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教师的教学技术行为

(一)教师技术行为与传统教学技术

我国教师的教学技术,在相当长的时间里,还是一个比较落后的领域。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依然靠经验行为支撑着,依然停留在手工活动的阶段,教学几乎还完全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使用的是一张嘴、地块黑板和一支粉笔;学生们使用的是听讲授的两只耳朵,一双看黑板和一本教科书。这种状态在一个短时间内怕是改变不了。眼下有两项工作要做:一是要求补充现代化的教学工具和新的教育技术;二是要对现行的教学工具、手段及活动方式进行技术解释,使其在没有更新之前,多一些技术意识,多一些技术行为的样式。这样,现实的传统粉笔法教学,就能注入一些新的教育技术思想, 使教学技术的科学原理在目前课堂的教学上得到部分地吸收和转化。当然, 我们也必须看到,在教师职能中体现着传统课堂教学技术的那部分,也具有很大的使用价值,有些是需要加以保留和发扬的。因此,我们说,教师技术行为研究也包括对传统教学技术的再次开发。

为了说明现代教学技术的优越性和传统教学技术再开发的必要性,我们将传统与现代教学技术做如下几项比较:

名称 特点/教学方式/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材形态/培养方向

传统教学技术/语言讲述/理论与知识/理性化 逻辑化/文字课本/知识型人才

现代教学技术/直观演示/实践与技能/实践与技能/直观卡带/智能型人

这个比较是为了明确以上两种不同教学技术的特点,不 是简单地比较优劣,我们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认识:

  1. 现代教学技术的推行势在必行,没有它,教师行为中的教育技术就

不完整。

  1. 教育新技术对传统教师的冲击是十分严重的,因为新技术已经表现出以下的教育优势:

①利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突破教师个人水平的局限,教师不再是除教科书以外的唯一的直接信源;

②现代教育技术可以多方面传递教育信息,音像信号能更好地吸引学生的视野,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觉感官;

③实现教育程序化,原来教学有很大的随意性和随机性,很难处于最佳运行状态,新的教育技术可以实现课堂活动的最佳调控;

④现代教育技术在表现手法上丰富多采,有传统教学无法比拟的表现力;

⑤教学反馈真实,教学评估客观化;

⑥教师作用的间接化和主导化;

⑦学生学习活动的个别化和自由化;

⑧教学效果的综合化和最优化。

  1. 对传统教学技术也要批判地吸收,它与现代教学技术之间呈互补关系。

某些传统教学技术也是现代教学技术中的基础手段,两者合理地衔接与结合,才能共同构成一种比较理想的教学状态。美国学者就十分推崇亚洲小学教育,认为:“许多亚洲教育技巧可以在任何地方获得成功。”这也是对我国传统教学中合理教学技术的肯定。传统教学技术与现代教学技术两者之间又是相互渗透的,教师利用传统教育中的教材和课堂讲授,辅之以具有现代教学技术特征的图景音响、直观教具等,将会获得新的成功。

(二)教学设计技术的步骤及程序

  1. 教学设计的步骤

①规定教学的预期目标,尽可能用可观察和可测量的行为变化来作为教学结果的指标。

②确定学生的起点状态,包括他们的原有知识、技能和学习动机、状态等。

③分析学生从起点状态过渡到终点状态应掌握的知识技能或应形成的态度与行为习惯。

④考虑用什么方式和方法给学生呈现教材,提供学习指导。

⑤考虑用什么方法引起学生的反应并提供反馈(即平时所说的练习设计)。

⑥考虑如何对教学的结果进行科学的测量与评价,主要指测试及评分。上述步骤集中体现了教学设计的三个基本要素:

①我们期望学生学习什么内容?(教学目标)

②为达到预期目标,我们打算如何进行这种学习?(教学策略,教学媒体)

③在进行这种学习时,我们如何及时获取反馈信息?(教学评价)

  1. 教学设计的程序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加涅和布里格斯把教学设计分为 14 个步骤,分别在系统级、课程级和课堂级水平上进行。这种设计从整个教育系统的设计到课堂教学设计都适用。

系统级:

①分析需求、目标及其需要优先加以考虑的部分;

②分析资源和约束条件以及可选择的待遇系统;

③确定课程范围和顺序,设计传递系统。课程级:

④确定某一门课的结构和顺序;

⑤分析一门课的目标。课堂级:

⑥确定行为目标;

⑦制定课堂教学计划;

