壶天自春——扬州个园

个园位于江苏省古城扬州市东北隅盐阜东路,为清代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在明代“寿芝园”遗址上所建,为我国四大名园之一。

个园全园三纵三进,园中古树参天,珍卉丛生,随气候变化展现出不同的景色。因园主黄至筠爱竹,园中修竹万竿,且因竹叶形似“个”,故名个园。

个园以竹石取胜,园中最负盛名的为笋石、湖石、黄石和宣石叠成的春夏秋冬四季假山,叠石艺术高超,以石斗奇,融造园法则和山水真理于一体,令人叹为观止,是我国江南私家园林的杰出代表。

著名的个园四季假山

1818年,两淮盐商商总黄至筠来到古城扬州,看到一处废弃的园子,经过打听得知,这个园子名叫“寿芝园”,为明代所建,相传寿芝园中的叠石是中国画一代宗师石涛和尚的杰作,但荒废已久。

黄至筠得知后,经过多方努力,买下了这座废园,开始重新规划,建造园林。黄至筠爱竹,故在园中修竹万竿,且因竹叶形似“个”字,取名为个园。

据扬州民间传说,当年园主人为求园名,花了不少银子,才得到了“个园”这个名字。

“个”最早的意思是“竹一竿”,想想这并不奇怪,汉字原本就是象形文字,“个”看上去不正是竹叶的形状吗?清代大才子、大诗人袁枚就曾经吟咏出“月映竹成千个字,霜高梅孕一身花”这样美丽绝伦的诗句。

并且,“个”字由三笔组成的伞状造型,在我国传统观念里,象征着天时、地利、人和鼎立扶持,面面呵护,路路通达,这也是经商的人所祈盼的最高境界。

“个”字笔画中的三,还代表着多而全的意思,体现着福、禄、寿三全其美的完满境界。所以,黄至筠就挑了这个名字为自己心爱的园林命名。

自然的、历史的、文化的、艺术的竹的美妙,融聚成了个园独有的文化积淀和美学趣味,以“个”名园,可谓深得竹景观的神韵。

个园是一处典型的私家住宅园林,内中景物布局紧凑,以叠石立意、气势雄伟而著称,尤以“四季假山”闻名于世。

传说,黄至筠为了防人偷盗他心爱的个园中的假山,有的假山是用白银浇铸的,每座重达千斤,无人能拿走,所以在扬州人们也戏称个园的假山为“没奈何”。

从住宅进入园林,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月洞形园门。门上石额书写“个园”两字,“个”者,竹叶之形,主人名“至筠”,“筠”亦借指竹,以为名“个园”,点明主题。园门两侧各种竹子枝叶扶疏,“月映竹成千个字”,与门额相辉映。

白果峰穿插其间,如一根根茁壮的春笋。竹丛中,插植着石绿斑驳的石笋,以“寸石生情”之态,状出“雨后春笋”之意。

这幅别开生面的竹石图,运用惜墨如金的手法,点破“春山”主题,即“一段好春不忍藏,最是含情带雨竹”。同时还巧妙地传达了传统文化中的“惜春”理念,提醒游园的人们,春景虽好,短暂易逝,需要用心品赏加倍珍惜,才能获得大自然的妙理真趣。

透过春山后的园门和两旁典雅的一排漏窗,又可瞥见园内景色,楼台、花树映现其间,引人入胜。进入园门向西拐,是与春山相接的一大片竹林。竹林茂密、幽深,呈现生机勃勃的春天景象。

夏山位于园之西北,东与抱山楼相接。夏山叠石以青灰色太湖石为主,叠石似云翻雾卷之态,造园者利用太湖石的凹凸不平和瘦、透、漏、皱的特性,叠石多而不乱,远观舒卷流畅,巧如云、如奇峰。

近视则玲珑剔透,似峰峦、似洞穴。山上古柏,枝叶葱郁,颇具苍翠之感。山下有池塘,深入山腹,碧绿的池水将整座山体衬映得格外灵秀。

北阴处有一涓细流直落池塘,叮咚作响,池中游鱼嬉戏穿梭于睡莲之间,静中有动,极富情趣。池塘右侧有一曲桥直达夏山的洞穴,洞之幽深,颇具寒意,即使炎热的夏天,人们步入洞中,顿觉清爽。

中空外奇、跌宕多姿的双峰夏山,是玲珑剔透的太湖石与高超叠石技艺完美结合的产物。我国国画里有“夏去多奇峰”的意境,夏山的主体部分,正是利用太湖石柔美飘逸的曲线和形姿多变的品质,垒出停云之势,模拟夏天气象。

