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中小学教学常规五原则

所谓教学常规,即教学中经常实施的规矩,是教学对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亦是说,从大量的、经常的、反复出现的教学日常工作中,按其内在规律制定的、沿袭下来的相对稳定且必须遵循的规章制度或标准、法则。教学常规既是学校管理中的一种比较稳定的管理形式,也是一种经常性的制度管理,也是学校管理的基础工作,它反映了学校教学管理的最基本的要求。教学管理的依据是教学常规,教学常规又是借以实施管理的工具。它具有科学性、系统性、实践性、可控性和有效性,所以建立中小学教学常规, 其理论基础必须遵循以下几条主要原则:

  1. 方向性原则

党的教育方针、教学原则以及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都是教师从事教学工作的指南,因此,建立教学常规的理论基础必须体现这一点。

  1. 客观性原则

建立中小学教学常规的理论基础必须符合教学的特点和客观规律,应做到标准化、规范化,避免主观随意性因素的干扰,否则就是“瞎指挥”或蛮干。比如用“日光加灯光”“时间加汗水”“题海战术”等“法术”来要求教师从事教学工作,名曰提高教学技师,其后果怎样呢?众所周知,不言自明。

  1. 可测性原则

教学常规在管理中,规定了教师的工作标准与行为规范。它具有很强的指向和控制作用,是一种经常性的事先控制。如果教学常规的内容要求模糊不清,或是不定性的描述,那么这样的教学常规就令人若即若离,难于比较,

难于实施,起不到教学常规指向和控制的作用,更不能发挥教学常规指向、激进的职能作用,这样的教学常规就毫无价值可言了。比如,有的人认为教学常规就是教学的“四认真”(认真备课、认真上课、认真批改作业、认真辅导学生),试问“认真”的具体标准是什么?如何量化?教量与质量如何检测与评估?因此,教学常规应做到可测、可量化,不能搞直接量化的可以进行定性描述,搞二次量化。

  1. 可行性原则

教学常规具有导向和激励的职能,从正面约束教师工作行为方式,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因此建立教学常规的理论必须遵循可行性原则。如果教学常规的要求过高,就使人望而生畏,可望而不可及;过低,又达不到实施的目的。

  1. 规范性原则

这条原则是学校的根本任务与本质特点的反映,是办好学校的可靠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