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增修崇法寺塔和微子祠

安史之乱以后,唐朝日趋衰落,自此陷入长期藩镇割据、叛乱呈现多事之秋。在朝廷危难之际,宋州始终能站在唐朝廷一边,宋州人以其忠勇精神,凭战略要地,富庶的经济,帮助朝廷平定数次叛乱,保护沟通江淮的漕运通道,确保了朝廷财赋来源,巩固和稳定了唐朝的统治。

758年,唐肃宗改睢阳郡为宋州。772年,淮西节度使李希烈叛乱,以重兵围攻睢阳,河南节度使田神功抱病与叛军大战两天两夜,积劳成疾。773年,田神功病死,其弟田神玉自封为汴宋节度留后。

在当时,大书法家颜真卿听闻田神功病危的消息后,尤为感动,亲自撰写了一篇900多字的短文,题为《唐宋州八关斋会报德记》,刻于石壁。

后来,百姓有感于田神功对百姓的护佑之心,也出于对大书法家颜真卿书法艺术的推崇,在商丘城南门外的古宋河畔建了座“八关斋”。

八关斋位于商丘城南500米处。院内有一座造型优美的八角亭,在亭内有一座八棱石幢。石幢高3.2米,每面宽0.5米,上面有颜真卿晚年撰写的《宋洲八关斋会报德记》。

碑文记载,田神功在安史之乱中解了宋洲之围。772年,田神功得了病,几个月后病才痊愈。宋洲刺史徐向等为了逢迎田神功,在城南开元寺设八关斋会,邀请一千僧人赴斋。石碑最初称为颜鲁公碑,因碑文所记载的是八关斋的佛事,后人便逐渐将此碑叫成八关斋了。

八关斋历千余载,几度兴废,又几经重修,才得以存留后世。

北宋定都开封后,宋州成了宋都开封的东南门户,近可屏幕淮徐,远可南通吴越,地理位置十分重要。这里成了北宋经济收入的重要支柱。

宋州当时的整个码头,北岸占地约24万平方米,南岸占地约24万平方米。宋州境内的通济渠仍然水丰河宽,每年经宋州从江南运往京城开封的物品种类繁多,数量惊人。

到了北宋中期,佛教兴盛起来。1095年,历时6年的崇法寺塔终于在商丘永城的崇法寺内建成。崇法寺塔为八角楼阁式9层砖塔,塔体为椎柱形,每层檐下均有仰莲相托。

崇法寺建于隋代,1093年,崇法寺塔开始兴建。直到1098年才宣告建成,历时6年的时间。因塔建于寺内,故名崇法寺塔。永城人吕永辉曾作诗赞道:

东林古寺迹仍留,七级浮屠踞上游。

保障江淮称巨镇,屏藩梁宋护中州。

崇法寺塔位于商丘永城市东关崇法寺内。后来,寺院被废弃,仅存9层砖塔。砖塔高34.6米,楼阁式八角形,塔底座边长3米,塔底层直径7.7米。塔体为椎柱形,每层檐下均有仰莲相托。仰望塔身,如九朵莲花开放。塔每层均设有东南西北四门。八角皆有石龙头,龙头上系有铁铃,每当风起,铿锵齐鸣,悦耳动听。

在塔的底层建有地宫。地宫内有棺床和石匣。塔底北门有青石走道,一直通到塔顶。内壁镶有651块深绿色琉璃佛像砖,构图为一佛两菩萨。它是我国古代转塔建筑艺术的代表之作。

崇法寺塔整体由地宫、塔基、塔身和塔刹四部分组成。崇法寺地宫呈方形,顶作藻井,地宫中央砖砌莲花依柱棺床,上置长方形石函,惜地宫被盗一空,在后人清理过程中才见地宫真面目。

据石碑铭文记载,石函内供奉有佛舍利,并以金、银、玛瑙、水晶、玉石等七宝供养,同时还有唐宋两朝的铜钱和稻谷。从而可知,此塔是专为佛陀生身舍利而建的。

在塔基座内装木骨,上承宝塔,下护地宫,坚实而稳固,与塔身、塔刹组成了和谐庄严、高雅的统一体,堪称楼阁式古塔的精品。八角九层塔身为砖砌楼阁式,青砖迭砌仿木结构,层层出檐,逐层内收,每层外壁转角有砖制仿木圆柱,外檐建仿木镂空围栏,增强了美感,表现了多变的轮廓。

