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都内外寺院和佛塔的兴建

安阳地处中原,宗教的产生和传入较早。早在368年佛教传入安阳后,当地就在城西麻水村修建了古城的第一座寺院龙岩寺。后来,由于战火,这座寺院到已不复存在。

南北朝时期,东魏孝静帝定都安阳城以北的邺都城,并大兴佛教,在东魏境内大建寺院。

这时的安阳地区为邺城的陪都,受东魏大兴佛教的影响,安阳市西南25千米处的宝山山谷之中,修建起了宝山寺。

宝山寺又名灵泉寺,为东魏高僧道凭法师所创。寺院周围八山环抱,状若莲台。

后来,隋朝建立后,开国皇帝隋文帝杨坚不仅为宝山寺御题了寺名“灵泉禅寺”,还诏请寺僧灵裕法师到长安,封灵泉寺为全国最高僧官“国统”,统管全国寺院僧尼。历史上,灵泉寺号称“河朔第一古刹”。

不过,由于修建年代的久远,到现在为止,此寺早已被毁,寺内只剩精美的唐代九级石塔一对,隋狮一对,唐碑3通。寺院东西两山计有石窟247座,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时代最早、延续时间最长的摩崖浮雕塔林,具有极高的历史、艺术价值。

从隋唐到五代,安阳佛教处于兴盛时期,道教也有很大发展。

到了隋朝,由于隋文帝从小是被尼姑养大的,所以当他当上皇帝后,他带动大家信仰佛教,并命人在中原大地上大建寺院。在这一时期,安阳城内西北处修建了著名的寺院天宁寺。

不过,这座天宁寺最终成为安阳城的重要古迹源于在寺院旁边的一座佛塔。

这座佛塔名为天宁寺塔,据说始建于五代十国的后周太祖郭威时期。

此塔现在位于安阳市中心,坐落在一个高达二公尺的砖砌台基上,塔高38.6米,周长40米,平面为八角形。天宁寺塔七层莲花座下依平台,托承塔身。

塔顶为高10米的塔刹,宽敞的塔顶平台可容纳200多人。其浮屠五级上有平台,下有圈门,每层周围有小圆窗。塔身五层八面,层层出檐,顶大底小,形若伞状。塔身底层的四正面有雕塑精致的园券门,门顶用砖雕刻有“二龙戏珠”。

天宁寺塔为砖木结构,以砖砌为主,塔的最下层塔身较高,立于莲花座之上。塔的八面壁上分别饰有直棂窗、园券门和佛画故事砖雕,其刻工细致,形象逼真,造型动人。最下面的是塔基,塔基上是一个圆形莲花座,莲瓣共七层,上下交错,左右舒展,上承塔身,下护塔基,把塔装饰得更为美丽。

这种平台、莲座、辽式塔身、藏式塔刹的形制,世所罕见。再加上塔身下部8根盘龙柱之间,极其精美的佛教故事浮雕,历代名人登临后都赞叹有加。

为此,后来,该塔成为安阳城的重要标志。作为代表安阳古都文风的象征,天灵寺塔又名为“文峰塔”。

但是,这座文峰塔却并不是安阳地区的第一座佛塔,那么,第一座佛塔,又是哪一座呢?

这便是始建于唐代德宗年间,素有我国“第一华塔”之称的修定寺塔。

此塔位于安阳市西北约35千米清凉山东南麓,也称为“唐塔”。因其门楣上镌刻着三世佛,故又称“三生宝塔”。修定寺塔建造艺术极其罕见,系单层方型浮雕砖舍利塔。因塔身表面遍涂一层橘红色,因此也叫作红塔。

塔身呈正方形,通高约16米,由塔基、塔身、塔顶三部分组成。全塔遍嵌高浮雕砖,仅塔身就使用了模制菱形、矩形、三角形、五边形以及直线和曲线组合的各型制雕砖。

塔的四面装有马蹄形团花角柱,两侧加滚龙攀缘柱。上檐外挑,形成雨棚,凹腰葫芦饰为顶盖,其装饰面积达300多平方米,无一处空白,远看其外貌如一顶坐北朝南华贵的方轿。这种佛、道的大融合体现了唐代文化中外交融、兼收并蓄的特点,是我国古代塔中的珍品。

