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秀江南——上海豫园

豫园位于上海市老城厢东北部,北靠福佑路,东临安仁街,西南与老城隍庙、豫园商城相连,是老城厢仅存的明代园林。豫园内楼阁参差,山石峥嵘,湖光潋滟,素有“奇秀甲江南”之誉。

豫园始建于1559年,原是明朝潘氏的一座私人花园,以清幽秀丽、玲珑剔透见长,具有小中见大的特点,体现明代江南园林建筑艺术的风格。

全园布满亭台楼阁,曲径游廊相绕,奇峰异石兀立,池沼溪流与花树古木相掩映,规模恢宏,景色旖旎是江南古典园林中的一颗明珠。

隐逸情怀的明代建筑

潘允端是明刑部尚书潘恩之子,1559年,潘允端以举人应礼部会考落第,萌动建园之念,在上海城厢内城隍庙西北隅,家宅世春堂西的大片菜畦上“稍稍聚石凿池,构亭艺竹”,动工造园。

1562年,潘允端出仕外地,无暇顾及建园,在潘允端写的《豫园记》中说:

垂二十年,屡作屡止,未有成绩。

1577年,潘允端自四川布政司解职回乡,便集中精力再度经营扩修此园,并聘请园艺名家张南阳担任设计和叠山。此后,园越辟越大,池也越凿越广。

1620年左右竣工,总面积称46000多平方米。当时正值江南文人造园兴盛时期,上海附近私家园林不下数千,而豫园“陆具岭涧洞壑之胜,水极岛滩梁渡之趣”,其景色、布局、规模足与苏州拙政园、太仓弇山园媲美,公认为“东南名园冠”。

但豫园后来屡遭破坏,潘允端所建的均已被毁,存留下来的豫园东部的主要建筑有玉玲珑、玉华堂、积玉水廊、积玉峰、会景楼和九狮轩等。

玉玲珑为江南三大名石之一,高约3米多,玲珑剔透,周身多孔,具有皱漏瘦透之美,为石中甲品。古人曾谓:“以一炉香置石底,孔孔烟出;以一盂水灌石顶,孔孔泉流。”玉玲珑后有照壁,照壁南面壁上有“寰中大块”几个大字,意为“天下大快”。

正对玉玲珑有一书斋,以玉玲珑石上的“玉华”两字命名,为玉华堂,堂上匾“玉华”两字是明代文征明的手迹集字,堂前有白玉兰两棵,东侧是积玉峰和积玉水廊。

玉华堂原为潘允端书斋,后来清代重建,改名为香雪堂。后因战火再次被毁,重建后仍名玉华堂。堂内按文人书房布置,陈列着明代紫檀木画案等珍贵家具。

积玉水廊倚豫园东围墙,临曲池,积玉峰立于廊间,积玉峰玲珑剔透。池西及玉华堂前后,流水潆洄,山石嵯峨,花木扶疏,植白玉兰、白皮松和翠竹,幽雅恬静。

会景楼位于豫园中央,登楼可观全园景物,故名“会景楼”。九狮轩在会景楼西北,轩前置月台,可凭栏观赏池中荷花。

豫园西部有假山与亭子、元代铁狮、萃秀堂、亦舫、万花楼、鱼乐榭、复廊、两宜轩、点春堂还有和煦堂等建筑。

大假山为豫园镇园之作,是明代著名叠山家张南阳唯一传世作品。高约12米,用数千吨武康黄石堆砌。假山峰峦起伏,磴道纡曲,涧壑深邃,清泉若注。山上花木葱茏,山下环抱一泓池水。游人登临,颇有置身山岭之趣。后来清末名人王韬曾描绘:

奇峰攒峙,重峦错叠,为西园胜观。其上绣以莹瓦,平坦如砥;左右磴道,行折盘旋曲赴,或石壁峭空,或石池下注,偶尔洞口含岈,偶尔坡陀突兀,陟其巅视及数里之外。

循径而下又转一境,则垂柳千丝,平池十顷,横通略约,斜露亭台,取景清幽,恍似别有一天。于此觉城市而有山林之趣,尘障为之一空。

豫园时废时兴,大多建筑都已被毁,而大假山仍保持旧观。大假山上有二亭,一在山麓,名“挹秀亭”,意为登此可挹园内秀丽景色。一在山巅,称“望江亭”,意为立此亭中“视黄浦吴淞皆在足下。而风帆云树,则远及于数十里之外”。

在仰山堂东游廊口,有一对铁狮,姿态生动,铸工精致。座上各有款识:

章德府安阳县铜山镇匠人赵璋……,大元国至元廿九年岁次庚寅十月廿八日。

赏狮穿廊绕墙而入即游廊,为入大假山之通道,跨于池上。廊间设方亭,有匾为“渐入佳景”。匾下有一太湖石,状似美女柔腰顾盼,名“美人腰”。池水山景,近在咫尺,有勾起游人信步之意。

