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教师课堂一得

  1. 手表可放在粉笔盒内,免得伸臂看表给学生紧迫感。

  2. 小黑板及其它教具,暂不用时要尽量背着学生,以免分散学生注意力。

  3. 若教案不太熟,上课尽量用短粉笔,可趁换粉笔之机扫视教案,以增加学生对教师的信赖。

  4. 提问题最好用卡片,卡片的另一面是答案,这样方便准确。

  5. 教案要适用,重要的是眉目清楚,否则,急时眼发花就找不到头绪。

  6. 突然换了新艳衣服或者烫了发,要在上课前找机会转一转,免得上课时引起学生的注意。

(四)教师课堂行为小节及调控

小节,本指非原则的事情和细微的言谈举止以及平常为人处事的态度、方式等。小节虽“小”,虽然不能决定和反映一个人的本质,但它却能体现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文明、志趣、知识等方面的修养程度和基本素质。作为教师,职责是培养和教育学生,方式是用自己的言与行诱导、指引、点拨学生;几乎天天跟学生朝夕相处,自己的一言一行、一举一措,无不与学生发生直接和间接的联系,对学生的成长与发展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由此看来,地些能反映教师的思想、道德、心态、文明、志趣甚至人格的“小节”, 就不能不说在教育过程中具有相当的重要性。一个不拘小节的教师传染给学生的只能是一些不良的作风、习惯和“小毛病”;一个十分注意小节的教师传导给学生的却是诸多的优良品质和积极效应。如果说,在一般的行业部门, 人们对于个性的小节问题还不那么过于认真和强调的话,那是因为彼此都生活在成年人之中。但是,在教育工作中,对教师,特别是广大中小学教师 2, 个人的小节问题,无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中,都应该给予重视和强调, 因为教师面对的群体是生理和心理都在发育中的未成年人。因此,我们可以再明确一点说,教师小节的重要性,主要表现在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引导者,教师必须起到“为人师表”作用这一职业的特殊性上。

在我国教师队伍中,绝大多数教师不仅充分认识到了教师小节的重要性,而且身体力行,在生活和工作中保持良好的风貌。然而,也有少数教师, 他们自觉或不自觉地忽略了自己做为“教师”角色的小节,从而因小失大, 对学生产生不良影响。辽宁省辽阳县隆昌中学姜厮老师把一些常见的教师忽略小节的表现概括如下:

  1. 说话不算数

在学生面前说过的话、允诺的事、布置的工作,不能认真兑现和履行, 说过即忘,得过且过,不尊重学生的愿望,不理解学生的心情。这是“言而无信”型的小节。

  1. 以师者自居

摆唯师独尊的架子,对学生不能以平易和蔼的态度相待,漠视学生的行为表现,冷淡学生的热情,甚至对学生礼貌问候和招呼,也只用“嗯”“啊”, 懒于回答上一句亲切的话。这是“冷漠轻慢”型的小节。

  1. 对学生大呼小叫

指指点点,唠唠叨叨,婆婆妈妈,或者动辄教训、责难学生,视学生为“下人”。这是“粗鲁锁碎”型的小节。

  1. 不注意学生的视听

或者牢骚满腹,一发为快;或者议论私事说七道八;或者同志间粗言秽语,随便开玩笑;或者同事间发生冲突,恶语相加。这是“妄言乱语”型的小节。

  1. 形容萎靡

不修边幅,穿戴随便,衣冠不整,袖手缩肩,坐立行姿势不雅,或者在学生面前随意打哈欠、挖耳道、抠鼻眼、吐痰等等。这是“松散邋遢”型的小节。

还有要求学生履行的自己却不履行,要求学生做到的自己却做不到,要求学生遵守的自己却不遵守,宽容放任自己。

那么,教师的不良小节会对学生产生哪些心理作用呢?

  1. 挫伤学生的自尊心

学生的自尊心常常是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各种交往逐步培养和表现的。师生之间,由于教师是处于主导地位,他们的言与行对学生自尊心的强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师不良小节,无疑会对学生的自尊心起着挫伤和削弱的作用。比如:说话不算数,言行不一,学生会感到教师戏弄了他们; 对学生的热情招呼和问候,教师不能“礼尚往来”,学生会感到教师轻视他们;对学生粗暴地指指点点,学生会产生一种别人“凌驾”在自己头上的屈辱感。这些实质上都表现为不尊重学生。这样,学生得不到教师的尊重,自尊意识就会受到影响和挫伤,并慢慢淡化,甚至消失、泯灭。

