妙境静观——南京瞻园

瞻园位于江苏省南京市瞻园路,又称大明王府。瞻园始建于明朝初年,是中山王徐达的府邸花园。瞻园素以假山著称,以欧阳修诗“瞻望玉堂,如在天上”命名。

瞻园也是南京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明代古典园林建筑群,是南京现存历史最久的一座园林,与无锡寄畅园、苏州拙政园和留园并称为“江南四大名园”。

瞻园面积约20000平方米,布局典雅精致,有宏伟壮观的明清古建筑群,陡峭峻拔的假山,闻名遐迩的北宋太湖石,清幽素雅的楼榭亭台,勾勒出一幅深院回廊,奇峰叠嶂,小桥流水,四季花香的美丽画卷。

深院回廊的建筑美景

明开国元勋中山王徐达府邸中有一个西花园,景色优美,后来徐达七世孙太子太保徐鹏举,在西花园的基础上敕建了一个园林,取名瞻园。

后来又经过徐氏七世、八世和九世三代人修缮与扩建,到了1600年左右的园林已初具规模。

静妙堂位于瞻园西南,坐北朝南,面对南假山,西靠西假山,北望北假山,是瞻园西边的主体建筑。静妙堂原名止鉴堂,为徐达晚年消闲处。后来清代改名绿野堂,清代诗人袁枚有诗云:

暂领中山府,权开绿野堂。

风花争舞蹈,竹木尽轩昂。

后来绿野堂毁于兵火,存留下来的为后来重建的,重建后才更名为静妙堂。静妙堂西南角有小桥,连接南、西假山,桥长约1.8米,宽约0.6米,由太湖石铺设。静妙堂东南为西瞻园三小院,这是一组与静妙堂相配之建筑。

瞻园出口位其西,瞻园出口为一间卷棚廊屋,门外水磨砖门头上,镌刻后来乾隆御书的“瞻园”两字。沿廊东院为玉兰院,内有3棵玉兰,沿墙配植麦冬草、南天竹,其间点缀几块湖石。

西院为海棠院,院内配植几棵不同品种的海棠,花木中立一块明代名石仙人峰,此石传系宋徽宗赵佶生辰纲遗物,石高2.7米,形态宛如仙女含羞而立。清代袁枚为此写诗云:

神女俨成行,萧齐两海棠。

吹红风亦软,惊艳鸟先狂。

廊的尽头为一南北向小轩,名为致爽轩。其东有一门廊通东瞻园,其北有一门廊通瞻园西部,其东北为桂花院,桂花院内植三棵金桂,这三棵金桂每岁花时,繁葩密缀,堆金簇银,微风轻拂,暗香浮动,清新淡雅,超凡脱俗。

在金桂中间耸立一块明代名石倚云峰,石高3.41米,似朵朵白云相互依偎,此石与仙人峰姿态奇巧、波纹起伏、峻峭挺拔、巧夺天工,具有湖石“瘦、皱、漏、透”之四美,堪称绝品。

循廊向北,有一矩形半亭,亭长3米,宽2.5米,面积7.5平方米。亭东进花篮厅,厅阔三间,面积54平方米,室内梁柱、檩枋精致细巧,悬空两垂莲柱下端,雕刻成花篮形,即以此为厅名。

花篮厅南面为落地长隔扇,门外即桂花院,东与东瞻园籁爽风清堂相通,北有一窗可窥东瞻园草坪。沿曲廊向北至尽头,建有一水榭,南、西、北三面临池,设鹅颈椅可俯览水池游鱼,亦可观赏西瞻园全貌。

在瞻园西部南方有一处假山,位于静妙堂前,面积900平方米,系用1000多吨太湖石拼接堆砌而成,临池绝壁高7米,主峰高9米,由危崖、溶洞、钟乳石、蹬道、石矶、瀑布与步石组成。

假山北面峭壁下有水池,水池面积255平方米,池间步石将水面分成南北两部。山上种植海棠、石榴、紫薇、玉兰、女贞等花木,岩缝有葛藤,山后植黑松、红枫、银杏、铺地松,与静妙堂隔水相望,形成对景。

山巅飞泻一条瀑布,使清澈明净池水闪珠溅玉,绿涛滚滚,声震幽谷。南假山飞瀑流泉,奇峰异石,花木扶疏,犹如一幅浓淡相宜之山水画卷。

在瞻园西部北方还有一处假山,此假山面积1100平方米,由体态各异的太湖石堆砌成。临水面壁,纵深山谷,谷上旱桥,桥长1.4米,宽约1.2米。山顶有平台,南面石壁下有低而平的石矶两层,名“石矶戏水”,构造设计十分奇特。

矶上有“水镜石”,形似铜盘,聚满雨水时,犹如水镜。石矶环山绕水,依蹬道可曲折登山,山顶平台叠置三石屏。石屏采用壁状大块石,竖缝紧贴,平面略有凹凸,立面呈三叠状,石屏最高点高出水面近10米,显得陡峭雄伟。

