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朝古都——安阳

安阳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地处南北交通要冲,东接齐鲁,西倚太行,北濒幽燕,南望中原,西部为山区,东部为平原。

安阳作为七朝古都,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据考古发现,早在25000年前的旧石器时代晚期,人类就在安阳留下了活动的遗迹,创造了著名的“小南海文化”。

自商王盘庚率领部族迁徙到安阳,相继有三国时期的曹魏,十六国时期的后赵、冉魏、前燕,北朝时期的东魏、北齐等在此建都。

武丁为纪念亡妻建成妇好墓

相传,在4500年前,颛顼帝和帝喾帝在安阳境内建都。他们前承炎黄,后启尧舜,奠定了华夏文明的根基,他们都是贤明的帝王,被后世尊为华夏人文始祖。

历史上确定安阳建都的最早文字记载,据商都殷墟甲骨文考古发掘证实为我国商代时期。

在公元前1300年,商王盘庚率领臣民从山东奄,即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即今安阳市区小屯村,安阳遂为殷商国都。

安阳古都内现存的商都殷墟位于安阳市西北处,面积约30平方千米,整个殷墟区大致分为宫殿区、王陵区、一般墓葬区、手工业作坊区、平民居住区和奴隶居住区,是我国第一个有文献记载并为甲骨文和考古发掘所证实的商代都城遗址。

从殷墟的规模、面积和宫殿的宏伟,出土文物的质量之精、之美、之奇、数量之巨,都可以充分证明它当时不仅是全国,而且是东方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商灭亡后,这里逐渐沦为废墟。

作为商代晚期的国都,殷墟依托洹河,地理位置优越,形成了以宫殿宗庙区为中心的环形、分层、放射状分布的总体规划形式,体现出了一个高度繁荣都城的宏大气派。

濒河而建的殷墟宫殿建筑以土木为主要建筑材料,形制多样,对我国古代的宫殿宗庙建筑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以宗族为单位的民居,成片分布,并铺设了陶制排水管道。其聚族而居、聚族而葬的形式,一直延续至今。

12座王陵大墓和数量惊人的人殉、牺牲则组成了我国目前已知最早的、最完整的王陵墓葬群,代表了我国古代早期王陵建设的最高水平。

除了古老的商都殷墟之外,我国后人还在安阳所辖内黄县城东南30千米处,发现了古人为了纪念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高阳氏颛顼和高辛氏帝喾而修建的两座皇陵,称为二帝陵,又称高王庙。距今约有4500年的历史。

二帝陵始建年代不详。它坐北面南,占地350多平方米。沿着主轴线有御桥、山门、祭拜殿和陵冢等建筑。由于清代一场铺天盖地的沙尘暴的掩埋,东侧的建筑群至今未能全部清理出来。墓冢位于鲋鰅山之阳,东为颛顼陵,西为帝喾陵。

二帝陵的围墙东西长160多米,南北宽66米,陵墓至大殿有三条甬道,甬道为砖石所砌。大殿在半山腰,殿内有历代碑刻40多通,院内共有元、明、清历代御祭碑碣165通,其中一通是元代重修记事碑。从山上走下,山门右侧有一眼宋代砖井,至今井水甘甜可口。站此远眺,可见御桥。

公元前1250年,殷商的第二十二任皇帝武丁登基。

武丁即王位后,提拔傅说执政。傅说原为刑徒,被武丁发现,加以重用。武丁还任用甘盘为大臣,以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力求巩固统治,增强国力,使商王朝得以大治。

在武丁的统治下,商王朝的经济推向极盛,他也因此被称作“中兴之王”,后人又称他为武丁大帝。

这位武丁之所以在统治期间,取得了很好的政绩,一方面源于他会用人,另一方面还源于他有一个好妻子。

商王武丁的妻子名叫妇好,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将军。她的名字叫“好”,“妇”则是一种亲属称谓,而她的另一个称号是“母辛”。

当年,武丁通过一连串的战争将商朝的版图扩大了数倍,而为武丁带兵东征西讨的大将就是他的王后妇好。

妇好死后,武丁不循皇家礼俗,厚葬妇好于宫殿之侧,为祭祀妇好,武丁又在其墓地上建造看宗庙建筑,甲骨卜辞称其为“母辛宗”的享堂。

这座为妇好兴建的陵墓保存至今,后人称它为“妇好墓”。该墓地位于河南省安阳市境内,是我国现存唯一能与甲骨文相印证而确定其年代与墓主身份的商王室墓葬。

整座墓地为长方形竖穴,南北长5.6米,东西宽4米,深8米。墓室上部有一与墓口大小相似的夯土房基,是用于祭祀的建筑。

墓内有二层台和腰坑,东、西两壁各有一个长条形壁龛。葬具为木椁和木棺,椁长5米,宽3.4至3.6米,高1.3米。椁室在潜水面下,大部塌毁,棺木也已腐朽,从残迹可知曾多次髹漆,其上还附有一层麻布和一层薄绢。