  1. 伤害学生的感情

学生对教师的感情一般是纯洁的、朴素的,但在表现形式上却往往是既明显又微妙。有时,学生会因某件事、某方面内容而对教师肃然起敬,感情倍增,甚至大加崇拜;有时,又会因某件事、某方面的内容而对教师的感情一落千丈,甚至厌腻反感。这是由于学生感情的不稳定性决定的。因此,教师的不良小节,会在不知不觉中伤害学生的感情。如上所述,那种“言而无信”型、“冷淡轻慢”型、“粗鲁琐碎”型等等不良小节,都会在与学生的直接交往中给学生留下不良印象,所以,也就极容易在客观上使学生感情受到压抑,进而使学生在行为上对教师疏而远之。

  1. 给学生造成心理误区

学校教育都是按照党的教育方针,统一口径,从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出发,使学生在各个方面(包括最基本的为人处世之道)得到完善。而每个教师在客观上每天也教师言传身教,向学生努力灌输这些内容。但是,由于我们有些教师存在着不良小节,一方面,对学生统一要求,另一方面,教师自己的言行却与统一要求有所“悖逆”,这就不能不在学生心理造成一种困惑,心生疑窦:要求学生言而有信,可老师为什么言而无信;要求学生礼貌待人,可老师为什么不礼貌待人;要求学生语言美,可老师为什么这么粗俗;要求学生做到的,可老师怎么做不到?等等。可想而知,类似的学生心理误区多了,学校的教育还怎么会起到应有的效果呢?

除上述这些教师的不良小节对学生产生的不良心理影响之外,我们有些教师的不良小节还表现出“玩世不恭”、“处世消极”的意向,这对引导学生努力进取,培养学生的积极性和乐观向上的人生观,以及美好的志趣、情操,都是不利的。

那么,对于个体教师来说,克服自己的不良小节怎样做便现实呢?

  1. 充分体会“言传身教”的道理

教师教育学生的方式主要是言传身教,当我们一丝不苟地履行“言传” 这一职责时,千万不可忽视“身教”这一职责。在某种意义上说,“身教” 的意义和效果大于“言传”,而“身教”的内涵就是自我表现,自我表现中就包含许多“小节”。所以,只有让“身教”的道理在教师的思想深处扎根, 他们才会时常检点自己的言行。

  1. 努力做到“谨言慎行”

当教师的思想意识注重了“言传身教”的道理后,付诸行动的应是谨行慎行。谨言慎行不是说教师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要谨小慎微,瞻前顾后, 甚至不敢越雷池一步,而是指教师不随便说对学生身心有消极影响的话,不随意反映出对学生心理有危害的行为表现。只有这样,教师的不良小节才能得到有效克服。

(五)不良教育行为及矫正方法

中小学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常见的大致有以下几种类型:

  1. 专横型

采取这一类型教育行为的教师对待学生要求苛刻,常常为了一点无关紧要的小事,动辄恐吓、斥责学生,甚至实行体罚或变相体罚。

  1. 放任型

采取这一类型的教育行为的教师,对待学生常常是不闻不问,不负责任, 或忽视学生对家庭、社会的联系与沟通,使学生教育失控;或无视学生进退, 有时为了讨得学生的“欢心”,甚至对犯了错误的学生也“睁只眼,闭只眼”, 任其放任自流。

  1. 偏向型

这类教育行为的特征是,在教育对象面前,常常采取不公正、不一致的行为方式。主要表现为好恶有别,对部分学生施之过分的宠爱,对部分学生

(主要是差生)无端指责、歧视;好则一切都好,无可挑剔,故充分信任、百般重用、关怀备至;差学生则一切都差,毫无可取之处。

  1. 唆使型

此类教育行为常用有悖于教师行为规范的言行影响、作用于学生。这在教师中是极少数,他们口是心非、言行不一,要求学生的是一套,自己做的又是一套,有甚者甚至袒护学生违法。教师不良教育行为,并非偶然因素所致,而是在行为为主、客观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

根据不良教育行为产生的原因,矫治不良教育行为方式,应注意抓住如下几点:

  1. 认知偏差的矫正

认知偏差是妨碍教师全面、正确认识和评价学生的因素。这造成对学生认识和评价的偏颇,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失当。如有些教师认为,有的学生是天生的捣蛋者、欺软怕凶者,根本不是学习的“料”;而面对他们认为的“好学生”,即使有再大的错误,也认为不足为怪。在这种以偏概全的光环效应的作用下,不良的教育行为随之产生:对好学生百依百顺,关怀倍至, 着力培养,袒护错误;对差生则采取歧视行为,免不了训斥、辱骂、饿饭、关锁、驱赶等行为。

走出认知的误区。全面而正确的认知水平是客观、公正评价学生,优化教育行为的基础。一方面,要克服光环效应。要善于与学生谈心、交心、做知心朋友,以全面,深入地了解学生,不被学生一时的表面现象所迷惑,以获取关于学生本质特性的深层认识。既要看到学生的缺点,又要看到学生的长处,而从理性的高度认识学生的特质,客观公正地评价学生。特别是看待学生,要用发展的眼光去认识,不要把学生看“死”,这样,才能公正、准确地评价学生,不断优化教育行为。

  1. 情感异化的矫正

异化的情感,必须导致偏异的行为。情感异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冷漠。多以斥责代替教育,缺乏人情味。

二是易怒。教师情绪偏激,对待学生哪怕是鸡毛蒜皮之类的小事,也会不顾师德严加责罚,大发雷霆。

三是偏爱、偏恶。偏爱偏恶情感几乎是同时产生,这种情感是产生偏向行为的直接因素。试想,一个教师偏爱了一部分学生,哪能不导致偏恶另一

部分学生,由此又怎能保持教育行为的一致性?

