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以后成为历代繁华之都

吴越国偏安东南,建西府于杭州。当时的杭州称西府,州治在钱塘,辖钱塘、钱江、余杭、安国、于潜、唐山、富阳、新城八县。

在吴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统治下,经过劳动人民的辛勤开拓建设,杭州发展成为全国经济繁荣和文化荟萃之地。

欧阳修在《有美堂记》里有这样的描述:

钱塘自五代时,不烦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乐。十余万家,环以湖山,左右映带,而闽海商贾,风帆浪泊,出入于烟涛杳霭之间,可谓盛矣!

吴越王钱镠在杭州凤凰山筑了“子城”,内建宫殿,作为国治,又在外围筑了“罗城”,周围35千米,作为防御。

据《吴越备史》记载,这个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钱塘江至江干,濒钱塘湖到宝石山,东北面到现在的艮山门。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称。

吴越王重视兴修水利,引西湖水输入城内运河;在钱塘江沿岸,采用“石囤木桩法”修筑百余里的护岸海塘;还在钱塘江沿岸兴建龙山、浙江二闸,阻止咸水倒灌,减轻潮患,扩大平陆。动用民工凿平江中的石滩,使航道畅通,促进了与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

771年,灵隐寺曾作过全面修葺,香火旺盛。然而,唐代末年“会昌法难”,灵隐受池鱼之灾,寺毁僧散。直到五代吴越王钱镠,命请永明延寿大师重兴开拓,并新建石幢、佛阁、法堂及百尺弥勒阁,并赐名灵隐新寺。

灵隐寺鼎盛时期,曾有9楼、18阁、72殿堂,僧房1300间,僧众达3000多人。

宋代皇室对灵隐寺非常重视。1007年,宋真宗改灵隐寺为灵隐山景德寺。1021年,真宗赐名“景德灵隐禅寺”,1024年,章懿太后赐钱给灵隐寺,作为修葺寺庙之用。

后来,又因灵隐寺斋僧施粥的需要,朝廷又于1030年,将位于杭州、秀州两地良田赐与灵隐寺作为庙产。

1107年,杭州升为帅府,管辖钱塘、仁和、余杭、临安、于潜、昌化、富阳、新登和盐官九县。当时人口已达20多万户,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之一。

杭州经济繁荣,纺织、印刷、酿酒、造纸业都较发达,对外贸易进一步开展,是全国四大商港之一。杭州历任地方官,十分重视对西湖的整治。

1089年,著名诗人苏东坡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横跨南北的长堤苏堤,上有六桥,堤边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开通茅山和盐桥两条河流,再疏六井,极大了便得了百姓的生活。

经过北宋150多年的发展,到了南宋,杭州开始了她的鼎盛时期。

1129年,杭州升为临安府。1138年,南宋把行宫定在此地,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扩展,分为内城和外城。

内城,即皇城,方圆4500米,环绕着凤凰山,北起凤山门,南达江干,西至万松岭,东抵候潮门,在皇城之内,兴建殿、堂、楼、阁,还有多处行宫及御花园。

外城南跨吴山,北截武林门,右连西湖,左靠钱塘江,气势宏伟。设13座城门,城外有护城河。由于北方许多人随朝廷南迁,使临安府人口激增。到了1265年至1274年间,杭州居民增到124多万人。

清朝初年,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带建造“旗营”,俗称“满城”。

城墙周围5000米,南至今开元路,北靠法院路,东临中山中路附近,西面包括湖滨公园,并辟有6座城门,总占地约957平方千米,成为杭州的“城中城”。城中城后被拆除。

杭城三面环山,古木参天,风景清幽,山间溪水滋润茂林修竹,景致怡人。

古城除自五代以来,唐、宋、元时期遗存了大量的摩崖石刻。这些石刻大都集中在西湖的四周,因此也称“西湖石窟”。

此外,杭州城有名的造像约有19处,其中较为集中的有灵隐禅寺前的飞来峰造像,规模最大的约有400多尊。这些造像形神兼备,成为杭州古城的著名遗迹。

[旁注]

钱镠 字具美,一作巨美,小字婆留,杭州临安人。五代吴越国的创建者。唐末拥兵两浙,统12州,封吴王、吴越王,兼淮南节度使,后自称吴越国王,在位41年。谥号武肃王,葬安国县衣锦乡茅山。临终前为其子孙留有万余字的遗嘱。钱家后人世世代代相传。

延寿大师 佛教唐末五代僧。先后任库吏及镇将,悟得“世事无常”之理。30岁出家。961年应吴越王钱叔的邀请,驻锡永明寺,倡禅净双修,指心为宗,四众钦服,被奉为净土宗六祖,开创的禅净双修,使净土宗普及于民间,著《万善同归集》、《四料简》等。

摩崖石刻 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石刻艺术,指在山崖石壁上所刻的书法、造像或者岩画。摩崖石刻起源于远古时代的一种记事方式,盛行于北朝时期,直至隋唐以及宋元以后连绵不断。摩崖石刻有着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

欧阳修(1007年~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自称庐陵人。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后人又将其与韩愈、柳宗元和苏轼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

章懿太后(987年~1032年),李氏,杭州人,宋真宗妃嫔,宋仁宗赵祯生母。宋仁宗即位后,皇后刘氏被尊为皇太后。后来,刘太后晋李婉仪为顺容,迁往真宗永定陵守陵。宋仁宗本是李婉仪的儿子,真宗却将其归于刘氏名下。

[阅读链接]

1049年,宋朝廷又赐给灵隐寺御绣《观音心经》两卷、《回銮碑》及飞白黄罗扇等御用之物。由此可见,当朝者对灵隐寺的重视程度。

当时,契嵩是北宋云门宗的名僧,主张融合儒释两教,强调佛儒两家都以“教人为善”为宗旨,“相资善世”,因而受到朝野上下的一致敬重。

自此契嵩到灵隐寺后,灵隐寺便名闻遐迩。当时,海内外佛教信徒纷纷前来探求佛法,灵隐寺因而成为名副其实的禅宗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