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朝古都——洛阳

古都洛阳位于河南西部,因地处古洛水北岸而得名,有着数千年文明史、建城史和建都史。从夏朝开始,先后有商、西周、东周、东汉、曹魏、西晋、北魏、隋、唐、后梁、后唐和后晋13个王朝在此建都。

洛阳历史曾用名或别名:斟鄩、西亳、洛邑、洛师、成周、王城、雒阳、中京、伊洛、河洛、河南、洛州和三川等。

洛阳是我国历史上唯一被命名为“神都”的城市,也是我国建都最早、朝代最多和历史最长的都城。

先秦时成为群雄必争之地

古都洛阳北靠邙山,南向伊阙,东靠虎牢关,西靠函谷关,洛水穿流而过,四周群山环绕、雄关林立,因而有“八关都邑”、“山河拱戴,形势甲于天下”之称和“八方辐辏”、“九州腹地”与“十省通衢”之说。

洛阳在我国历史上是历朝历代诸侯群雄逐鹿中原的必争之地,远古羲皇、女娲、黄帝、尧、舜和禹等神话,也多传于此。据传,洛阳城是我国最早的历史文献《河图洛书》的出现地和人文始祖羲皇的祭祀地。

《河图》与《洛书》两幅远古流传下来的神秘图案,历来被认为是河洛文化的开端,是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的源头。如太极、八卦、周易、六甲、九星和风水等古老文化,都可追溯到《河图》与《洛书》。

在羲皇之后,五帝中的帝喾及他儿子挚都曾建都于亳邑,就是后来的洛阳偃师城关。到了夏朝,洛阳一带更是夏民族建邦立国的腹地。夏朝第一位国王禹,最早建都在阳城,后来迁都到阳翟。阳城在登封,阳翟在禹州,都离洛阳不远。

洛阳偃师二里头一带,曾是夏代帝王太康、仲康和夏桀都城斟鄩的所在地,其都城规模宏大,总面积3.75平方千米,内有大型宫殿。

公元前16世纪,夏亡商立。商汤攻下夏都斟鄩之后,在夏都附近另建了一座新都,史称“西亳”。西亳在洛阳偃师一带,北依邙山,南临洛河,是控制东西的交通要道,其布局主要强调了以王权为中心的统治理念。

西亳宫城西部宫殿建筑基址平面为长方形,东西长51米、南北宽32米,用夯土筑成,是以正殿为主体,东、西和南三面有廊庑的封闭式宫殿建筑。在整个建筑的外围,还有一道厚约两米的围墙,将宫殿建筑封闭起来,自成一体。

据战国时魏国史官所著史书《竹书纪年》记载,商朝自盘庚实行双都制后,商朝曾两次在西亳建都。既有南都西亳城,就是后来的洛阳,又有北都殷城,就是后来的安阳。洛阳与安阳成了商殷时期的姊妹都城。

在商朝末年,我国西部的一个历史悠久的周族部落崛起了,势力相当强大。周族原是与夏族和商族同称为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三大部族,夏、商两朝时期,周是其属国。

后来,周武王姬发决心灭掉商朝,于是他在公元前1066年率众东下,经洛阳北部孟津渡河,一举推翻了商朝的统治,商亡周兴,定都镐京,就是陕西西安,史称“西周”。

西周初建后,周武王决定在洛阳白马寺东南处另建一座城邑,也就是洛邑。可他还未来得及营建,第二年就于镐京病故了。他的儿子周成王即位,因其年幼,他的叔父周公辅佐代政。

后来,周公按照周武王的遗愿营建了规模浩大的洛邑。这一次,西周王朝在洛阳营建了两座城堡,一座是王城,一座是成周。两座城以海河为分界线,东西相距10多千米,东边的成周城又名下都,在白马寺东的霍泉以南;西边的叫王城,在涧河两岸。

西周因实行一国两都制,正式国都为镐京,在陕西西安,称为宗周。而洛邑在河南洛阳,作为周朝的陪都,称为成周。在当时,洛邑和镐京两个都城都设有最高官署的卿事察。周公在洛邑辅政,周武王的弟弟召公在镐京辅政。

据史料记载,洛邑城东西“六里十一步”,南北“九里一百步”,城内有大庙、新造、滤宫、室榭、滤宫和各大室等,相当壮观。

王城作为周公召见诸侯和处理政务之用,他常居王城。成周城是大臣们居住和处理政务的地方,也是商末贵族被管制的地方,周公曾率八师兵力戍卫在这里。

周成王执政的第五年,他迁都于成周,并将象征王权的重器九鼎也迁到了成周。自此,周康王、周昭王、周穆王、周共王和周懿王诸王均曾在这里主政,洛邑从此成为了西周王朝的东方重镇。

