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汉时期围棋的局道变化

传说在秦朝时,关中地区有个穷苦的樵夫,因为他穷得连个正经名字都没有,村里人只知道他姓王,他们便都喊这个樵夫叫做王樵。

有一天,王樵上山砍柴,他砍了满满两大捆木柴,便哼着小调挑着木柴下了山。当王樵走到半山腰时,他忽然闻到一阵奇香。王樵不由得放下了柴担和斧子,他迎着香味寻了过去。

王樵翻过一座山,他突然看见一棵老大的桃树,桃树上开了满树粉红的桃花,那香气就是桃花散发出来的。

王樵走上前,他这才看见桃花树下,有两个老人正在下棋。王樵仔细打量了这两位老人,他发现二人都是白发银须,红光满面,二人正在棋盘上专心厮杀呢!

王樵看着时辰还早,他就蹲在一旁观看两人下棋。王樵看了一会儿,忽然桃树上的花瓣纷纷飘落了下来。他抬头一看,桃花在这段时间内竟然都凋谢了,树上已经结了很多青青的小桃子。

此时,两位老人的棋局正好下到难解难分的地步,王樵自然无心去管桃树,他很快低下头又继续看棋了。也不知道过了多久,王樵觉得肚子饿了,他便想回家了。王樵站起来,他抬头一看,啊!他不由得吓了一跳!满树的桃子已长得拳头大了。

王樵对着桃树啧啧称奇,他忍不住摘下一个大桃子吃了起来。呦!这桃子咬进嘴里又香又甜,咽进肚里浑身舒坦,一口下去王樵就不再饿了。

王樵吃着仙桃,他走回到放柴捆和斧子的地方,他突然发现两大捆木柴竟然全部变成了枯灰,砍柴用的斧子也大变样了,斧柄已经朽烂,只剩下生满了锈的斧头。

王樵觉得很不可思议,他惦记起家人了。王樵赶忙撒开腿跑下山去,当他进了村里,他发现村里人尽是些陌生脸儿。

王樵慌慌张张跑回家,他推开自家大门,一个陌生壮汉迎面问他道:“你是哪个?你找谁呀?”。

王樵回答说:“我?这可是我的家呀!谁不知道这里是我王樵的家呀!”

谁知那壮汉怒气冲冲地说:“王樵是俺祖上的老人,几辈子前他上山打柴就没回来了。你怎么可以冒充我的祖先,你要再胡说八道,看俺不揍扁了你!”

王樵被壮汉强行推出门去,他在门口仔仔细细想了一通。王樵想起了两个下棋的老人,他又想起了桃树短时间内开花结果,他这才知道自己肯定是遇上神仙了。

王樵匆匆赶回桃树下,他看见之前的两位老人还在那里下棋,他马上就“扑通”一声跪在地上,哀求说:“二位仙人,请收留下我这个笨徒弟吧!”

其中一个老人哈哈笑着说:“你看错了,我们不是仙人。”说完,两位老人站了起来,说笑着走进不远处的一个山洞。

王樵紧跟着老人走过去,他正要走进洞时,忽然看见洞内扑出一股烈焰,挡住了洞口。王樵吓得停了下来,他心想反正自己已经没有家了,哪里还管什么生死。王樵咬牙穿过烈火,他冲进了洞中。

其实,那两位下棋的老人正是仙人,他们见王樵勤劳、勇敢,就决定超度他修炼成仙。刚才的火焰便是对王樵的考验。

王樵跟着仙人勤加修炼,后来他真的做了神仙。人们便把王樵烂掉斧把的这座山唤作烂柯山,人们还把两个仙人下棋的山峦叫做棋盘山。

这个神话中,凡人观看仙人下棋,这充分表达了秦汉时期的人们对围棋的尊崇和对仙界的幻想。

其实自从秦国统一六国后,有关围棋的记载就已经很少了。西汉文人葛洪所著的《西京杂记》中,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不过这类记载并不多见的,这表明了,在秦汉时期围棋的发展仍然是比较缓慢的。

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的活动才逐渐盛行起来了。

汉魏时期,围棋也成了军事家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文人马融在他所著的《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他把下围棋当做排兵布阵,他这样写道:

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

如果把下围棋和军事上的运筹帷幄对比来看,这两种方式的调兵遣将竟然有几分相似之处。由于秦汉时期战事的频繁,军事知识逐渐积累了起来,战争的需要加速了围棋的发展。两汉时期已经有人把围棋当做兵法了,甚至还有人将棋谱收入兵书中。

当时许多著名的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他们都是疆场和棋盘这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

“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他除了以诗赋闻名于世之外,同时他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王粲有着惊人的记忆力,他对围棋的盘式、招法了然于胸。王粲能够记住看过的棋局,即便有人将围棋局势完全打乱,他依旧可以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我国围棋的格局在历史上曾经发生过两次重要的变革,而在秦汉时期的这一次变革则主要体现在围棋局道的增多。

后来,在一座汉代古墓中发现了石质围棋盘,这个棋盘是正方形的,棋盘上面纵横各有17条道,这件古物为人们了解汉魏时期的围棋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证明。