⑧开发、选择教学材料和媒体;

⑨评定学生行为。系统级:

⑩教师方面的准备;

  1. 形成性评价;

  2. 现场试验及修改;

  3. 总结性评价;

  4. 系统的建立和推广。

五、教师的教学技术行为 - 图1还有一种比较适用于课程、教学单元和课堂教学的教学设计程序,其流程如下:

(三)教学媒体的沿革

我国目前大部分中小学的教学手段,如同传统的农业一样,在现代化的进程中,依然可见古老的生产工具。农业文明所造成的自然主义和经验主义在学校教学中依然有浓厚的表现。传统的课堂教学方法是集体所讲传授方法。由于教学媒体的缺乏,使灌输讲授式长期得不到解决。

只有认识并适应新的媒体变化,才能实现教师现代教学行为。教学媒体的不断出现已构成了教学过程模式的变革。请看以下几个过程:

五、教师的教学技术行为 - 图2

不仅反应了教育的进步,也表现了一种继承,每一种新的模式中都含有原有的成分。这就告诉我们,任何教学模式,不管是现代的还是传统的,都具有不可忽视的意义。

口耳相传,尽管它很古老,但依然不可全废。这种“口授”方式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简便化;②丰富性;③快捷性;④通俗性;⑤反馈性。

文字材料,尽管也比较传统了,但这种字传”方式的教学功效也是不可忽视的,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①长久贮存;②传播广泛;③便于自学;④记忆性强;⑤实感性差。 使用直观手段及音像媒体,教师和媒体分别向学生传递信息。这种直观

或音像媒体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①易理解和掌握;②有助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③理论联系实际;④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通过以上比较可以看出,教学媒体推进教学过程的变革的特点,就是对学习者全身功能的利用。

传统教育中,人们将绝大多数时间都花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单单依靠数字符号这一信息传递模式来进行学习。因而,就只能使大脑皮层中的这一区域得到发展,而人为地少用或不用另外的信息传递模式,致使大脑皮层的这些相关区域得不到应有的发展。当我们使用多种媒体进行学习时,手、脑、眼、耳、鼻则都在工作。这种全方位作用的整体性,不仅能加快某种具体的教学进度,改善学习效果,而且更重要的还在于它能给学习者以更多、更新颖的刺激,致使学习者大脑皮层中的这些区域能得到大量发展,并激发其创造思维的不断发展。这是因为媒体便于提供充分的感性材料(幻灯片、电影、电视等呈现事物的形象或过程),而且对成功的感知有直接的作用(如历史课中的历史事件,通过电影,电视再现当时的情景,可以帮助学生去充分感知)。教学实践证明,教学感知得越好,学习效果和记忆效果就越好,概念的形成越清晰。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指出,学习者接触各种不同的学习材料的先后顺序,对于完成学习任务具有直接的影响。教学应直接通过对经验的呈现(如用图片,电影)以及通过符号的表现(如文字),从直接学习入手。美国教育家德加·戴尔认为,当学习是由直接到间接,由具体到抽象时,获得知识和技能就比较容易。他向人们提出了对于教与学非常有启发的“经验之塔”。在这个知识获取的结构的每个部分,都需要相应的教学媒体的支持,我们可

以从中更清楚地认识各种媒体的教学意义。用戴尔的“经验之塔”原理分析我国的中小学教育,可以看出,我国中小学教育还是“塔尖之舞”,是在第10~11 级上的表演。塔基及塔中部位的教学极为缺乏。教师给予学生的符号、高度抽象的经验,学生主要是靠机械记忆,学生所达到的理解,要靠较强的推理能力,靠学生的高度悟性。这种教学的结果极易产生两极化,一方面是尖子生的高成就,一方面是相当数量学生的高淘汰,难以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为适应这种塔尖式教学模式,于是就产生了一批以悟性好的学生组成的“重点中学”,这些学生都是言语符号、视觉符号的主要适应者。

在我国,改变这种言词符号教学状态,首先要解决教学工具问题,它紧紧依赖于教学媒体的提供。教师们苦于没有教学媒体可选,教师们采用某一种媒体,往往不是因为这种媒体好,而是因为当时当地只能找到这种媒体, 因而只能因陋就简。