在西周时期,由于周公施以仁政,洛邑迅速发展为“富冠海内,皆为天下名都”。洛邑当时出现了采用竖式鼓风炉进行熔炼和铸造工艺流程复杂的青铜冶铸作坊。商业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繁荣,成为了四方贡纳的集中点和商品贸易的聚散地。“喜为商贾,不好仕宦”成为当时洛邑人的一种风尚。

周公死后,他的儿子君陈承袭周公的职位,继续镇守在洛邑。后来,在周幽王时期,关中发生大地震,灾难严重,加之内政腐败,社会黑暗,宫廷分裂,周幽王于公元前771年被杀。

公元前770年,少数民族犬戎攻破镐京,经大肆掠夺后,西都镐京被抢劫一空,无以成都。镐京当时处于西北犬戎人的威胁之下,而周朝兵力又不强。为了避开犬戎的侵袭,周平王废弃了镐京,全部迁都于洛邑,史称“东周”,直至公元前257年为秦所灭。

东周都城洛邑扩建后,北墙全长2890米,墙外有护城壕沟;东墙长约1000米;西城墙迂回长约3700米;南城墙城周约15千米。城内宫殿建筑,排列有序,廓城四周各有3个城门,每门有3条路。王宫建筑在中央大道上,城内布局完全按照奴隶制的礼制设计,为“前朝后市,左祖右社”,城外南郊还设有明堂以祭祀天地。

在东周时期,洛邑又新出现了一些如制骨、制陶和石料场等手工作坊,农业也有了较大的进步,仅洛邑就有74座贮粮仓窖,面积约有12万平方米。此外,洛邑在东周时期也是“百家争鸣”的场所、道学的发源地、儒学经典的集散地和合纵家的故乡。

公元前518年,儒家学派创始人孔子曾到周都洛邑向老子求学,他们谈天说地、纵横古今,被后世传为佳话。

在战国时期,洛河名叫洛水,因洛邑位居洛水之北,“水北为阳”,所以洛邑也就改名叫洛阳,并一直沿用。

[旁注]

《河图》传说中伏羲通过龙马身上的图案,与自己的观察,画出的“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河图”。八卦源于阴阳概念一分为二,文王八卦源于天文历法,但它的“根”是《河图》。传说,伏羲根据龙马身上的图案,画出了“八卦”,而龙马身上的图案就“河图”。

《洛书》八卦图八卦图衍生自中华古代的《河图》与《洛书》,相传为伏羲所作。其中《河图》演化为先天八卦,《洛书》演化为后天八卦。八卦各有三爻,象征世界的变化与循环,分类方法如同五行,世间万物皆可分类归至八卦之中,也是二进制与电子计算机的古老始祖。

犬戎 我国古代一个少数民族名,即猃狁,也称西戎。西周中期以来,随着周王朝实力的削弱,共、懿、孝、夷四王仅能守成,而西北地区的戎狄逐渐兴盛。特别是猃狁,进一步加强对周朝的压力,不时入侵。周宣王时期曾经打败犬戎。犬戎后来被秦国所灭。

《竹书纪年》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史官所作,记载自夏商周至战国时期的历史。竹书纪年是编年体史书,原书13篇。记载先秦时期的历史,与传统正史记载多有不同,对研究先秦史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竹书纪年的诸多记载也同甲骨文、青铜铭文相类,是现知最早的一套年代学的系统。

周朝 分“西周”与“东周”两个时期。西周由周武王姬发创建,定都镐京和丰京,成王时期营建洛邑;西周末年,周平王姬宜臼从镐京东迁洛邑后,史称东周。其中东周时期又称“春秋战国”。

盘庚 又名般庚,商代第二十位国王,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迁都到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在那里整顿商朝的政治,使衰落的商朝出现了复兴的局面。

召公 又称“邵公”、“召康公”和“太保召公”,周文王的儿子,周武王的弟弟。他曾辅助周武王灭商,被封于燕今河北省北部,是后来燕国的始祖。因最初采邑在召,今陕西省扶风县东北,故称召公或召伯。

[阅读链接]

传说,远古时,在洛阳东北孟津县境内的黄河中浮出龙马,龙马将它背负的“河图”献给了羲皇。羲皇正在茫然之际,忽见龙马,便顿觉茅塞顿开,这龙马的形态与自己心中的意念不谋而合。于是他依据龙马身上的图案,而演成八卦,后来八卦又成为《周易》的来源。

据我国古代哲学书籍《易·系辞上》记载:“河出图,洛出书,圣人则之”。河图上,排列成数阵的黑点和白点,蕴藏着无穷的奥秘。洛书上,纵横斜3条线上的3个数字,其和皆等于15,十分奇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