在甘肃水昌县鸳鸯池里出土的汉朝陶罐上,有不少绘着黑色、红色甚至彩色的条纹图案,这些纵横交错的陶罐线条均匀有致,形状很像以后的围棋棋盘。但纵横线条却只有10至12道,而不像以后的19道。考古学家称这些图案为棋盘纹。

有了上面那些推断和考古学家的发现,围棋诞生于何处已经不言自明了。回顾历史发展,从《左传》、《论语》、《孟子》等书中,很容易了解到,围棋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就已经广为流行了,甚至出现了诸侯列国都知道的围棋高手弈秋。

湖南湘阴挖掘出一座汉代古墓,古墓中的随葬品里有一件围棋盘,大小呈正方形,纵横各15道。

从出土棋盘的10、13、15……直至通用的19道线的发展过程看,围棋不可能是某一个人在某一天里突然创造出的奇迹,而是经过了由简单到复杂,棋子由少到多,招法由单一到多样的发展变化过程。

时间跨越数千年,围棋集聚了无数围棋爱好者的智慧和经验,它是逐渐被改进、被丰富,最后才形成后来这种规模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讲,围棋的创造者,应该是我国广大的劳动人民。

[旁注]

关中地区 又称渭河平原、关中平原,地处陕西中部。西起宝鸡大散关,东至渭南潼关,南接秦岭,北到陕北黄土高原,西窄东宽,号称“八百里秦川”。这一地区,在秦汉时期拥有了全国6/10的财富,充分显示出了它在我国古代经济中的地位。

时辰 相传我国古人用铜壶滴漏的方法计时,他们把一昼夜平分为12段,每一段叫做一个时辰,也就是两个小时。古人又根据十二生肖中动物的出没时间来命名各个时辰,这一时间制度被沿用了数千年,对后来影响很大。

仙桃 又称蟠桃,学名水蜜桃,以其形美、色艳等特点驰名四海,因此有“仙桃”之称。我国传说的“仙桃”是紫纹细核的,据说九千年一熟,人吃了可以长生不老,拥有与天地日月同样的寿命。桃子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总与仙、寿等联系在一起,这缘于它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神仙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中,一些具有特殊能力,并且可以长生不老的人。在道家学说中,也指修炼得道而获得神通的人,古人认为他们可以超脱尘世,长生不老,表现了古代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崇敬,是我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修炼 通常指道教的修道炼气炼丹等活动,也指士大夫阶层修养品德,陶冶情操。后来多形容为实现某种理想信念或技术、技能目标而进行修养和锻炼的过程。在我国传统文化中,修炼通常是用研法、静心、打坐、磨砺心境等方式,逐步了悟人生,提高境界。

葛洪(284年~364年),字稚川,自号抱朴子,东晋著名炼丹家、医药学家。三国方士葛玄的侄孙,世称“小仙翁”。他曾受封为关内侯,后来在罗浮山隐居炼丹。他的著作有《神仙传》、《抱朴子》、《肘后备急方》、《西京杂记》等。

兵书 我国古代对论述兵法著作的称谓,后成为军事著作的通称。通常兵书从内容上可分为兵法、兵略、训练、阵法、兵制、兵器、城守、军事地理、名将传等类,现存最早的完整兵书是《孙子兵法》。

王粲(177年~217年),字仲宣,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建安七子”之一。由于他的文才出众,被人们称为“建安七子之首”。他曾经做过曹操的幕府,由于他的特殊经历和贡献,也使他成了我国古代幕府中的一名佼佼者。

鸳鸯池 我国古代丝绸之路的重镇,雄踞在大漠深处,位于后来的甘肃金塔境内,处于敦煌至酒泉之间。它依山傍水,水域辽阔,幽居峡谷,群山环抱。它既有峭壁凌空、重岩叠翠、绿树成荫,又有白杨参天、鸟语花香、流水潺潺,具有雄、特、奇、秀四大特点,被称为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塞外江南”。

左传 原名为《左氏春秋》,简称《左传》。旧时相传是春秋末年左丘明为解释孔子的《春秋》而作。《左传》实质上是一部独立撰写的史书,通过记述春秋时期的具体史实来说明《春秋》的纲目,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是一部战略名著,又是一部史学名著。本书在文学界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对史学也有巨大的贡献。

[阅读链接]

关于秦汉时期从“弈”到“围棋”的逐渐演变,还有一个发展过程。最早的时候,“弈”是专指围棋的,在《论语》、《左传》、《孟子》中都提到“弈”这种游戏。

在以前,下围棋被人们称为“对弈”。棋子分黑白两色,其中的规则简单而富有变化,它体现出了我国文化的精髓。

西汉年间,“弈”已经成了围棋的别称。那时候南方已经称为“围棋”了,但仍然称“弈”的,只有北方的部分地区。东汉时,“围棋”已经在书面语中普遍使用了。

西汉初期,人们还没有普遍说“围棋”,可见“围棋”这个名字也是经过逐渐发展而形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