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时期对弈的发展

在春秋时期,有一个叫弈秋的围棋高手,他的棋术极其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轻人想拜弈秋为师,跟他学习围棋。

后来,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他听弈秋先生讲课时十分专心,从来不敢有一丝怠慢。

另一个学生却只贪图弈秋的名气,他虽然拜在弈秋的门下,但他并不下工夫。当弈秋讲棋时,他总是心不在焉,他经常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他心里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若是鸿鹄飞来了,他便想要买张好弓,搭箭射两下试试。

两个学生一同都在学棋,也同时拜在一个师傅门下,但是他们的成就却相差甚远,那个专心致志的学生已经学有所成,而时常想着弯弓射鸟的学生却始终不能领悟到棋艺。

其实不止是弈秋的一个学生听讲走了神,甚至连老师弈秋也曾经走神过。

据说有一天,弈秋正在跟人下棋,旁边一位吹笙的人从弈秋身边路过。此时,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好像从云中飘下来一般。

弈秋一时不由得走了神,他侧着身子细心聆听。此时,正是弈秋下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可他却全神贯注去听笙了,他的心思完全不在棋上。

突然,笙声停止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一愣,身为围棋顶级大师的他竟然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吹笙人。

其实并不是弈秋不知道围棋的奥秘,而是此刻他的注意力已经不在棋上。

这两则先秦的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这两件事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才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前面那则是出自春秋思想家文学家孟子所著的《孟子·告子》中的故事,文中的原文是:

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专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欤,曰非然也。

这则故事说明了学棋一定要专心致志。但是不仅仅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必须如此,所以说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围棋大师,偶然分心也是不行的。

春秋时期的弈秋是我国史籍中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他还是春秋时期最有名的高手。弈秋也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他的棋艺非常高超。因此,后来明代的文人冯元仲在《弈旦评》极力推崇弈秋,称他是我国围棋的鼻祖,这也是非常有道理的。

关于弈秋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可以推测出,弈秋很有可能是与孟子同时代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春秋初期。

春秋时期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了在当时围棋已经相当普及,甚至可以肯定,像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他一个人。弈秋是非常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了500多年,而他是在古籍中留下名字的唯一一位棋手,也是已知的历史上第一位棋手。

由于围棋在我国的发展源远流长,所以围棋对于我国文化的影响也是非常巨大的。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不仅出现了许多围棋的高手,而且诸子百家们也都注意到了这种游戏。

就这样,围棋开始在先秦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他们有的人赞扬围棋,有的人贬低围棋,还有的人拿围棋当例子,还有不少人直接论述围棋。

先秦诸子百家关于围棋的言论,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这些论点推动了围棋的理论逐渐形成。可见春秋战国时期对于围棋的发展普及,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春秋时期的大圣人孔子曾经说:“下围棋的人都是些吃饱了饭,整日无所用心的人,他们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

可见孔子把围棋看作无聊消遣的东西了。孔子的这一观点影响非常深远,甚至以后有人想攻击围棋时,他们也常说些类似孔子言论的话。

著名的亚圣孟子是继承孔子思想的,他在这方面也持有同样的见解。孟子曾经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他们甚至都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

孟子把下围棋算作五种不孝顺的行为之一。不过孟子和孔子不同的是,孟子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因为孟子曾经这样说:“学习围棋的人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那他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

可见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学围棋和下围棋必须要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他又指出围棋的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孟子在当时能够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所以,在孟子之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了。

古代道学家尹喜所著的《关尹子》里指出:

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

显然,围棋这时已经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了。《关尹子》一书中还写道:

像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它的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所有的主动权都在自己手中。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喜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的作用非常重大,它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都必须永远牢记的法则。

下棋的人不仅坚信主动权在自己手里,还要有缜密的思考和果断的行动。

“举棋不定”是个常用的成语,它形容一个人手中拿着棋子,犹豫不定和不能决断的状态。其实这个成语就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

而最早提出这一个成语的,是春秋末年左丘明所著的《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太叔文子说:

下围棋的人如果举棋不定,那他就不能够战胜对方。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下棋的重要经验,那就是思考要缜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的人就一定会输。

“举棋不定”4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这个成语甚至还超越了围棋本身的领域,它成为了人们在各个领域的常用成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后来汉代文人马融的《围棋赋》,以及明代文人张拟的《棋经》,他们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在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又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的发展在春秋战国时期到了一个崭新的阶段。

[旁注]

鸿鹄 古人对天鹅的称呼,又名鹄、鸿、鹤、白鸿鹤、黄鹄、黄鹤等,也可以指传说中的凤凰。后来,因为天鹅飞得高而远,人们用“鸿鹄之志”形容那些有远大志向的人。可见鸿鹄在我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

笙 汉民族传统乐器。管乐器名,一般用13根长短不同的竹管制成,吹奏。是一种古代民间的演奏乐器,通常以笙、笛子、唢呐等奏出主旋律,用鼓、钹、二胡、云锣等伴奏。同时笙也是我国独有的乐器,是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孟子》我国儒家典籍中的一部,记录了战国时期著名思想家孟子的治国思想和政治策略,是孟子和他的弟子记录并整理而成的,在儒家典籍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为“四书”之一,对后来文学发展有巨大影响。

冯元仲(1554年~1645年),字尔礼,又字次牧,是明末书画鉴赏家,木刻家,他乐善好施。他的著作传世的有《弈旦评》及所附《弈难》,他对明以后围棋发展有不可磨灭的贡献。

诸子百家 春秋战国时期各种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最为广泛的是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杂家、农家、小说家、纵横家等。在古代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艺术,这些学说具有鲜明的特色。它们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我国历史发展。

士大夫 旧时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在古代,通过竞争性考试选拔官吏的人事体制是我国所独有,因而形成了一个特殊的士大夫阶层。也就是专门为做官而读书考试的知识分子阶层。它是我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在我国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

《关尹子》又名《文始经》《关令子》,是一本道家著作。作者是周代函谷关令尹喜,书分上、下两卷,9篇171章。书中倡导人作为万物的根本,要以濡弱谦下作为外在的行为准则,内心空灵虚静,要与万物和谐相处,是我国最早的道家著作之一,对后世有深远影响。

尹喜 字文公,号文始先生。他是周代的道学家、文学家。他自幼精通历法,善观天文,后来辞官隐居,静心修道,世称“关尹”。他是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学派代表人物之一,也是道家学说最早的传播者。

左丘明(公元前556年~公元前451年)他姓丘,名明。是春秋末期鲁国人。相传他曾经做过鲁国的史官,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军事家。他晚年双目失明,著有《左氏春秋》和《国语》,对后来文学历史等方面影响巨大。

马融(79年~166年)字季长,是东汉名将马援的从孙。他是东汉著名的儒家学者、经学家。他博通今古文经籍,世称“通儒”。他的经注成就,使古文经学开始达到成熟的境地,也预示着汉代经学发展已经步入了新的时期。

[阅读链接]

关于围棋起源,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古人皮日休在其所著的《原弈》一文中认为围棋是开始于战国的,它是纵横家们创造的游戏。他的根据是,围棋是“有害诈争伪之道”。如果按他的说法,围棋又成了寻欢作乐,耍弄权术的工具了。

其实,尧、舜之说只是古人编织的美妙传说,在有关围棋的古籍中却找不到更多有力的佐证。至于皮日休提出的围棋源于战国,那就更不能轻易相信了。毕竟早在春秋时期,孔子就已经提到围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