在布景造境方面,夏山更是做足了文章。山上黄馨紫藤,繁花垂条;山下古树名木,蓊郁青葱;山间石室幽邃,石梁凌波;山顶流泉飞瀑,有亭翼然。

盘旋石阶而上,登至山顶,一棵紫藤迎面而立,使人悠游其间忘却了无尽的烦忧。个园夏山,可说真切、唯美地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江南山水。

抱山楼是座七楹长楼,巍然艮跨一夏秋两山之间,两山东西依楼而掇,有多条山径直通楼上,抱山楼在空间连接两山,楼前长廊如臂,拥抱两山于胸前,这是抱山楼得名的由来。抱山楼长廊,犹如凌空飞架的天桥,廊上漫步,不经意间就跨越了两个不同的季节。

沿抱山楼看秋山,有宾主、有掩映、有补缀、有补贴、有参差、有烘托”仿佛群山峻岭,山外有山,山势未了,仰视高处,山势绝险,突兀惊人。

在抱山楼上凭栏赏景,但见楼下梧桐蔽日,浓阴满阶,檐前芭蕉几丛,亭亭玉立,夏山青翠欲滴,秋山枫红霜白,无限风光,美不胜收。楼下走廊的南墙上,镶嵌着清人刘凤浩撰写的《竹石记》刻石,专门留给想知晓个园来龙去脉者,作壁上观。

抱山楼前有匾上书“壶天自春”。“壶天自春”是取《个园记》中“以其目营心构之所得,不出户而壶天自春,尘马皆息”,其意是个园空间虽不及名山大川。但其景为世外桃源。

“壶天”最早是道教用语,出自历史学家范晔编撰的《后汉书》,不过私家园林多为壶状结构,有狭长的通道进入,里面豁然开阔,美不胜收,也算是人间仙境了。匾额下有对联,联道:

淮左古名都,记十里珠帘二分明月;

园林今胜地,看千竿寒翠四面烟岚。

此联连用“十里珠帘”和“二分明月”两个最具代表性的场景,将古扬州的繁华淋漓再现。下联状写当前,不忘紧扣个园竹景观特色,只用“千竿寒竹”、“四面烟岚”,把扬州的风物尽收囊中。楹联境界阔大,气势磅礴,意象优美,对仗工稳,与抱山楼的建筑风格及其坐镇全园的统领地位十分吻合。

经过抱山楼的“一”字长廊,园之东部便是气势雄伟的秋山,相传出自清代大画家石涛之手笔。

秋山是全园的制高点,黄石山体拔地而起,峰峦起伏,有摩霄凌云、咫尺千里之势。无论何时登临眺望,都会使人顿生一种秋高气爽之感。

秋山整个山体分中、西、南三座,有“江南园林之最”的美誉。黄山石呈棕黄色,棱角分明,如刀劈斧砍。整座山体峻峭凌云,显得壮丽雄伟。

进入山腹,如入大山之中,险奇之处随时可见。中峰高耸奇险,下有石屋,可容十几人,内设石桌、石凳、石床,通风良好,四季干燥,颇具生活意趣。

秋山之上,有崎岖蹬道上下盘旋,曲折辗转,构成了立体交通,忽壁忽崖,时洞时天。人在洞中,有光隐隐从石隙透入,照见洞顶用黄石倒悬营造出的垂垂钟乳,奇异而壮观。

走秋山蹬道,你一定要记住这个口诀,叫做“大不通小通,明不通暗通,直不通弯通”,它提醒人们,如果想超捷径,很可能就会误入歧途。要是不避凶险,反而能化险为夷。

秋山还藏有飞梁石室,内置石桌、石凳、石床,仿佛曾有人在此饮酒、对弈、躺卧、小憩。石室外则是一处小小院落,当年主人曾植碧桃一棵在院中花坛里,俨然成了一处深山洞府中的“世外桃源”。

沿腹道攀援而上,至山顶拂云亭,顿觉心胸开朗,满园佳境,尽收眼底,正所谓秋山宜登者也。尤其是夕阳西照,使整座山体撒上一层黄金,这时你才能领略造园者将此山面西的道理。秋山宜登,游走腾挪于尺幅之间,如历千山万壑,尽得攀登险趣。

住秋阁坐落在秋山南峰之上,山阁一体,朝夕与山光共舞,年年共秋色常住。登临秋山,在经历了奇峰曲径、石室悬崖之后,忽然见此小阁,就像久旱遇雨一般,不能不来此一坐。三五好友,分座坐定,清茗一杯在手,会油然产生“又得浮生半日闲”的愉悦之感。

四季山中的冬山是最富想象空间的假山。造园者将冬山安排在南墙之下,背靠高墙几乎终年不见阳光,远远望去似积雪未消,地面用白石铺成,每块石头几乎看不到棱角,给人浑然而有起伏之感。