亦舫在萃秀堂东墙外,俗称船厅。明代以后,江南园林常在水边建石舫,用以临水赏月,而直接在陆地上筑舫不多见。

万花楼为花神阁遗址,后称“万花深处”,后来重建时添建格思堂,仅存一楼。当时主要用于祭祀活动和同业议事,以人神仅咫尺相隔而名“神尺堂”。后又恢复“万花楼”名。

鱼乐榭跨于溪流之上,傍山临水,凭栏可观赏水中游鱼。溪上筑一垛隔水花墙,墙上有漏窗,墙下处有半洞门,水从洞门流去。“鱼乐”蕴含园主人对庄子的仰慕和避世隐逸的心情。

在这里还可以欣赏到一处生动的虚隔产生遐想的景观,榭前小溪,一饰有漏窗和半圆洞门的粉墙,不落水面,横临溪上,小溪从拱形墙下淌去,让人产生“小溪不知流向何处”的遐想。

鱼乐榭东北是一条曲折别致的复廊,中间用墙分隔。中间构筑方亭一座,匾额曰“会心不远”。此意出自南朝的笔记小说《世说新语》:

会心处不必在远,翳然林木,便有濠濮间想,觉鸟兽禽鱼自来亲人。

意为并非要到遥远之处才能领悟万物造化要旨。

复廊东段用墙分隔为两条。墙上设窗洞,从窗洞左顾楼台掩映,右望溪流峰石,宛如小品图画。复廊东有小轩,“观山观水两相宜”,为“两宜轩”。两宜轩位于复廊南侧,面山对水,有古人“观山观水两相宜”的情趣。

和煦堂在打唱台南面,面山背水,四面敞开,夏凉冬温,故取名“和煦”。后面水池畔有假山,山下有洞,流水潺潺。山上有方形小轩,名“学圃”。八角亭与学圃隔池相峙,亭中有古井一口,井栏为明代之物,称“古井亭”。

和煦堂东部假山上有座抱云岩,水石缭绕,洞壑深邃。抱云岩上有小楼,上下二层,上层名“快楼”,下层称“延爽阁”。登快楼可眺西面大假山和豫园全景。延爽阁画栋垂檐,精致错落。

点春堂北有藏宝楼,上下各五间。东有静宜轩、听鹂亭。据地方志《上海县续志》记载,点春堂初建时附近还有钓鱼矶、水神阁、一笑轩、庄乐亭等建筑,早已毁弃。

[旁注]

潘允端(1526年~1601年),字充庵。为1562年进士,曾任刑部主事、四川右布政使等职。1577年解职回乡。生平擅诗文、通园艺、爱好戏曲、收藏古玩。

刑部 我国古代官署。明清两代,刑部作为主管全国刑罚政令及审核刑名的机构,与都察院管稽察、大理寺掌重大案件的最后审理和复核,共为“三法司制”。

礼部 我国古代官署。从南北朝的北周开始设置,隋唐时期为六部之一,历代相沿。其中的长官为礼部尚书。管理全国学校事务及科举考试及藩属和外国之往来事。礼部下设四司,明清皆为:仪制清吏司、祠祭清吏司、主客清吏司和精膳清吏司。

文征明(1470年~1559年),原名壁,字征明,号衡山居士,世称“文衡山”,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官翰林待诏。在诗文上,与祝允明、唐寅、徐真卿并称“吴中四才子”。在画史上与沈周、唐寅、仇英合称“吴门四家”。

张南园(约1517年~1596年),明代造园家。号小溪子,更号卧石生,人称卧石山人。上海人。祖父做过小吏,父亲以擅绘画著称。自幼从父学绘画,后以绘画构图造型法、叠造假山和造园而著名。

王韬(1828年~1897年),原名利宾,1845年改名瀚,字仲薇,号懒今,一号兰卿。1862年易名韬,字仲弢,一字子潜,又字紫诠,号天南遁叟。著名的洋务政论家、我国新闻业之父。外号“长毛状元”,他是我国新闻史上第一位报刊政论家,近代报刊思想的奠基人。

庄子(公元前369年~公元前286年),姓庄,名周,先秦时期伟大的思想家和哲学家、思想家、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思想学术界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为《庄子》,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

复廊 指在双面空廊的中间隔一道墙,形成两侧单面空廊的形式,又称“里外廊”。因为廊内分成两条走道,所以廊的跨度大些。中间墙上多开有各种式样的漏窗,从廊的一边透过漏窗可以看到廊的另一边景色。

《世说新语》 我国南朝宋时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轶事的笔记小说,是由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轶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阅读链接]

豫园的玉玲珑假山还有一个不平凡的来历呢!

北宋时宋徽宗在开封构筑“艮岳”,把各地搜罗的奇花异石运到京师,水运花石,拾船为一“纲”,谓之“花石纲”,其中多有散佚,玉玲珑就是其中之一。

到了明代,玉玲珑辗转到了浦东储家,储家与潘家是亲家,储故世后没有子嗣,玉玲珑随储家之女陪嫁到潘家。过黄浦江时,风大浪高,沉入江底,打捞时又发现另一块石头,即现在玉玲珑的底座,一起打捞上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