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朝时期在虞城始建木兰祠

到了北朝时期,商丘先后为北魏、东魏、北齐的梁郡,属南兖州,辖襄邑和淮阳两县。相传,替父从军的巾帼英雄花木兰也是商丘人。后世为纪念她替父从军,在商丘虞城兴建了木兰祠。

木兰祠位于虞城县城南的营廓镇大周庄村,距虞城县城35千米。该祠始建于唐代,金、元、清各代曾有重修。木兰祠曾占地万余平方米,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大殿内有英姿飒爽的花木兰戎装立像和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凯旋而归的雕塑和组画。

木兰祠有大门、大殿、献殿、后楼和配房等。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像,后楼塑有花木兰全家像以及记载花木兰代父从军、征战疆场、胜利凯旋的雕塑和组画。木兰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树和槐树。环境优美,庄严肃穆。

578年,突厥入侵幽州,周武帝宇文邕率五路大军亲征,因父年老,弟年幼,木兰便女扮男装,代父从军。木兰征战疆场12年,屡立战功。戌边归来,隋文帝欲封她为尚书,她坚持不授。归家后,脱去戎装,又现女儿真面目。

木兰女扮男装的事情闻达皇上,皇上非常爱慕,欲选进宫中,木兰抗旨自杀,唐初追封为“孝烈将军”,后人为了祭祀她,就在其故里商丘虞城县营廓镇建造了木兰祠。

木兰祠祠内有祠碑两通:一通为1334 年所立《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碑文载有对木兰身份、受封孝烈将军的确认及《木兰辞》全文。另一通是1806 年所立的《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

《孝烈将军像辨正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内东侧。碑为青石,通高3.6米,宽1米,碑首前后皆为深浮雕的二龙云里戏珠,布局对称,造型大方。

篆字题名《孝烈将军祠像辨正记》,碑四边刻有图案,上边用夸张浪漫的手法,刻有二龙戏珠,龙头大而逼真,龙身简而细小,穿入流云,生动美妙。

两边阴刻牡丹花纹,线条活泼流畅,古朴而不俗。碑文正书31行,满68字,其刻书精美,苍劲有力。龟座高0.7米,龟形伸头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统二年,祖居归德汤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

后世又重修碑楼,顶为轿形,尖顶四脊,合瓦挑角,17层封檐,前后园门,古朴典雅,碑楼四周砌有围墙。

《孝烈将军辨误正名记》碑,立于该祠大门外西侧。通高2.14米,宽0.78米,方座,碑额刻有深浮雕盘龙,篆字题名,碑文正书,归德府商丘县庠生孟毓谦撰文,归德府商丘县邑大学生孟毓鹤书丹,芒山石工张握玉刻石。

兴建最早的景点花木兰祠,始建于唐代,后金太和年间,敦武校尉归德府谷熟县营城镇酒都监乌答撒忽刺重修大殿、献殿各三间,并塑木兰像。1334年,睢阳府尹梁思温倡议,募捐2500贯钱重修扩建。

1806年,该祠僧人坚科、坚让等,再次募资修祠、立碑。历经扩建的木兰祠占地10多平方千米,各类建筑120多间,另有祠地约266 平方千米,住持僧人10多人。

祠围墙内外,植有柏树、槐树。大门过道两侧,各有一泥塑高大战马。大殿内塑有木兰闺装像,献殿内塑有木兰戎装像,后楼塑有木兰全家像。祠殿内外,有历代官府、名人撰文、题诗、书画及60多通香火碑。

每年农历的四月初八是木兰的生日,周边的官府带领乡民前来致祭,后发飞展成连续五日的香火古会。可惜,这座恢宏壮观的祠宇毁于战火。后世仅存有元代和清代两通祠碑,碑文详细记载了木兰身世、英迹和历代修祠情况。