塔檐是由莲花瓣石叠砌而成,平座用斗拱承托,显得层层叠叠,极富装饰性。挑檐角配以石雕龙头,口衔风铎,微风吹动,叮咚作响,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塔的第一层高5米,直径7.7米,东西南北各辟一圭形门,东南西三门内建佛龛,北门为登塔门,由此门进入塔心,环绕而上可至塔顶端。内部采用穿心、回廊、方形壁内折和实心砌体等不同结构,十分坚固。

塔的每层均开明窗,方向和造型与圭门相同,门窗外部上方及两端镶有651块黄绿釉佛像砖。5块刻有塔铭和施主姓名的釉砖,把塔身装点得绚丽多彩。这些明窗有利于采光、眺望,并能缓和强风推力,可见设计者的别具匠心。

塔的最顶端为塔刹,由金属觎成,塔尖高指云际。紧连刹身的是伞盖,接下来上小下大的7个相轮由中心刹杆穿套支撑,塔刹下部是金属刹基,由刹杆穿过刹基与古塔相接连成一体。

崇法寺塔历经900多年的风雨剥蚀,明清虽经几次修复,仍有破损。清代末年,该塔曾遭雷击留有裂缝,1938年又遭日军炮击,残存8层,高28.9米。后来,寺塔经过大修才恢复原貌,向世人重新展现了我国古代高层建筑艺术的高超。

崇法寺塔在我国的建塔历史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在我国建塔历史上具有特殊意义的一座塔。因为它的造型艺术是介于我国造塔艺术的南北两种造塔艺术融合的一种形式。

商丘位于古代南北文化交流的缓冲地带,南北方文化的融合在这里表现得十分明显。崇法寺塔正是这种文化融合的产物。我国南方的造塔艺术多是砖砌,用砖为主的结构,但是角梁、踏步等都用木头制作。北方塔就用砖石代替,石塔比较多,好些地方都使用石头代替,用石头制作。

还有一点,就是该塔的内部结构形式有各种变化,如果按照南方塔的造型,它的角梁和踏步本来应该用木头的,但是崇法寺塔是用石质,角梁用龙头,挑出一个角梁,下面一个风铃。

宋代崇法寺塔具有很高的历史价值。众多历史名人足踏永城,曾留下不朽的诗篇。明代著名诗人李先芳由商丘入永城途中写道:

三月轻风麦浪生,黄河岸上晚波平。

村原处处垂杨柳,一路青青到永城。

[旁注]

田神功 河北南宫人。唐朝大将,参与平定安史之乱有功于国,此后又参与平定淮西度度使李希烈的叛乱,但也纵兵祸乱了富庶的江淮地区。唐玄宗天宝末年,田神功当过县史。史思明让他与大将南德信、刘从谏率兵南略江淮,田神功趁机再次归顺朝廷,受封鸿胪卿。

通济渠 又称汴河,隋唐大运河的首期工程,连接了黄河与淮河,贯通了西安到扬州,全长650千米。历经隋、唐、五代、宋、辽、西夏、金、元8个朝代,通航720年。南宋时期,运河河床逐渐淤塞断流。元、明、清时期,朝廷将河道直接取直,由北京直通苏杭。

佛教 世界三大宗教之一,是2500年前印度迦毗罗卫国王子悉达多通过修行而大彻大悟。佛的含义就是无上正等正觉,也就是最高觉悟,悉达多称自己为佛,他所创立的宗教就叫“佛教”。佛教的教义很多,简单的概括就是苦集灭道四圣谛,即苦、集、灭、道。

舍利 舍利子,原指佛教祖师释迦牟尼佛圆寂火化后留下的遗骨和珠状宝石样生成物。舍利子印度语驮都,也叫设利罗,译成中文叫灵骨、身骨、遗身。是一个人往生,经过火葬后所留下的结晶体。舍利子形状千变万化,颜色各异,光彩照人。

施主 僧道等称施舍财物给佛寺或道观的人,也泛称一般的在家人;道士对俗家或者香客的尊称;实行布施的主人,即指施与僧众衣食,或出资举行法会等信众。音译为檀越、陀那钵底、陀那婆,又作布施家。又梵汉兼举而称檀越施主、檀那主、檀主。

