的竞选演说中,叫嚷轰炸越

南,他因而获得了杜邦家族 7.1 万美元的赠款,并被共和党全国大会提名为

总统候选人。在 1965 年战争升级的热潮中,美国保守主义联盟的主席小拉蒙·杜邦·科普兰,以联盟的名义催逼政府全面进攻北越并推翻其政府,杜邦家族的人无不感到科普兰说出了他们的心里话。杜邦公司如此鼓吹越战升级,目的无非像在一战、二战、朝解战争一样,大发战争财,越战中的 1964

年到 1966 年杜邦每年从五角大楼的军费中掏走一亿多美元。此外杜邦公司还向国防部销售大量的非爆炸化工产品十多种,如纺织品、纤维、包装薄膜、摄影胶卷等,销售额达 31.9 亿美元。尤其令人震惊的是杜邦公司公然违反日内瓦协约,为美国政府研制生产一种新武器——神经毒气。这种肉眼看不见的致命气体,主要损伤大脑神经。1968 年,毒气研制者在犹他州的荒沙滩上对 6400 头正在安静地嚼着青草的绵羊进行实验,当一阵微风静悄悄地吹过牧场,不到几秒钟,羊群全部死亡,牧地顿时化为尸体遍野的战场。总之,杜邦公司为了发财,无所不用其极。整个越战时期,杜邦家族各公司总共收入了 150 亿美元。仅杜邦公司一款就从军火销售中捞进十亿多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