冬山是以雪石堆砌的山脉,石质晶莹雪白,迎光时荧荧闪亮,背光处则幽幽泛白,皑皑残雪,渲染出一派“北风呼啸雪光寒”的隆冬寒意。

在冬山南面高墙上还有24个风音洞,后面的巷风袭来,时而发出呼啸之声。造园者不光利用“雪色”来表现冬天,还巧妙地将“风声”也融合到表现手法中去,令人拍案叫绝。

冬山用雪石堆叠,人们在用雪石造山的同时,还着意堆塑出一群大大小小的雪狮子,或跳或卧,或坐或立,跳跃嬉戏,顾盼生情。这一幅似与不似之间的“狮舞瑞雪”图,使孤寂的雪山显得生机勃勃,趣味盎然。

冬山山石间还点缀着参差腊梅和南天竺,黄花红果,分外妖娆。右侧西墙之上,设一圆形漏窗,与一墙之隔的春山隐约相望。

正当人们面对端庄、静穆的冬景,感叹一年终了之时,蓦然回首,发现西墙上的春山一角,似乎在向人们招手,暗示春天又将来临。

冬山宜居,不过,最好的当然是仨俩知己,聚在这座面山而筑的透风漏月厅里,围炉赏雪、夜话。

“透风漏月”为个园中又一赏景花厅,面冬山而筑,位于冬山之北,南北两边通透,单檐硬山顶环境清冷幽静。

此厅从其构架形式上来说是方厅,抬梁式的构架是方的,椽子是方的,柱子是方的,石鼓是方的,石磉是方的,地面是方砖铺的,连木雕窗子也是方的。

从“透风漏月”的名字就可以知道这里曾经的风雅,厅门口有对联,联道:

虚竹幽兰生静气;

和风朗月喻天怀。

上联写厅外虚竹与厅内幽兰同气相应,营造出一种寂静的氛围。下联写人在这样的氛围中,沐浴着四时微风、晴空明月,感悟着宇宙的真理,享受着自然的关怀。

[旁注]

黄至筠(1770年~1838年),又称黄应泰,字韵芬,又字个园。原籍浙江,因经营两淮盐业,而著籍扬州府甘泉县,清嘉道年间为八大盐商之一。他不仅是个商人,还是个画家,在他的私家园林个园中,就有他的画作石刻存留。

袁枚(1716年~1797年),清代诗人、散文家。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1739年进士,曾任任溧水、江宁等县知县,40岁即告归。在江宁小仓山下筑筑随园,吟咏其中。袁枚是乾嘉时期代表诗人之一,与赵翼、蒋士铨合称“乾隆三大家”。

刘凤诰 字金门。进士,授编修,擢侍读学士。累迁至吏部有侍郎。迭充嘉庆庚申、辛酉、丁卯湖北、山东、江南乡试正考官。两放广西、山东学政。少有才誉,为文章,富辞藻。

范晔(398年~445年),字尉宗,南北朝时期著名史学家。范晔早年曾任鼓城王刘义康的参军,后官至尚书吏部郎。范晔一生对社会的最大贡献,则是撰写了被后人称之为前四史之一的《后汉书》。范晔以《东观汉记》为蓝本,对其他各家撰著博采众长,斟酌取舍,并自定体例,订伪考异,删繁补略,写成《后汉书》。

硬山顶 即硬山式屋顶,是我国传统建筑双坡屋顶形式之一。房屋的两侧山墙同屋面齐平或略高出屋面,屋面以中间横向正脊为界分前后两面坡,左右两面山墙或与屋面平齐,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墙称风火山墙,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灾发生时,火势顺房蔓延,常用于我国民间居住建筑中。

[阅读链接]

传说,有一年元宵佳节,黄至筠请来了很多盐商在自己心爱的个园内玩耍,他还精心制作了一则哑谜供大家猜射。

他让佣人摆放一只红木圆桌,上置一只玉盘,盘中放一尊纯银的罗汉,让人们打七言宋诗一句,还规定猜的人不能开口,只能用动作表示。谁猜中了就把玉盘和银罗汉送给他。

见两样赠品十分贵重,大家都争着来猜,但又都扫兴离去。

过了好一会儿,一个秀才拨开人群,来到桌前。只见他一声不吭,一手抓起罗汉,一手把玉盘在桌上转了一圈,随后抱着银罗汉和玉盘就走。

围观的人喧哗起来,更有人想上前阻拦。这时报中的鼓声连敲3下,大家才知道这个秀才已经猜中。

原来这个哑谜的谜底取材于苏东坡《中秋月》一诗的第二句:“银汉无声转玉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