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族的“做田”

古代文献中很早就有台湾高山族的记载。高山族人民非常爱好音乐和舞蹈,有集会歌舞的习惯。公元 607 年(隋大业三年)隋扬帝曾派人去台湾, 这时台湾称为“流求”,后来带数千人回大陆。据《隋书》记载,高山族人民从事集体耕种和畜牧劳动,过着原始公社生活。他们音乐的特点是“一人唱,众皆和,音颇哀怨”。明代高山族共有十五个社,就是十五个部落。每社多的有千人,少的有五六百人,他们“聚族以居,无历日文字,有大事集而议之”。男女青年互相求爱时,吹奏“口琴”,又叫“口弦”。这种口琴是“‘薄铁所制,啮而鼓之,净净有声”。宴会时人们围坐在一起,饮酒、唱歌、跳舞,所谓“口乌乌若歌曲焉”(明·张燮《东西洋考》)。

清代高山族人民仍然保持着集体歌舞的传统。公元 1736 年(乾隆元年) 曾刊印黄叔璥所著《台海使搓录》一书,作者走遍台湾省高山族各部落,细心调查,记载了他们的歌舞习俗和常用乐器,还用汉字语音记录了当时高山族民歌三十四首,内容有颂沮歌、祭祀歌、会饮歌,度年歌、捕鹿歌,种稻歌、种薑歌、情歌、贺新婚歌等,广泛而具体地反映了这一时期高山族人民的社会生活和文化面貌。

据该书记载,高山族人民种植谷物,在收获时,举行全社集会,欢饮歌舞,愉快地庆祝丰收,这种活动就叫“做田”。大家携手围成圆圈,一进一退,载歌载舞,即“携手环跳,进退低昂,惟意所适”。还有一种集会是“岁时宴会”,可能是每年一次的大型集会活动,也要饮酒欢乐,人们或穿短衣或裸露胸背,尽情跳跃,所唱歌曲都是即兴创作,一人领唱,众人帮腔,所谓“一人歌,众拍手而和”。这些歌舞活动朴素地反映了高山族人民热爱劳动和庆祝丰收的喜悦心情和乐观精神。下面是他们所唱的两首歌曲:

诸罗山社丰年歌麻然玲麻什劳林(令逢丰年大收),

蛮南无假思毛者(约会社众), 字烈然■沙无嘎(都须酿美酒),

字烈唠来奴毛沙喝嘻(齐来赛戏), 麻什描然麻什什(愿明年还似今年)。

上澹水力田歌

咳呵呵里慢里慢那毛呵埋(此时系耕田之侯), 唭淤老唭描嗄咳(天今下雨),

唭吧伊加圭朗烟(及时耕种), 唭麻列唭呵女问(下秧锄草), 唭描螺螺嘎连(好雨节次来了),

唭麻万列唭嘻列(播田,明日好来饮酒)。

以上两首歌曲反映了高山族人民冒雨耕种和庆祝丰收的情景。还有大量歌曲是反映青年男女互相爱慕的情歌,如:

新港社别妇歌

马无艾几唎(我爱汝貌), 唷无晃光哰(不能忘),

加麻无知各交(实实想念),

麻各巴圭里文兰弥劳(我今去捕鹿),

查美狡呵阿李沈沈唷无晃米哰(心中辗转,愈不能忘), 奚如直落圭哩其文兰(待捕得鹿),

查下力柔下麻勾(回来便相赠)。

高山族所用的乐器有口琴(口弦)、竹笛、鼻笛、弓琴等。口琴在各个部落中都很盛行,它用一个长约十厘米、宽二、三厘米的竹框,中央开一小孔,镶有竹制或铜制簧片,吹奏发声。弓琴也是竹制,弦用月桃草纤维制成, 后改为金属弦。演奏时用牙齿咬住琴的上半部,左手握住琴身下半部,拇指压弯和扳平琴身以改变音高,右手食指和拇指亦可拨弄琴弦发声。此外,在日月潭附近的部族还善于演奏杵乐。妇女们在石臼旁,执长杵捣米,长杵一上一下撞击石臼发声,并伴以妇女们的歌唱,这些歌舞形式一直流传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