墓室有殉葬者16人,其中4人在椁顶上部的填土中,2人在东壁龛中,1人在西壁龛中,1人在腰坑中,8人在椁内棺外。另外还殉狗6只,1只在腰坑中,余均埋在椁顶上部。

妇好墓虽然墓室不大,但保存完好,随葬品极为丰富,有不同质料的随葬品1928件,有青铜器、玉器,宝石器、象牙器、骨器、蚌器等。

其中,最能体现殷墟文化发展水平的是青铜器和玉器。青铜器共468件,以礼器和武器为主,礼器类别较全,有炊器、食器、酒器、水器等。多成对或成组,妇好铭文的鸮尊、盉、小方鼎各一对,成组的如圆鼎12件,每组6件,铜斗8件,每组4件。司母辛铭文的有大方鼎、四足觥各一对。其他铭文的,有成对的方壶、方尊、圆斝等,且多配有10觚、10爵。

这些青铜器中,刻有铭文的铜礼器有190件,其中铸“妇好”铭文的共109件,占有铭文铜器的半数以上,且多大型重器和造型新颖别致的器物。

此外,还有贝6800余枚和海螺两枚,分别放在棺椁内和填土中。填土中有陶爵、石磬、象牙杯、玉臼、石牛、骨笄、箭镞等,椁内放置大量青铜礼器,棺内则主要放置玉器、贝等饰物。

这些精美绝伦的随葬品,反映了商代高度发达的手工业制造水平,为我国后人研究古老的殷商文化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旁注]

人殉 用活人为死去的氏族首领、家长、奴隶主或封建主殉葬。人殉是阶级对抗的产物,也是一种残忍而野蛮的宗教行为,它出现于原始社会末期,盛行于奴隶制时代。殉葬者多是死者的近亲、近臣和近侍,以及战争中的俘虏等。在阶级出现的时代里,人殉成为一种广泛流行的古代丧葬仪式。

牺牲 我国古代指祭祀或祭拜用品。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或者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供祭祀用的纯色全体牲畜中色纯的称为“牺”,体全的称为“牲”,后来泛指供盟誓、宴享用的牲畜及其他动物所作的祭品。

腰坑 墓葬习俗,始于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在北方地区的商和西周时期,这一葬俗文化极为流行,东周时期逐渐衰弱,战国以后消失。总的来看,墓葬设置腰坑在殷周时期比较盛行,但从春秋晚期开始逐渐减少。晚期到秦汉时还有少量腰坑墓外,以后都不再设置腰坑。

铭文 铜器研究中的术语。本指古人在青铜礼器上加铸铭文以记铸造该器的原由、所纪念或祭祀的人物等,后来就泛指在各类器物上特意留下的记录该器物制作的时间、地点、工匠姓名、作坊名称等的文字。

武丁 姓子,名昭,是我国商朝第二十三位国王,著名军事统帅。他是商王盘庚的侄子,父亲是商王小乙。庙号为高宗。他在位时,攻打鬼方,任用贤臣傅说为相,妻子妇好为将军,商朝再度强盛,史称“武丁中兴”。

鼎 古代烹煮用的器物,一般是三足两耳。一般来说鼎有三足的圆鼎和四足的方鼎两类,又可分有盖的和无盖的两种。鼎是最重要青铜器物种之一,是用来烹煮肉和盛贮肉类的器具。三代及秦汉延续2000多年,鼎一直是最常见和最神秘的礼器。

[阅读链接]

关于妇好和她的陵墓,以及武丁的故事,都是从妇好墓中挖掘出来的甲骨文中的记载得出的。但是由于这些甲骨文的年代不同,为此,关于妇好墓中的主人和墓葬年代的问题,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种认为墓主人妇好是第一期甲骨卜辞中所称的“妇好”,即武丁的配偶,庙号称“辛”,乙、辛周祭祀谱中称为“妣辛”,死于武丁晚期。

另一种则人认为,墓主人妇好是三四期甲骨卜辞中的“妇好”,即商朝的第二十七位皇帝康丁的配偶“妣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