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分明的煦园建筑
清代,煦园因战火所毁,到了1647年,在这里设江南总督,后改称两江总督,新汉王府便成为了总督署,1751年乾隆皇帝首次下江南,两江总督尹继善将总督署将煦园改为了行宫花园。
园中的石舫就是在这一时期所建。太平湖是一个人工开凿的瓶形水池是,整个水池周长约1866米,面积约占全园面积的一半多。池水清澈,水池四周全部用明代城砖驳岸,显得非常古雅。石舫就位于太平湖南侧,构造精致。
全船为青石砌制,卷棚船舱,形体逼真,坐南朝北,呈向北航行之状。船身底部用砖石雕刻图案花纹,船舱系木结构,彩绘浮雕。船分前、后两舱,前舱为正厅,后舱为“驾驭室”,水下设舵。乾隆皇帝第二次南巡时,为此舟系笔题匾“不系舟”。
我国有句古语:“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形似横卧花瓶的水池,所暗喻的是天下的老百姓,乾隆皇帝题写“不系舟”3个字,是希望人民安居乐业,天下太平安康,大清江山犹如不系舟,任凭风吹浪打永不动摇。石舫分为前后两舱,卷棚屋顶,造型精巧,形象逼真。有石制跳板可以登舟。
石舫的尾部有舵,船身用青石做成,船头铺以青砖,船舱顶部是黄色琉璃瓦,两侧嵌有青砖雕花栏板,上面雕刻着牡丹、万年青、卷草、猴、鹿、蝙蝠等彩色图案,雕饰极其粗犷、优美,富有浓郁的传统民族特色。直隶总督方观承为此赞道:
虚舟著处本无心,干顷澄波挹素襟。
清人张汝南在《江南好》词云:
江南好,不系特名舟,万里长风回宦海,一帆指日到仙洲,破浪趋前游。
石舫上的建筑曾毁于战火,门柱上两只倒挂的狮子,额头上雕刻“王”字,倒看又像“天”字。石舫以三曲桥连接东西湖岸,三曲桥原为桥廊,桥身及栏杆均系木结构,后改建为条石结构,铁栏杆,跨径25.5米,宽度约1米。
棕榈亭位于太平湖东侧,六翘角,中竖巨石,形似怪兽,相传此亭为了表达思乡之情而建。在太平湖西侧,夕佳楼西侧的别院内为花厅,该厅为七开间西式平房,中间为穿堂。
后来煦园再次被毁,1821年至1851年,两江总督曾国藩予以重建。此次重建增设了桐音馆等建筑。桐音馆位于鸳鸯亭北,印心石屋前,重檐翘角方形,门向南,三间,掩隐在绿荫梧桐树丛之甲,风雨带来悦耳声响,故而得名,又说“桐音馆”是取上下同心,异口同声的意思。
桐音馆是院中最大的建筑,以桐木建成,曾是曾国藩的花厅,门前屋后有大梧桐数棵,雨打梧桐,声趣雅然,桐音馆后有北假山,山中有洞,洞洞相连,宛若迷宫。
在假山底部中段有石刻横额,上刻道光皇帝1835年御笔赐书于两江总督陶澍的“印心石屋”4个字,故陶澍将他的文集也冠以《印心石屋文集》之名。匾下为须弥石座,四边刻有云龙珠花纹。花厅位于印心石屋后,坐北向南,结构呈“品”形。
据说当时的两江总督陶澍少时家贫,却整天坐在溪流中的大石块上专心研读,后来终于功成名就。道光皇帝有感于他潜心钻研的精神,赐“印心石室”4个字,用来勉励后人。
后来两江总督署因战火被毁,煦园也跟着被毁了,此后,清廷又在此复建两江总督署,煦园也随之重建。此次重建是增设有漪澜阁、夕佳楼、鸳鸯亭、暖阁和六角亭等建筑。
漪澜阁位于太平湖北侧,为中式园林建筑,是园内主体建筑,该阁为单层歇山顶,四面环水,石栏环绕,八只可爱的小石狮盘坐其上,仅有两座小石拱桥与岸相接。
漪澜阁三楹三间朝南,正面八扇屏门,均刻有“瓶鼎”图案,正面、背面两窗屏图案各异,内容丰富多彩。屋脊是用清代青花瓷砖仿明朝形状而制,翘角飞檐,十分壮观,屋脊正中有一葫芦瓶,传为盛水容器,为镇火之宝物。门前二朱红立柱上悬挂木刻楹联,道:
天命诛妖,杀尽群妖,万里河山归化日;
王赫斯怒,勃然一怒,六军介胄逞威风。
此楹联曾贴天朝东、西下马牌坊立柱上,黄纸朱字,上下联首字合为“天王”两字。阁前有一平台,立台南望,微风拂水,波光涟漪,舫阁楼榭倒影水中。在平台的东西两侧有青石板踏步,青石板栏杆小拱桥连接东西两岸。
山后设一凉台,凉台上置石桌石凳。此楼的二层是观赏园景的极佳处,每当夕阳西下,便是金色满楼,故称之为夕佳楼。
在夕佳楼凉台下层的墙壁上嵌有天发神谶碑,又名“三段碑”。“三段碑”以东的碑亭内,有乾隆皇帝两次南巡时赐给两江总督书麟、萨载的两通御题诗碑。
山上有座金字亭,位于太平湖东南侧,苍松梧桐之中称为六角亭造型别致,形影相依,因而称之为“鸳鸯亭”。