北假山西北角有普生泉,为以前的南宋时所挖掘,后来的1898年,秦淮曾断流,但此泉却从未干涸。普生泉为瞻园池水之源,幽泉曲桥,崖壁雄峙,相映成趣。

北假山东南有观鱼亭,三面临水,与岁寒亭隔水相望,亭长5米,宽2.5米,面积12.5平方米,四角形。北假山至观鱼亭有板桥,桥长2.7米,宽约1米。观鱼亭为西长廊之北端起点,长廊由此向南到中门口止,全长100多米,东瞻园与西瞻园以西长廊为界。

西瞻园西假山位于瞻园西部,面积1050平方米。从北假山经过一条将近9米长三曲桥登岸,即西假山,西假山从北逶迤向南,横贯瞻园西边缘,达南假山西侧。西假山以土为主,仅临池一侧用湖石驳岸。

此山北低南高,山上遍植女贞、松柏、枫、竹、梧桐、黄杨等树木。山上有一方亭,名岁寒亭,匾额为武中奇手书,系瞻园最大且最精巧之亭。

亭长4.5米,宽4.5米,面积约20平方米,方形,亭前遍植松、竹、梅,故名,亦称三友亭。亭前有梅花坞,植梅数十棵,此为明清“十八景”之一。

清文学家吴敬梓著《儒林外史》中说到此坞,袁枚亦有吟诵梅花坞之诗句:

环植寒梅处,横斜画阁东,

一轮明月照,满树白云空。

春到孤亭上,香闻大雪中。

要他花掩映,新置石屏风。

沿岁寒厅向南,可至西山最高处,此处有扇面亭一座,因其形同扇面而得名,此处原有铜亭一座。西假山之东便是面积450平方米的北池。西瞻园以青砖瓦铺路,全长395米。

1645年清廷设江南行省,该园成为江南行省左布政使署、安徽布政使署,1760年,安徽布政使迁安庆,于此新设江宁布政使署。

瞻园开始由封闭的私人宅园,变为半开放型衙署花园。1757年乾隆帝第二次巡视江南,曾驻跸此园,并御题“瞻园”匾额,且谕内务府仿瞻园造园艺术,在京城长春园内建如园。

[旁注]

徐达(1332年~1385年),明朝开国军事统帅,字天德。徐达治军严明,是一名杰出的将领,而且徐达还具有许多优秀的品德。徐达病逝后,朱元璋追封他为中山王,赐谥“武宁”,赐葬于南京钟山之阴,并亲为之撰写神道碑,赞扬他“忠志无疵,昭明乎日月”。

太子太保 与太子太傅和太子太师并成为太子三师,都是东宫官职,西晋的时候设置的官职,均负责教习太子。太子太保保护其安全。

隔扇 即隔扇门,是我国古代建筑最常用的门扇形式,用于分隔室内外或室内空间。唐代这种门已经出现,宋代以后大量采用,一般用于民间的装修。整排使用,通常为四扇,六扇和八扇。隔扇主要由隔心,绦环板,裙板三部分组成。

南宋 北宋灭亡后宋室皇族在江南建立的政权。南宋虽偏安于淮水以南,但是却是我国历史上经济进步、古代科技发展、对外贸易、对外开放程度较高的一个王朝。

吴敬梓(1701年~1754年),清代最伟大的小说家之一。字敏轩,号粒民,因家有“文木山房”,所以晚年自称“文木老人”,又因自家乡安徽全椒移至江苏南京秦淮河畔,故又称“秦淮寓客”。为文坛盟主,又集同志建先贤祠于雨花山麓,祀泰伯以下230人。

《儒林外史》 清代一部伟大的现实主义的长篇讽刺小说,由清代小说家吴敬梓创作,被称为我国古代讽刺文学的典范,也使作者吴敬梓成为我国文学史上批判现实主义的杰出作家之一。

布政使 官名。明初沿元制,于各地置行中书省。后撤销行中书省,陆续分为13个承宣布政使司,全国府、州、县分属之,每司设左、右“布政使”各一人,与按察使同为一省的行政长官。清代,布政使正式定为督、抚的属官,专管一省的财赋和人事,与专管刑名的按察使并称两司。

内务府 清代独有的机构,职官多达3000人,是清朝规模最大的机关。内务府主要职能是管理皇家事务,诸如皇家日膳、服饰、库贮、礼仪、工程、农庄、畜牧、警卫扈从、山泽采捕等,还把持盐政、分收榷关、收受贡品,其主要机构为七司三院。

[阅读链接]

瞻园的铜亭是瞻园最高的建筑,也是瞻园的一大奇迹。

此亭最神奇之处在于其六根柱子,早期是空心铜柱,山下建有火房,烧起火来,热量便通过铜柱空心上传到铜亭之中,同时又把烟尘排向天空,一举两得。

铜亭是最早的取暖设备,天冷可生火驱寒,因铜为建筑材料传热散热效应高,取暖效果更胜一筹。《儒林外史》第五十三回中,有徐达十一世孙徐咏邀其表兄陈木南铜亭赏梅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