颜真卿 字清臣,唐代书法家。唐代中期杰出书法家。他创立的“颜体”楷书与赵孟頫、柳公权、欧阳询并称“楷书四大家”。和柳公权并称:“颜筋柳骨”。

塔刹 指佛塔顶部的装饰,位于塔的最高处,是“冠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来源于梵文,意思为“土田”和“国”,佛教的引申义为“佛国”。各种式样的塔都有塔刹,所谓是“无塔不刹”。塔刹是我国建筑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

[阅读链接]

宋代,在应天府市镇商业的基础上,城市贸易更加活跃,甚至有丝绸的大宗经营。

异地人来应天府定居的也有增无减,应天府成了当时仅次于国都东京的经济重心。加之宋朝提倡以文治国,应天府也逐渐发展成为了宋代的文化教育中心。

在当时,应天府最为著名的书院名叫“应天书院”,位于后来的商丘睢阳。应天书院为宋州虞城人杨悫所办私学。扬悫死后,他的学生戚同文继续在宋州从事教育。北宋政权建立后,实行开科取士,因这里人才辈出,百余名学子科举中第者竟多达五六十人,从学者纷至沓来。

宋代以后,商丘的地位下降。金、元时期应天府更为归德府,属于河南布政使司,由于黄河水患与历年战争,归德府的城市规模较宋代缩小了许多。1368年,明太祖朱元璋降归德府为归德州,属开封府管辖。

1502年,归德州城毁于黄河水患。次年,知州杨泰在旧城北面,以元代城墙为南城墙重筑新城。历时8年,新城于1511年基本竣工。

1511年,归德州迁城。应天书院从旧城迁往新归德府城内,建有大成殿、明伦堂、月牙池等建筑。后来,应天书院又在商丘城西北隅以社学改建,沿用旧名。但短暂的辉煌后很快又被废止。

大成殿与明伦堂位于商丘,原为归德府文庙建筑的组成部分,这两座建筑均为歇山式建筑。归德府文庙又称孔庙、夫子庙,为河南规模最大的文庙,也是我国唯一一座学堂建在大殿右侧的文庙,始建于明朝嘉靖年间,距今也有近500年的历史了。

大成殿为祭孔之地,殿内立有孔子和其弟子的牌位,大殿面阔7间,进深3间,为单檐歇山式木构建筑。大殿前后墙壁原为辟格扇门和坎窗。

明伦堂为明清归德州府儒学所在地学堂,也是应试地,在大成殿西30米处,是历代封建社会对圣对先师孔子的朝拜祭祀之处是尊孔儒师们“宣教化、育贤才、善民俗”的讲学之所。

1513年,归德州城又增建了四门外楼。1537年夏,黄河水在商丘决口,河水泛滥,灌归德府城。此后,由于河水漫流,归德府一带灾害连年,直至清代时黄河水向北迁徙,商丘一带才少有黄河水灾。

归德州城后经过多次修补完善,直至1540年在城墙外约500米的圆周上筑起新的城郭才形成城墙、城湖、城郭三位一体的独特格局。归德州城城门为拱券式,建有东西南北四门,互不相对,各自错开方向,所以归德州城有“四门八开”之说。

此外,在归德州城的南门两侧建有两个水门,将水排进护城河。宽阔的护城河环绕全城。城南河面较宽,南北500多米,东西1300多米,水下叠压着春秋宋国都城、秦汉和隋唐时期的睢阳城、宋朝的应天府南京城、元朝的归德府城等六座都城、古城。

归德州城内地势呈龟背形状,砖城内面积1130平方米,93条街道的总体格局形如棋盘与方孔圆钱,内方外圆,在古代的八卦学寓天圆地方,天地相生,招财进宝之意。

1545年,归德州升为归德府。

1612年,归德府的知府郑三俊重建微子祠,使其形成规模。

微子祠始建于唐代天宝年间,后经历代毁坏,历代重修。整座祠院占地面积665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95米,由微子祠、先贤堂和微子墓3个院落组成。微子祠位于中间,占地245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5米。在微子祠的东西两侧分别为先贤堂和微子墓,占地面积都是2100平方米,南北长70米,东西宽30米。整座院落设计科学,布局合理,环境优美。

微子祠后来被辟为景区,景区由微子祠、先贤堂和微子墓三部分组成。微子祠居中,存有过厅、照壁、东西厢房,两厢房之间有一铜质巨型香炉。香炉往北15米处放一三檐铸铁熏炉,熏炉向北为祭祀台,台正中放一大型铜质香坛。祭台北端座落微子祠。