(四)板书技术行为

教师的板书并不是随手涂画的。一面好的板书,应该是一幅美妙绝伦的艺术画,书写板书的过程,也似画家作画一样,需要经过构思—着笔—润色

五、教师的教学技术行为 - 图3—修改—成画一系列艺术创作过程。其中点画勾抹、横排竖列都是独具匠心的。

戴尔的经验之塔示意图

一个称职的教师,应该在板书应用上有较高的造诣,而其造诣需从基本功练起。

苦练基本功,首先要练习各种字体与简单的绘画。楷、行、草各有各的风格、特色,当用楷时则楷,当用草时则草,不同的字体表现不同的意图, 要进行适当的安排。再有,还要穿插图示,这种图示,几近素描,曲线简单, 迅捷易用,使教材的内容、教师的理解直观明了地展示在学生面前。

当字体和图示掌握到炉火纯青时,就该考虑板面设计的艺术价值了。“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横排怎样排列,竖排怎样处理,横竖排之间的关系,上下文之间的逻辑联系,都要精心盘算,细细设计。

另外,还可适当穿插运用其它各种媒介,如符号、箭头、曲线、色粉笔点缀等等。

备课时应精心设计每节课的板书,争取每次都有新意、有突破、有特点, 不能一成不变,不能淡而无味。

一面好的板书,犹似一篇诱人的优秀著作,使人流连,使人陶醉,其中既体现了作者的巧妙构思,又表现出了教师个体的审美情趣;既带给了学生美的启迪,又散发出陶治学生情操的巨大魅力。

(五)应用板书的七条要求

那么,教师如何运用板书才能发挥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作用呢?教师在运用板书时,只有做到了以下三点,板书在课堂教学中的积极作用才可得到发挥。

  1. 增强目的性,克服盲目性

教师在运用板书时,如果对运用板书的目的没有清醒认识,不知道所板书的内容对提高该堂课教学效果的作用,那么,整个课堂板书一定是盲目的、毫无意义的。这就要求教师在课前必须做到:①认真钻研大纲、教材,明确教学目的和要求;②认真备课、精心设计板书内容,并把课堂所要板书的内容写在教案上。这样,在课堂上,才不至于盲目板书。

  1. 提高针对性,减少随意性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总是起主导作用,教师的讲解和板书是学生注意、思维的“向导”,学生年级越低,教师的这种“导向”作用越大。无针对性的随意性的板书不仅会分散学生课堂注意力,而且还会成为学生课堂思维的障碍。因此,教师在运用板书时,务必把握:①教材的知识结构体系;②该堂课涉及的知识;③学生所学知识情况和学生的能力水平。这样,才能增强“板书”的针对性,减少随意性。

  1. 板书布局要合理

板书一般有主体部分和辅助部分。原则上一节课使用一个板面,只有少部分随用随时擦掉。备课时就要做好一节课的板书计划,精心设计,巧于安排。讲课终了时,学生纵观黑板就可以对全节课在头脑中有个整体框架结构, 便于回忆和掌握知识系统。

一般说来,板书的主体部分设置在黑板的左侧或中侧偏左。将全课的大小标题、纲目一层一层地在主体部分书写清楚,要求结构严谨、层次清晰。而辅助部分放在右侧,是配合主体部分书写一时难于理解的字词、术语、符号,有时用以绘制板画,以增加主体内容的理解。

  1. 板书的语言要精炼,要提纲挈领

板书要根据教材内容的需要,既反映所要讲述的内容,又对内容做高度概括和浓宿,语句洗炼、精确,使学生一目了然,无需细读。板书不宜一段一段地抄写讲课的内容。不要形成教师上课抄课文,学生课上抄板书,课后背笔记的局面。不应由于细读板书内容,造成听课注意力分散,又抓不住要领。

  1. 板书要有助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教学中的重点内容,要以工整、稍大的字体突出出来,有时可以用红色或黄色粉笔写出,或划上注意线,引起学生的注意。有些解解的字词、术语、符号,随讲随时标出来,便于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1. 板书的书写要适时

什么时候出示大标题,什么时候出示小标题,什么时候写出问题的结论, 什么时候出示疑难字句或思考题,都要周密考虑,做到及时、适时。出示过早,影响听课;出示过晚,则不起作用,甚至会干扰听课。结论性的板书要在逻辑推理之后,水到渠成地板书出来,才既能有助于理解,又有利于巩固。

对解释个别性的字句,解释清楚后要随讲完随擦掉,不要滞留过久,影响注意力的集中。

  1. 注意规范化,力戒“糊乱画”