在隋代时期,隋文帝杨坚于开皇初年废梁郡,596年置宋州,607年复置梁郡。隋炀帝时期,为了维护中央政权统治,加强对江南的控制,兴修水利并发展漕运,隋炀帝于605年至610年先后征发数百万民工,人工开凿了一条我国历史上著名的大运河。

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起涿郡,即今北京,南达余杭,即今浙江杭州,全长2000多千米,由永济渠、通济渠、邗沟和江南河四大段组成,把黄河、淮河、长江等几大水系连接在一起,成了我国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促进我国南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都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大运河商丘段是通济渠的一段,西接开封,东连安徽宿县,是运河上较为重要的一段,沿途经过睢县、宁陵、睢阳区、虞城、夏邑和永城等地,全长约200千米。为了方便游幸的船队遮阴避暑,隋朝还在通济渠两岸筑堤植柳,形成了隋堤上一道亮丽的风景。

通济渠开通后,自梁郡西到京师,南达江淮,北到幽燕,十分便利,漕运商旅,八方聚集,大大促进了梁郡的商业活动。在运河沿线尤其是京师附近,修建了许多官仓,可储存从江南漕运而来的粮食,多者千万石,少者也不下百万石。

后来,隋代经济重心虽南移江南,但其政治中心仍在黄河之滨,这一新的政治格局,使隋王朝京师之所需和转漕给军,仰赖于南粮北运的状况特别明显。如隋炀帝征高句丽的军需物资就是通过运河迅速调运。

[旁注]

北朝 是对东晋后先后建立于北方的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等王朝的总称。北周统一了北方,而后隋朝结束了我国长期以来的分裂局面,并从军事和政治制度等各个领域都沿袭北朝加以更好的发展和创新。

篆字 大篆和小篆的统称,也称篆书。大篆指甲骨文、金文、籀文、六国文字,它们保存着古代象形文字的明显特点。小篆也称秦篆,是秦国的通用文字,大篆的简化字体。

阴刻 一种独特的雕刻方式。阴刻是将笔画显示平面物体之下的立体线条。阴刻为凹形状,凹陷下去的字是阴字,凸出来的字是阳字。刻图章是一般都刻凸出来的字,这就是阳刻。刻图章是如果刻凹陷下去的字,这就是阴刻。

隋炀帝 杨广,华阴人,生于京师长安,是隋朝第二代皇帝。604年继位。他在位期间修建大运河,营建东都迁都洛阳城,开创科举制度,亲征吐谷浑,三征高句丽,因为滥用民力,造成天下大乱直接导致了隋朝的灭亡。618年,他在江都被部下缢杀。

漕运 我国历史上一项重要的经济制度,就是利用水道调运粮食,主要是公粮的一种专业运输。是古代历代封建王朝将征自田赋的部分粮食经水路解往京师或其他地方的运输方式。水路不通的地方辅以陆运,多用车载,又称“转漕”或“漕辇”。漕运方式有河运、水陆递运和海运三种。

花木兰(412年~502年),本姓朱,北魏人,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事迹流传至今。她忠孝节义,以替父从军击败入侵民族而闻名天下,唐代皇帝追封为“孝烈将军”。

杨坚(541年~604年)隋文帝,隋朝开国皇帝。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了严重分裂数百年的中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盛世之国。他在位期间,疆域辽阔,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杨坚是西方人眼中最伟大的中国皇帝之一,被尊为“圣人可汗”。

[阅读链接]

历史上,有关巾帼英雄花木兰的住处及姓氏,说法不一。其中有说花木兰姓魏,家居亳州的,因为亳州至今遗址尚存。

《亳州志烈女志》记载,木兰,魏姓,西汉谯城东魏村人。魏园村为淮北一普通村落,高约5米的木兰出征塑像,为故里平添无限光彩。村民指其村后即木兰故居,墓冢犹存。墓周苍松环护,翠竹成林,春来芍花飘香,蔚为壮观。

又据《光绪亳州志》记载:木兰祠在关外,相传祠左右即木兰之家。今祠已毁,遗址尚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