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兴安岭用材林区
本林区是东北的重要木材生产基地之一。它北起黑龙江,南抵松花江, 东至三江平原,西北接大兴安岭,西濒嫩江和大兴安岭隔江相望,西南以松嫩平原为邻,包括爱辉、孙吴、逊克、嘉荫、伊春等县市的全部及嫩江、德都、北安、萝北、鹤岗、汤源、依兰(松花江以北)、绥棱、海伦、庆安、铁力、巴彦、木兰、通河等县市的林区部分,总面积为 1200 万公顷,约占全国总土地面积的 1.3%。
本区有林地面积为 600 万公顷,森林覆盖率为 49.6%。其中,天然林为
568 万多公顷,占 95.6%。在天然林中,用材林面积为 544 万公顷,成过熟
林 267 万多公顷。已成林的人工林为 27 万多公顷,占 4%。经济林 30 万公
顷,灌木林近 8 万公顷。森林蓄积量为 5.7 亿立方米,其中,天然林蓄积量
为 52474 万立方米,占 92%,天然用材林蓄积量为 49589 万立方米,成过熟
林蓄积量为 37078 万立方米。人工成林蓄积量为 524 万立方米;疏林地蓄积
量为 2860 万立方米,散生木蓄积量为 1000 多万立方米。
小兴安岭用材林区,是东北林业地区中森林资源最集中、开发建设较早的林区之一。这里的森林资源,历史上以红松占优势,并有水曲柳、胡桃楸、黄波罗等珍贵的阔叶树种,因而以盛产珍贵用材闻名全国。但因开发的时间不同,区内各处的资源情况已经很不一样。如本区西部的森林历史上破坏较早,以红松为主的原始森林已砍伐殆尽,而代之以阔叶树种为主的次生林。树种单纯,蓄积量低,森林质量差。天然林面积占全区的 32.8%,蓄积量只占全区的 15.7%。本区东部的森林资源比较集中,尚有较多的珍贵红松林和一些以保护红松天然林为目的的自然保护区。如凉水自然保护区、丰林红松母树林自然保护区等。这一带的森林生长良好,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森林面积占全区的 35%,蓄积量占全区的 46.7%。本区西南部红松林也已少见, 现以珍贵的三大硬阔叶树——水曲柳、黄波罗、胡桃楸为主,针叶树次之, 单位面积蓄积量处于较高的水平。
本区森林各林龄组面积分布不均,成熟林面积占全区的一半,蓄积量却占 74.7%。针叶树占总蓄积量的 36%,阔叶树占总蓄积量的 64%。由于长期过量采伐,珍贵的三大硬阔叶树蓄积量已大为减少,总计只占成过熟林总蓄积量的 2.1%,而且生长不良。出材率低的蒙古栎林却占了 16.5%。由于幼、中龄林的面积小,后备资源不足,难以维持森林的永续利用。全区森林综合生长率为 2.31%,低于全国的 2.88%,用材林年生长量为 1146 万立方米。
本区有林地面积只占全国的 4.4%,蓄积量占全国的 6%,而每年生产的原木却占全国的 1/7 或 1/8,建国后一直是中国主要的木材生产基地。本区从建国初期即大力进行开发建设,早已建成以伊春为中心的现代化林业基地。先后建立了 24 个林业局、两个实验林场和 88 个独立的国营林场。随着林业生产的发展,成立了伊春林业科学院、带岭林业科学研究所等科研机构。整个林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和卫生等事业都比较发达,是一个繁荣的林区社会。
40 年来,本区向国家提供计划内商品木材近 3 亿立方米。到 1978 年, 全区原木生产能力达到年产量六七百万立方米。其中,伊春林区每年原木产量五六百万立方米。在大搞木材生产的同时,还大力进行了森林更新工作, 取得了巨大成绩,不少林业局人工更新的红松、落叶松,已郁闭成林。
在进行原木生产的同时,相继建立了木材加工、综合利用、林产化学、机修、林业机械、电力等工业。伊春是本区的森林工业中心,其次尚有南岔、友好、铁力等重点木材加工和林产化工等工业。全林区已由单一的原木生产, 逐步向木材综合利用方向发展。随着木材综合利用工业的发展,已为国家生产了大量锯材、胶合板、纤维板、刨花板等多种林产品,提高了木材综合利用率。如南岔水解厂综合利用率为 92%,友好木材综合加工厂为 90%。
本林区今后林业发展的方向,与大兴安岭北部用材林区基本相同,应是在保护好现有森林和基本维持目前木材生产水平的基础上,限期完成全区迹
地更新和荒山造林任务,把森林覆盖率提高到 71%,做到全面的科学营林, 促进林木迅速生长,增加森林蓄积量。按照本区的自然条件,全面恢复森林植被后,在科学营林的条件下,平均每亩蓄积量可达到 10 立方米,全区森林
蓄积量可由现在的近 5 亿立方米提高到 10 亿立方米以上。到那时,本区作为国家重要的木材生产基地,将为国计民生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