整洁规范的板书,不仅能使学生对知识点感知更加清晰,而且能使学生进入愉快的听课心境,感觉到一种美的享受。反之,“糊乱画”(即字迹不工整,安排不规范)的板书,不仅会使学生越看越糊涂,而且还会使学生产生厌倦之感。所以,教师在运用板书时,务必注意书写规范,切忌乱写乱画, 尤其年级越低的任课教师越要注意这一点。要做到板书整洁规范,我们必须坚持:①严格要求自己,课前反复练习,课堂认真板书;②虚心向板书好的教师学习,吸取他们的成功经验;③及时总结、分析自己板书中存在的问题, 并认真加以改进。

(六)板书技术操作十三要一要窥斑见豹

板书应有明确的教学目的性及方向性,即帮助学生借“形”悟“神”—

—从中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同时板书应是作者行反思路的最集中表现形式。看了你的板书,可以知道课文内在的逻辑联系、思想联系和结构联系。

二要“聚零为整”

板书应从“全局着眼、部分入手”。打个比方,像加工机器零件,先搞出部件,再到时组装,完成整体功能。

三要千姿百态

学生喜欢新鲜活泼、形式多样的事物,对单调的、枯燥乏味的东西容易心理疲劳,降低求知欲。这就需要教师因文而异,设计出千姿百态、形式完美、图文并茂的艺术板书来。

四要有主题

把主题写在黑板中间上方。五要有条理

体现科学知识的结构和逻辑,有助于学生科学地分配注意力,集中地解决某一两项问题。

六要分层次

由前面知识过渡到新内容时要另写小标题,使学生一目了然。七要有知识纲要

八要记述重点知识

在纲目下,理科板书一般需记述以下内容:①基本知识,如概念、定义、公式、物质的性质等;②解题过程,有关化学反应方程式等;③图形,仪器装置图,生产流程图等(许多装置图,流程图可事先画在小黑板上);④有关数据;⑤材料外的补充材料。

九要避免杜绝

①漫长的语句;②零乱、繁杂、头尾不相干的内容;③字迹潦草,写错别字或字体不适度。

十要板面分块

一般分为 4 块灵活使用,不浪费板面。题目间隔 6~7 厘米,段落间隔 4~ 5 厘米。

十一要速记

教师备课时要预先设计好板书内容,这样上课时可熟练地进行板书,不

耽误时间。最好边讲边写,身体半侧,不要忽视对学生的视听影响,教师面向黑板写、面向黑板讲是最低效的。

十二要突出重点

重点包括重点难点知识、解答问题的关键、学生易混易错易马虎处及标题等。重点不宜多,多了就等于没有重点了。另外使用彩色粉笔一般用 1~2 色。少用大红,因为黑红不清,用粉、黄二色为好,因它们醒目、淡雅。

十三要一次写成

写了擦,擦了写,从教育的观点看,有失科学性和美育的培养。尤其用手擦黑板的做法是万万要不得的。

(七)板书技术运用“五忌” 一忌“简单照搬”

目前,全国各地编撰的各种板书参与资料较多,特别是教学杂志上的更多。这些板书样式,确实是不少教师实践的结晶,值得借鉴。但借鉴不等于照搬。如果为了图省力,图美观,或应付检查、验收,不加思考地照抄在黑板上,则失去了借鉴的意义。必须在钻研教材、自我设计的同时,参考、汲取板书之精华,进行创造性地再设计,这样才易于提高板书质量。

二忌“龙飞凤舞”

一般来讲,板书离不开文字,文字美首先是端正整齐的美。“龙飞凤舞” 的字那是与学生“为难”,很难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看起来,“龙飞凤舞” 的字书写有速度,殊不知,学生是极需要榜样和示范的,他们受教师潦草字迹的影响,忽视各种笔画、笔顺、间架结构的规范训练,日子一长,笔下的字也会“飞”起来。由此可见,有速度首先得有质量。

三忌“随心所欲”

教师板书的一个词语,一个线条,一个图案,以及安排的位置和形式等, 都要事先周密地计划好。凡不是重点难点之处内容,都不必“挤”上黑板。板书应伴随教学过程有条不紊地出现,不能兴致勃发,信手写来,东一摊西一条,杂乱无章,犹如满天星斗,看花了学生的眼,一堂课下来仍不得要领。当然,在课堂上使用计划好的板书内容,有时会受到诸种条件的制约,其中包括教学时限、学生的可接受性、教材本身语言因素的挖掘程度等等,需要教师机敏地灵活板书,这不能和“随心所欲”相提并论。

