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楚河汉界得到的启示

在秦朝末年,楚汉争霸时期,公元前205年夏天,西楚霸王项羽在彭城大败汉军,沛公刘邦退到黄河南岸重镇荥阳,楚军乘胜追击,在荥阳一带互相攻伐长达两年之久。

公元前204年楚军包围了荥阳,刘邦感到形势危急,向项羽求和。项羽听从谋士范增的计策,拒绝汉军的讲和要求,并决定乘胜追击。

刘邦势单兵弱,但非常善于用计谋之人。他接受谋士陈平建议,对楚军实行反间计,设法离间项羽和范增的关系。项羽有勇无谋,把范增驱逐出军。

此后不久,形势大转,刘邦兵分两路,一路仍同项羽相持,一面派大将韩信抄楚军后路,占领河北、山东一带。从此汉军有了更为巩固的后方。

而在此时,项羽的补给十分困难,危机四伏,楚军渐弱,汉军日盛。公元前202年秋,楚军粮尽,无奈之下与汉军讲和,双方约定以“鸿沟为界,中分天下”,以西为汉,以东为楚。历史上称为“楚河汉界”。

当初,项羽率领的楚军雄踞霸王城上,楚军的旄旌节旗和铠甲服饰都是黑色,整支军队犹如一条黑色的巨龙。

刘邦带领的汉军列阵于汉王城上,整支军队都是赤帜红旌,就连全军将士的服饰都是红色的,形成一道红色的屏障,与楚军构成了森严对垒的阵容。

在楚汉两军对垒的过程中,两军将士闲来无事时,就玩象棋的游戏,大家逐渐发现,象棋的双方对垒跟楚汉两军的对垒简直差不多,于是大家就把象棋两方的分界线称为“楚河汉界”。

后来,红色的汉军先越鸿沟攻破楚军,最终歼灭黑色楚军于垓下,有了输赢的定论。于是,在棋局上,逐渐就形成了“红先黑后”的俗规。

人们模拟楚汉战争的场景,制定了象棋棋子的布列规则、棋子行进路径规则及职能作用等。在河界最前沿阵地之上,双方的兵、卒列队,出击的时候向前徒步迎敌,步步为营,又碍于“后退者斩”的军法,因此在规则中便只能每次向前行走一步,且不得后退。

布列在二道阵地上的“炮”,原型便是楚汉战争中的投石车,因为有车轮承载,若无阻碍物,便可长驱直入。如果有棋子为其充当炮架,便可越过炮架直线炮击最近的棋子。

在第三道阵地上,由“米”字构成的城垣外,车马相严阵以待。“车”是古代战车,是一种战争利器,不仅灵活,而且威力巨大,若冲进敌阵有如冲入无人之境。

“马”为挂鞍的铁骑大队,通过一次次的腾挪跳跃,歼灭敌军就会所向披靡。“相”则以田为径,在将帅营盘的城外,通过管理农事,筹募粮草等,为军队提供后勤的保障。

在“米”字的城池里,由文武侍卫和出谋划策的幕僚组成的“士”或“仕”守卫保护着“将”或“帅”,并使之能往来城中,调度兵马迎敌。

一盘象棋中,上至将帅,下至兵卒的棋子设定规则,可以看到楚汉战争中的刘邦项羽、张良范增、韩信项庄等人的影子。

后来,象棋经过不断发展,在楚汉争霸时期就已经有了将、马、车、卒4个兵种的划分,这的确与当时楚汉战争军事战争有紧密的联系。

再后来,象棋又有了一些创新性的发展,因为有了火炮的发明,象棋的棋子又增加了炮,又因出谋划策和筹集粮草的人士对战争具有重要的作用,又增加了“士”和“相”这两种棋子。

[旁注]

项羽(公元前232年~公元前202年),名籍,字羽,我国历史上最为勇猛的著名武将。他是我国军事思想“勇战派”的代表人物,与“谋战派”孙武、韩信等人齐名。他在秦亡后被尊称为西楚霸王,后与刘邦争夺天下,于公元前202年兵败,并在乌江边自刎。

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汉朝开国皇帝,汉民族和汉文化伟大的开拓者之一,我国历史上杰出的政治家、卓越的战略家和指挥家。他对汉族的发展,以及我国的统一和强大具有突出的贡献。

垓下 古代地名,位于后来安徽固镇东北沱河南岸。垓下地势偏高、四面环水,作为军事要塞易守难攻。垓下是楚汉时期刘邦围困项羽的地方,项羽在这里遭遇围困,最终兵败。

将帅 将军和元帅的统称。我国古代善于用兵的人,可以做将军,而善于用将军的人,则可以做元帅。在春秋时期通常以卿统军,所以称卿为将军,而一军之帅也称将军,后来驻防各地的军事长官也称将军。在南北朝后,元帅逐渐成为战时统军征战的官职名称。

范增(公元前277年~公元前204年)西楚霸王项羽的主要谋士,被项羽尊为“亚父”。公元前206,他随项羽攻入关中,曾经劝项羽消灭刘邦势力,却未被项羽采纳。后来范增被项羽猜忌,辞官回乡,他在途中病死。

粮草 粮秣、草料等军需物资,在我国古代军事活动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作用。它是打赢一场战争关键中的关键,是古人在作战中总结出的经验。士兵上前线时,军队必须保证有充足的粮草、畅通的粮道,否则便无法打仗了。

[阅读链接]

在象棋文物遗存和文字图谱中,都能证明,两军立营,相持对垒,中隔“楚河汉界”,色分黑红,为“九五”而战。

战局中“斗智不斗力”,通力擒敌方之“将”或“帅”等,莫不是来自于楚汉之战,与奠基汉王朝在历史、地理、人文形态诸多方面处处吻合。显示了“楚河汉界”确是对象棋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