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犹存的燕园十六景

蒋因培增修燕园后,在其《乌目山房诗集》中题有:

钱松壶为余作燕园图十六帧,书此奉酬。

从此,乃有“燕园十六景”之美誉,但该诗集未具体谈及园景内容。

据清人张丰玉《瓶花庐诗词抄》中“题伯生丈燕园图”提到十四景,即燕谷、五芝堂、诗境、赏诗阁、天际归舟、伫秋、冬荣老屋、引胜岩、三婵娟室、童初仙馆、过云桥、梦青莲花庵、绿转廊、竹里行厨。

又据清人王锦和顾德昌修的《常昭合志稿》记载,燕园有一希瓦阁、十愿楼、诗境和梅屋诸名胜。此说和张丰玉所述对照除重复者外,加一希瓦阁、十愿楼即为十六景。

在燕谷旁边便是五芝堂。五芝堂为昔日园主人迎会亲友之所,在堂前置“燕谷”假山一座,咫尺山林,石景奇特,引人入胜,而假山之东沿院墙又有以高低错落之廊道与修竹构成的“诗境”,引人遐想,兴味无穷。

由此顺廊道可北入“赏诗阁”,出阁下山,可至名曰“天际归舟”的临水旱舫,人移景换,组合巧妙,使该区以“燕谷”为主体之园景,曲折多变,新意迭出,堪称佳绝。

燕谷之西长廊逶迤,沿园西院墙贯通全园南北,直抵五芝堂,廊中部置半亭名“伫秋”。人在廊中游,园景犹如连续画卷,美不胜收。

五芝堂后至园后门则为第三区,西为“冬荣老屋”,东侧小院,建有“一希瓦阁”、“十愿楼”,该区为园主人日常生活起居之处。

自北山磴道而上,山巅植树栽竹,宛若天生,就中原有“五针松”一棵,高不寻丈,而虬枝屈曲,倍添情趣。沿山向东攀行即达燕谷峰峦最高处“引胜岩”,宛如置身虞山剑门,是为览胜高潮。

赏诗阁为园主与文人雅集之地,“赏诗阁”中曾罗列朝野名流诗章,如清代名人阮元、郭鹿各、钱泳等吟赏唱和之作皆罗列其中,益使园林增色。

园中有清人集蒋因培诗句所撰楹联:

虬桥树合楼对峙;

燕谷天开涧半弯。

书斋有蒋因培撰联:

熟读离骚,便可称名士;

涉猎传记,不能为醇儒。

梦青莲花庵位于三婵娟室东侧,为两层建筑,登小楼可远眺虞山风光。

常熟为倚山之城,燕园地处深僻小巷,临近间有高墙,其借景虞山之法,别具匠心。即在园内建赏诗阁等高阁,使其背东面西,以西借虞山,登高凭栏远眺,收纳虞山无限风光,使有限的空间变成了无限的空间,俯身下瞰,则幽谷深涧,秀木繁荫,池水曲折,清流蜿蜒与虞山相呼应。

1847年,燕园为邑人知县归子瑾购得。后来,燕园重归蒋家,蒋元枢玄孙鸿逵重得,其所著《吾好庐诗抄》中“园林逢旧主”之句,指的就是燕园。

时至晚清,燕园于1908年为曾任光绪外务部郎中张鸿购得,故又称张园,张鸿且自号“燕谷老人”。张鸿得到燕园后在北山山巅植树栽竹,宛若天生。

燕园花木景观丰富。园中除白皮松、广玉兰外,还有桂树、辛夷、紫藤、修竹、梧桐、柳树等,池中植以荷花。晚清更有牡丹种植极盛,品类繁多。

燕谷老人张鸿在其《蛮巢诗词稿》中,即有《燕园种牡丹》、《燕园牡丹藤花盛开和李敬舆韵》等诗记盛。

清代本邑诗人杨无恙,曾有《谢张隐丈摘赠魏紫》诗,着意描绘了燕园内种植的“姚黄”、“魏紫”等牡丹珍品,可见名花珍木亦为此园之胜。

[旁注]

蒋因培(1768年~1839年),清代诗人。字伯生,17岁以国子监生应顺天乡试,为法式善激赏,1797年援投效例授阳谷县丞,1821年因故退出官场,回归故里。归里后杜门不出,寄情诗酒。单学傅称其诗“善攫题情,如海东青之击天鹅,上盘下搏无或失”。著有《乌目山房诗存》。

阮元(1764年~1849年),扬州仪征人,字伯元,号云台、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号“文达”,清代名臣。他是著作家、刊刻家、思想家,在经史、数学、天算、舆地、编纂、金石、校勘等方面都有着非常高的造诣,被尊为一代文宗。

外务部 清朝廷成立的一个机构,设专职大臣5人,班列六部之首。有总理外务部事务王大臣一人,会办大臣一人,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负责清廷外交事务。

杨无恙(1894年~1952年),原名元恺,字冠南,别号让渔、阿土、屠龙居士、便埋庵主,自号无恙,后以号行。以诗名,又工绘画,山水小品,风格隽永清逸。

[阅读链接]

1998年6月开始燕园修复工程,依次按原样落地翻建了五芝堂与门屋。

在原址建了童初仙馆、梦青莲花庵,翻建三婵娟室前临池廊桥,整修“七十二石猴”湖石假山与山间小径,重建假山前环池叠石,并整修恢复新发现的西侧山洞。

还重建了燕谷过云桥东部假山,并整理了西部假山北侧山体,重建了赏诗阁及与之相通的绿转廊与诗境景点,还有天际归舟旱船与船前水池,修葺了东园墙、园内各类铺地与主次园路,落地翻建了南园墙与大门,并在大门上方嵌置拓自燕谷老人张鸿手迹的“燕园”砖刻门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