四忌“编织不严”

板书的好坏,直接说明教师分析和运用教材、驾驭教学能力的高低。其实能力的高低是相对的,不认真“吃透”教材的“三点(特点、重点、难点) 和“三路”(思路、教路、学路),匆促设计板书,就常常欠严密,多破绽, 造成语意混乱的“漏洞”。像一个词组写一半,生硬地压缩句子,箭头指意不明,都是板书的大忌。

五忌“五彩缤纷”

教师板书时滥用彩色粉笔勾、画、圈、连,缩小了“背景与对象的差别”, 容易“顶着石臼做戏——出力不讨好”。试想:黑板“五彩缤纷”,看得出事物之间的关系吗?反映得出特点吗?只能分散学生的注意力,“中看”而“不中用”,是结不出果实的“花架子”。

(八)电化教学的五条技术原则

  1. 明确目的,讲究实效原则

心理不研究表明,一般说来,有明确目的的行为,其成产大;没有明确

目的的行为其成效小。对电化教学也是一样。

贯彻这个原则,要注意两点:①制定的教学目的要具体、适中。具体, 即不能太笼统;适中,即不能过高或过低,要切合学生实际。②根据教学目的制定严密的课堂教学计划,使课堂教学的一切方面,一切活动都服从于教学目的。同时,特别要考虑如何充分发挥电教媒体的作用,克服形式主义。

  1. 媒体选择与组合优化的原则

媒体的选择与组合包括电教媒体和其它教学媒体。最优化是对媒体选择与组合提出的要求。最优化是具体的。某种媒体组合对某教师、某班组的教学来说是最好的,但对另一教师、另一班组的教学则不一定。因此,最优化要求指的是在具体条件下的最优化。

贯彻这个原则,要注意两点:①选择媒体要全面考虑,综合运用多媒体

(传统手段、规范手段),比只有一种媒体效果好。要考虑教学的需要、各种媒体的特点和功能,同时还要考虑现实条件,即现在设备和经济条件。② 媒体和组合要合理。要把各种媒体的使用有机地结合起来,合理地应用于教学过程,力求使各种媒体的长处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出来。

  1. 视听、思考、词语相结合的原则

电化教学中,学生接收信息离不开视听,对接收到的信息,不但要感知, 更要理解。但人们的思维活动离不开词语。只有坚持视听、思考、词语相结合,才能使学生的形象思维转化为抽象思维,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贯彻这个原则,要注意三点:①要精心指导学生视听。②要充分利用电教媒体提供的感性材料和学生的形象思维在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和关键处进行启发诱导、揭示方法、开拓思路。③要注意发挥词语的作用,特别是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参与认识活动过程,对提高学习效果大有好处。

  1. 反馈的原则

电化教学必须有反馈。所谓反馈,是指从教学对象获得信息,以作为调控教学过程的依据。通过学生对教师的反馈,教师才能知道学生对知识掌握的程度,从而可以调节教学内容、方法和时间,做到教其所需,解其所惑。电教手段的运用对利用反馈信息进行教学提供了许多有利条件,如计算机教学系统、语音室、录音、幻灯、录像等,它们对及时准确利用反馈信息实现调控,具有许多独到之处。

贯彻这个原则要注意三点:①反馈要及时准确。只有对反馈信息进行及时、准确的评价,才能起到使学生明辨正误或强化知识的作用,使教师对教学过程的调控取得成功。②要善于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建立反馈联系。如学生在课内情绪、表现和思维活动的状况,当堂的提顺、作业、测验;课后的作业与批发、辅导、阶段性的考查、考试,经常性征求意见等,都是掌握学生学习状况,建立反馈联系的有效形式和途径。③要发挥电教媒体利用反馈实现调控的长处。把学生的各种反馈信息用于电教手段表现出来,有利于对教与学的调节。

  1. 师生对教与学的调节

教学是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不能只有教师的积极性,没有学生的积极性。要有教与学两个积极性,才能形成生动活泼的教学过程,增强教学的活力。

贯彻这个原则,要注意两点:①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主要表现在: 编制高质量的电化教材;选择适当的电教媒体和其它教学媒体;编好教案; 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积极地学习等。②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