克服情感障碍。教师没有丰富的情感,任何教育要求都不能实现。教师要不断完善、提高自身的心理素质,要抛弃冷漠、厌恶情感,主动关心并真诚对待学生。只有这样,才能融洽师生关系,增强师生情谊,采取理智的、有效的教育行为。

  1. 观念陈腐的矫正

观念是行为的指南。陈腐的教师中心论、错误的学生观,在很大程度上必将导致不良教育行为的滋生。我国传统教育思想中有许多精华值得继承发扬,但是也有一些陈腐落后的糟粕,诸如传统的“人才观”、“学生质量观”、“教师中心论”等,阻碍了教育事业的发展。

更新教育观念,一方面,要转变陈腐的教育思想,掘弃教师中心论,淡化教师的权威意识,提高师生交往的亲密感;同时,正确发挥教师在教育中的主导作用,自觉承担起管理、教育学生的责任。另一方面,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不断加强对学生的研究,全面准确地了解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他们在受教育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作用,以防止把学生视为自己的“附属物”, 随意驱使、横加指责。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高度,不断审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1. 师德低劣的矫正

师德是教师从事教育工作应遵循的行为规范和准则,它对教育实践活动有重大的调控作用。没有高尚的师德,便不可能有正确的教育行为。在教育实践中,师德低劣,造成教育行为不良有如下表现:

一是事业心、责任感不强。于是不能自觉地从理性的高度审查自己的教育行为,常常做出种种非理智的举动。

二是爱生感淡薄。有些教师,总是把自己置于学生的对立面,不能把满腔的热爱倾注给学生,于是影响了对教育行为的选择。三是师表意识差。一些教师缺乏师表意识,于是带来行为粗鲁,出口成“脏”,或散布庸俗世故, 宣传封建迷信思想;少数教师行为不端,有酗酒、赌博、偷窃、腐化等恶习, 极少数教师道德败坏。这些行为一旦作用于教育对象及教育过程,其后果不堪设想。

教师要强化师德意识。首先要增强事业、责任感。高尚的师德集中表现在坚定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上,它是驱使教师成长和发展的动力。有了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才能自觉地对自己的教育行为进行比较、选择,找到正确的行为方式。其次要增强爱生感。爱生是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的基础, 是教育行为选择的出发点和归宿。要把尊重、信任和严格要求结合起来,严从爱出,做到严而有格、严而有度,以根除一切体罚、变相体罚、讽刺、挖苦等有损于学生人格尊严的不文明教育行为。

第三,要增强师表意识。为人师表,既是教师思想品德修养的重要方面, 又是建立教师威信的基石。一方面,因为教师的思想和行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和暗示性,可以收到身教重于言教之效;另一方面,学生都有模仿教师言行的心理倾向,可以引起学生心理上的认同感,成为学生言行的心理模式。因此,努力摒弃各种有损自身形象的言行,强化师表意识,提高师德情操, 是矫治不良教育行为的有效途径之一。

  1. 环境不良的矫正

环境是影响人们行为的重要因素。校风不正、领导方式偏异,是造成教

师不良教育行为的客观因素之一。校风不正,造成教风不严谨,进而造成教育行为的随意性。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个缺乏民主的学校,教育行为很难避免专横、偏向倾向,一个纪律不严明、学校群体犹如一盘散沙的学校,教育不可避免地会出现纵容、放任行为。其中,校长的领导方式尤其具有极大的行为感染作用。校长行为武断、独裁,或是纵容、放任,抑或是偏向不公, 那么,教师就会信而效之,出现同样的教育行为。

  1. 育人环境的优化

一是加强校风建设。优良的校风,能随时为学校每个成员提供调节自己行为的信号。建立优良的校风,是一个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优良的校风一旦形成,有悖于校风的不良教育行为便会失去市场。

二是优化领导行为方式。学校个体优良的行为准则是由校长提出和倡导的,要优化教育行为,校长必须率先实践,以自己的行为为全体教职工做出榜样。学校领导要实行民主管理,掘弃放任自流、任尔东西的作法;用人方面应不分亲疏,公正合理地对待教师⋯⋯这样,专横、放任、偏向等不良教育行为就可能会不矫而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