微子祠东侧是先贤堂,有大殿,殿内供奉着宋氏先祖的牌位。两侧有碑廊。西侧是微子墓,有碑亭、神道、石像生和墓冢等,建筑布局精巧别致。

明代嘉靖年间以后至清代初年,归德府城内出过大学士,也就是宰相、尚书以及十几位侍郎、巡抚、吏卒、总兵以及著名文人,因此,归德府城内不仅四合院鳞次栉比,官府、官宅以及名人建筑也很多。

归德府城著名的壮悔堂就是侯方域所建,是他曾经的著书之处。壮悔堂庄重典雅,古色古香。

五脊之上形态别致、姿势各异的奇兽独具风采。楼里门窗和格扇的镂花剔线精致。26根圆柱上龙凤浮雕栩栩如生,根根圆柱同62根横梁巧妙扣合的木质结构浑然天成,使楼的内部骨架形成一个完善的整体,即使拆去四壁,楼堂仍安然无恙,建筑技巧令人叫绝。

清代末期,归德府出现了陈、蔡、穆、柴、尚、孟、胡“七大家”。穆炳坛家族兄弟8人有田万亩,为清代归德府城内的一家富商,是当时的“七大家”之一。穆氏四合院便是穆炳坛家的故居,也是商丘比较完整、最具有代表性的四合院建筑群之一。

穆炳坛所盖的四合院结构大方造型别致,穆氏四合院分前后两院,按照传统的建筑形式,坐北朝南,以中轴线为中心,左右对称,前低后高的形制而建,反映了长幼有序、男女有别的封建礼制。

前院侧房置车马、轿子等物。正中是通往中宅的建筑。中宅院正堂屋5间,进深3间,东西厢房各3间。正堂屋是供主人使用的客房和书橱。厢房通常是杂用间和男仆的住处。

后院为后楼,是全院的核心建筑,也是全宅的生活区。它上下两层,双层屋顶,五脊六兽。室内用博古架隔扇划分空间,上部装纸顶棚,门窗皆用巨木雕刻,玲珑剔透,花草人物图案形象生动,不拘一格,千变万化。

[旁注]

布政使司 即承宣布政使司,是明清两朝的地方行政机关。明朝时为国家一级行政区,简称布政使司、布政司、藩司,俗称“省”,负责一级行政区的民事事务。布政使司设左、右承宣布政使各一人,就是一级行政区最高行政长官。布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合称为“三司”。

八卦 八卦起源于人文始祖伏羲,八卦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三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表示事物自身变化的阴阳系统。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离代表火,震代表雷,艮代表山,巽代表风,兑代表泽。八卦互相搭配又得到六十四卦,用来象征各种自然现象和人事现象。

照壁 我国传统建筑特有的部分,明朝时期特别流行。一般讲,照壁是指在大门内的屏蔽物,古人称为萧墙。在旧时,人们认为自己宅中不断有鬼来访,修上一堵墙,以断鬼的来路另一说法为照壁是中国受风水意识影响而产生的一种独具特色的建筑形式,称影壁或屏风墙。

四合院 华北地区民用住宅中的一种组合建筑形式,是一种四四方方或者是长方形的院落。一家一户,住在一个封闭式的院子里。四合院建筑,是我国古老、传统的文化象征。“四”代表东西南北四面,“合”是合在一起,形成一个口字形,这就是四合院的基本特征。

歇山式建筑 常见古建筑屋顶的构造方式之一。由前后两个大坡檐,两侧两个小坡檐及两个垂直的等腰三角形墙面组成,是我国古建筑中最基本、最常见的一种建筑形式。又称九脊殿或汉殿,曹殿,这种屋顶多用在建筑性质较为重要,体量较大的建筑上。

[阅读链接]

据史料记载,归德府于1558年全面修缮建成时,四城墙均高6米,顶宽6米,周长4355米。四城门:南为拱阳门,门洞全长21米,台高8米。北为拱辰门,东为宾阳门,西为垤泽门。各门上建有城门楼。四门外各建有扭头门一座。

城墙四面共有9座敌台,西门向南的第一个马面呈半圆形建筑,其余皆呈凸出墙外马头形。城墙上城垛口3600个。城墙角各有一处角台,形制相同,大小不等。

城墙外3.5米为护城河,宽处500米,窄处25米,水深1至5米,绕城一周。护城河外550米处的护城土堤,基宽20米,顶宽7米,高5米,周长9千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