用。主要表现在:有良好的学习态度、在学习中能充分发挥主动精神;能认真观察、积极思考,能发现、提出问题,并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通过自己动脑、动口、动手去获取知识,发展智能;课后能选择合适的电教媒体或其它材料进行有效的自学,以弥补课堂学习的不足,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等等。

(九)电化教学技术运用四法

  1. 演播法

演播法是教师使用电教媒体,播放录音、录像,或者通过电视系统,开路或闭路方式远距离传递教学信息。

电化教学是使用电教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的,使用电教媒体的方法是否恰当,直接影响到教学信息的传递。

首先,演播要保证良好的视听效果,做到图像清晰明亮,声音清楚,音量适度。视听结合的演播材料,声画要同步。为此,应注意改善演播条件。例如,教室的遮光,银幕的位置,教师站立等都要予以注意,尽量避免不利因素对演播的干扰。

其次,演播要讲究步骤和方法,做到适时、适量,符合学生的认识规律。在教学中,先演播什么,后演播什么,怎样演播,演播的时间要多长,是否要重复演播,都要十分讲究,周密考虑。特别是投影片类型多,表现手法多, 演示步骤和方法也就各不相同。例如遮盖片,一般应先盖住,然后按教学步骤一步一步揭开,展示教学内容;复合片主要对复杂事物进行分解综合,起到化繁为简的作用,一般应按整体—部分—整体的顺序出示画面;活动片主要是向学生展示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和情景,一般应先演示事物变化的全过程,再分步骤、分析阶段进行演示,最后再演示全过程,等等。总之,演示投影片时,要做到胸中有数,方法恰当,操作无损。

  1. 提示法

所谓提示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对学生的学习,预先给以必要的指点和引导。这种方法经常用于进行电化教学之前,教师先提出一系列问题, 让学生在电教课的过程中边学习,边思考。

视听是指学生运用自己的视觉和听觉接收电教媒体传递的教育信息。电化教学效果的好坏,关键在于接收信息的学生能否准确无误地接受和理解媒体传递信息。因此,学生的视听是电化教学关键的一环,教师必须抓住这一环节,加强指导。

第一,观察指导。幻灯、电影、电视、录像等电教媒体主要是向学生提供视觉形象,教师的主要任务是指导学生观察。要使学生注意观察对象的主要特征和重要方面,要使学生了解画面各个部分之间、画面与画面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完整地把握观察对象,全面而深刻地理解所学知识。要引导学生进行对比观察,区别事物的异同或某一事物发展变化过程中各个阶段的不同特征,以利于抓住事物的本质属性。

第二,听音指导。电唱、录音、语言实验室等电教媒体主要是向学生提供正确的语音语调,以及不同人物在各种不同场合的说话、对白、朗读、歌唱等。教师应根据其在教学中的难疑处录下音,当堂播放,引导他们进行分析比较,找出优缺点。播音的形式也应灵活多样,有时只让学生听,有时要求他们边听边录音,边看教材(包括文字的,形象的),有时则要求学生轻声跟读或跟唱等等。

  1. 解说法

用电教媒体教学,虽然有的媒体配有解说(如声画同步幻灯机、电影、电视、激光视盘等),但是重点、难点地方,或画面符合教学所用而配音不能达到教学要求时,需教师加入解说,尤其对于幻灯片、投影片、无声电影, 是需要教师边放映边讲行解说的。

  1. 综合法

综合法是指电教教学法与传统教学法综合运用的教学法。在传统教学中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启发、提问、讨论、谈话、读书指导、参观、实验、实习等,在运用电化教学媒体教学时,对这些传统教学方法并不排斥,而是互相配合,取长补短,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在电化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启发学生的思维,帮助他们养成思考习惯, 掌握正确的思维方法。

启发思想要注意对思想品质的培养,这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一环。因此,在电化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凭借电教媒体提供的信息,采用多种方法和途径,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比较分辨,抽象概括、判断推理和想象、联想,以培养思维的指向性、逻辑性、广阔性、敏捷性、灵活性、创造性和批判性等良好品质。

启发思维要抓住学生掌握知识过程认识上的矛盾(如疑点、难点),启其所感,导其所难,让他们通过思考去释疑、解惑、解决矛盾;还要遵循认识规律进行,以缩短学生从感知到理解的过程,并发展其思维能力。有的教师在幻灯、投影教学中采用“由表及里法”“比较异同法”“排列组合法” “因果互导法”,教师遵循认识规律启发学生思维的好办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