在这座佛塔的旁边,还有因塔而命名的一座寺院修定寺。整个寺院布局坐北朝南,有三重院落,主要殿堂有:天王殿、大佛殿、二佛殿及铁瓦殿,四座大殿排列得错落有致。著名的修定寺塔就在天王殿与铁瓦殿之间。

除了修定寺和修定寺塔之外,在安阳地区,还有城隍庙、明福寺、丰安观音堂、广济寺、邮亭寺、观音禅院、王招寺和碧霞寺等,这些寺院有的已经不存在,有的还有遗址。

其中,最为著名的是安阳城隍庙,又名彰德府城隍庙、威灵公庙,现在古迹位于安阳文峰区鼓楼东街。

彰德府城隍庙坐北朝南,占地面积6773平方米,建筑面积2792平方米。布局为四进院落、五座大殿。每院以大殿为主体,配有左右对称的廊房或配房,后院东侧有三座道房,前院有牌楼、照壁、判池,中轴线上为五座大殿。

屋顶有硬山式、悬山式、歇山式,屋檐分单檐和重檐结构。布局结构严谨,建筑材料均为木质结构,青砖墙面,方砖地面,草白玉檐石,琉璃瓦顶。为安阳市现存规模最大、保存较为完好的明清时期的宗教建筑与礼制建筑群。

彰德府城隍庙的建筑,基本保持原貌,为研究我国古代建筑艺术和道教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实物资料。

[旁注]

道凭 道凭法师,生于姓韩的贫苦农民家庭。12岁因生活所迫,在其父亲的带领下,往面步行数十里,到贵乡县邵寺削发为僧,法号道凭。

郭威 字文仲,小名“郭雀儿”,五代后周的建立者。郭威即位后,减轻赋税,削减严刑峻法,任用贤臣,君臣合力,逐渐改革了一些弊政,使北方地区的经济,政治形势渐渐趋向好转。郭威在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清廉勤政的皇帝。

券门 古代由于平时有许多士兵是守在城下的,一旦有战事发生,就要登城参加战斗,所以在长城内侧每隔不远就建有一个圆拱形小门,称作“券门”,有石阶通到城墙顶上。

天王殿 又称弥勒殿,是佛教寺院内的第一重殿,殿内正中供奉着弥勒塑像,左右供奉着四大天王塑像,背面供奉韦驮天塑像,因此得名。天王殿最初多见于净土宗寺院,我国禅宗本不供弥勒,但两宋之后我国佛教出现禅净双修的局面,天王殿开始出现在大部分寺院里。

悬山式 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屋面有前后两坡,而且两山屋面悬于山墙或山面屋架之外的建筑,称为悬山式建筑。悬山建筑稍间的檩木不是包砌在山墙之内,而是挑出山墙之外,挑出的部分称为“出梢”,这是它区别于硬山的主要之点。

东魏孝静帝(524年~552年),元善见,鲜卑族,孝文帝的曾孙,清河文宣王元亶的儿子。元善见文武双全,从容沉雅,有孝文风。534年,元善被立为皇帝,即位于邺城东北,改元天平,东魏正式建立,他当时年仅11岁。550年,高洋迫帝禅位于己,改国号“齐”,东魏亡。

[阅读链接]

关于安阳文峰塔的建造时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安阳县志》上记载建于952年。另外一种说法认为文峰塔建于1065年,这在明成化年间的《河南总志》中有述。那么这两种说法那一种更为确切呢?这要从塔开始说起。

汉明帝时佛教传入洛阳,他死后,葬于西北的显节陵,内建一印度式塔。这个时期的佛塔具有明显的印度氏造型风格。

唐朝时,佛塔多不设基座,塔基本都是四边形,而到了五代时期,塔已经过度到了六边形和八边形了。

在南北朝时期,河南嵩山嵩岳寺塔是保存至今的最早的一座砖塔。这座佛塔和文峰塔属于同一风格。为此,人们认为,安阳的文峰塔建于后周太祖郭威时期的可信度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