鸳鸯亭因是双方亭合建,双顶压角重叠,远看好似双亭并立,近看却是浑然一体。在亭下有山石相衬,似相伴相依的一对鸳鸯,故名鸳鸯亭。
这也体现了“普天下多男子皆兄弟之辈,普天下多女子皆姐妹之群”的平等之寓意。因其投影之下为传统吉祥图案方胜,故亦名方胜亭。
六角亭位于煦园园门迎面流云假山之顶峰,有石径石级登亭,亭六翘角,立于亭上环绕全园的龙墙映入眼帘。流云假山至水榭有虎皮石园径,长60米、宽近2米。
煦园小巧玲珑,以水为主,置石舫于南,阁于北,使水景一分为七,既互相联系,又各自独立,使人感到大中有小,小中见大,虚实相映,层次分明。
园内花木扶疏,亭台楼阁错落有致,湖山叠石点缀其间,显得小巧玲线、秀丽雅静,是一座富有江南特色的园林。
[旁注]
两江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两江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操江、统辖南河事务,是清朝九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江苏、安徽和江西三省的军民政务,官秩一品大员。由于清初江苏和安徽两省辖地同属江南省,因此初时该总督管辖的是江南和江西的政务,因此号两江总督。
尹继善(1695年~1771年),清代官吏。章佳氏,字元长,号望山,镶黄旗人,东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尹泰之子。1723年进士,历官编修、云南、川陕、两江总督,文华殿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协理河务,参赞军务。有《尹文端公诗集》10卷等,曾参修《江南通志》。
直隶总督 正式官衔为总督直隶等处地方提督军务、粮饷、管理河道兼巡抚事,是清朝9位最高级的封疆大臣之一,总管直隶、河南和山东的军民政务。而由于直隶省地处京畿要地,因此直隶总督被称为疆臣之首。
方观承(1698年~1768年),字遐谷,号问亭,一号宜田,。平郡王幕客。以荐赐中书,官直隶总督,为清代名臣,著名的乾隆“五督臣”之一,谥属敏。工书,有临麻姑仙坛记小楷卷,横直相安,极为斩载。著有《宜田汇稿》、《问亭集》。
曾国藩(1811年~1872年),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谥文正,晚清重臣,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者。清朝战略家、理学家、政治家、书法家、文学家,晚清散文“湘乡派”创立人。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
陶澍(1779年~1839年),字子霖,一字子云,号云汀、髯樵,清代经世派主要代表人物。1802年进士,任翰林院编修后升御史,先后任布政使和巡抚,后官至两江总督加太子少保,任内督办海运,病逝于两江督署,赠太子太保衔,谥文毅。著有《印心石屋诗抄》、《靖节先生集》、《陶文毅公全集》等。
牌坊 又名牌楼,是门洞式纪念性建筑物,用来宣扬礼教、标榜功德或光宗耀祖而建的纪念性建筑物,是我国古代社会为表彰功勋、科第、德政以及忠孝节义所立的建筑物。
书麟 高佳氏,字绂斋,一字洛甫。镶黄旗人,大学士高晋子,清朝大臣。初授銮仪卫整仪尉,累迁冠军使,擢西安副都统。1787年擢两江总督,1799年召授吏部尚书,兼正红旗汉军都统,加太子少保。寻协办大学士,授闽浙总督。
萨载 伊尔根觉罗氏,正黄旗人,清朝大臣。父萨哈岱,官镶蓝旗满洲副都统。翻译举人,授理藩院笔帖式。累迁江苏苏松太道,管苏州织造。后授萨哈岱苏州织造,逾年,改授普福,命交两江总督差委,授松江知府。
[阅读链接]
煦园中的天发神谶碑碣长2丈,折为三段,俗称三段碑。此碑嵌在夕佳楼凉台下层的墙壁上,青石质。为三国东吴276年纪功碑刻石,方笔篆体,笔力雄强,为历代所珍重。
据南朝地志《丹阳记》记载:“秣陵县南三十里有石山,山西有石室,山东大道左有方石,长一丈,勒名题赞美功德,孙皓建。”
此碑以后流传至南京孔庙之中,后遇大火焚毁。两江总督端方爱好文物,是一位金石学家,根据宋拓本重新置石模勒于此地,目前仅剩两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