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不良教学行为及其矫正

(一)新教师的三种教学过失行为矫正

新教师刚从学校出来,缺乏教学经验,在课堂教学中易犯“过快、过多、过深”的毛病。

  1. 教师讲课过快,学生坐“飞机”

第一,讲话过快。由于新教师思维敏捷,对所讲授的知识驾轻就熟,思想上缺乏对学生掌握教材具有难度的意识,总认为那么浅显的知识,随便讲解一下学生就能接受,心理上又有生怕讲话慢了,学生会误认为讲不出的多余顾虑,因此,很容易讲话偏快。即使自认为很慢了,对学生来说还是过快。这是新教师踏上讲台的一个通病。

然而,教师讲授的知识,对学生来说是未知的新东西,他们必须有一个思考理解和消化接受的过程。而老师讲话快,学生没有分析思考的时间,不能很好地理解,难以接受,只是跟着老师“坐飞机”发懵,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为此,新教师上课要尽量放慢讲话节奏使每句话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理解体会,力求有条不紊、抑扬顿挫、吐字清楚。

第二,教学进度过快。有一位刚毕业的新教师,在讲初二几何直角三角形性质时,一口气把直角三角形两条定理及其两个推论讲完了,结果学生一节课听得头脑发胀,莫名其妙。又如初二几何入门教学,引言简单但很重要, 第一章基本概念较多,每节课讲授内容又少。如果教师不引起注意,开始讲授进度过快,学生消化巩固不了,感到一节课更比一节课难懂,产生畏难情绪,失去学习兴趣和信心,会给我们以后的教学增加很大的困难。

要克服讲课过快的毛病,一要严格按照教学计划安排进度,做到慢中求快,稳中求快;二要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随时注意捕捉学生的信息反馈, 调控教学进度。

  1. 教师讲得多,学生听得累

新教师热情高,但缺乏课堂教学经验,自认为多讲一些,学生就能学得

好一些;或抓不住教学重点平均使用力气,往往出现课堂上老教师讲得多, 学生发言少的“一言堂”及讲课内容多,学生练得少的“满堂灌”现象。讲授内容多,自然是教师讲得苦,学生听得累,而收效甚微。一节课教师唱独脚戏,不见学生讨论,不见学生练习,课堂不能消化巩固新授知识,增加课外负担,从而造成学生“欠学习债”。长此以往学生承受不了,影响教学质量。

克服教师讲得多的毛病,必须正确处理好“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 的关系,抓住主要矛盾和关键,集中精力,解决重点。教师也还应该语言精练,表现最丰富的内容。

  1. 讲课过深,要求过全

知识具有科学性、严谨性和完整性,但是教学必须考虑知识阶段性和量力性。新教师对教材内容的深度和广度往往掌握不好,不切实际地企求知识的全面和深度,脱离大纲和课本,拨高教学要求。比如,在初二几何的“直线”概念的教学中,有的大讲直线无粗细,无限长,用了许多时间,化了很大力气,举了不少的例子反复解释,甚至把参考书上的定义、解释统统灌给学生,结果越讲越糊涂,越讲越混乱,学生不理解,也不能去体会。而真正需要花时间的内容却因没有时间而匆匆带过,达不到教学的要求,降低教学效果,事倍功半。

由于学生思维发展是有顺序性、有阶级性的,从而接受知识的能力也具有客观规律。我们的教学必须与学生的思维水平相符,注意严谨性与量力性相结合的原则,根据学生理解接受能力的强弱,在不同的阶段提出不同的要求。如果不考虑教学内容体系,不考虑教学目的的客观序列,凭自己的主观意向,任意找高要求,那么将会给我们的教学带来恶果。

教学中过快、过多和过深的几个问题,并不是孤立的,它们往往同时发生,相互联系,相互影响,恶性循环,影响教学质量的提高,必须努力克服。这就要求教师,特别是新教师,下一番“苦功夫”,尽快地提高课堂教学艺术水平,使自己成为一名优秀教师。

(二)“合理性错误”——教学行为的误区

在教育、教学工作中,有不少看似合理,其实很不科学的教育现象,约定俗成地为广大教师毫不怀疑地奉行。这些传统的观念、僵化的模式,使不少人进入误区而不知返。开俊林老师总结了如下六种“合理性错误”——教学行为的误区,并提出了改进意见:

  1. 学生迟到,要喊“报告”

学生迟到喊声“报告”,除了起告诉老师“我已经到了”的作用外,别无他益。相反只会带来负作用:①一声“报告”,会中断教学思路,惊忧师生上课的注意力,影响课堂教学时间和效率;②学生来迟,本来心理就慌, 一声“报告”引起几十双眼睛的注视,就会使他更为惶愧不安,听课时就会心烦意乱,很难集中注意力。所以,学生迟到,让其从后门轻轻入座,只须用眼光或动作向老师微表歉意,待课后再向老师解释一下迟到的原因即可。

  1. 作业做错了,让学生“掩盖”

学生做作业时用橡皮擦去差错或不慎之处,乃是司空见惯之事,但就因为有橡皮,每当作业出错时,他们会立即用橡皮擦去。由于教训给抹去了, 同样的错误今后还会反复出现。长此以往,极易养成马虎了事、心不在焉的不良习惯。如果不让学生使用橡皮,每当作业出现差错时,就在上面画一个

“×”,每当他们翻开作业本,就会看到“错误的记载”,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这样就在他们心理上造成了一种要认真完成作业的压力,从而一丝不苟地去完成作业,就能达到避免同样的错误的目的。

  1. 课堂教学中的“明知故问”

课堂教学中,教师对有些问题,故意装作“稚化”,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这种“明知故问”可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但有些教师的“明知故问”是把学生看成搀着不能放手的小孩,对他们的接受能力过分怀疑, 课堂教学面面俱到,一问到底,尽管有好多问题学生早已通过已学知识解决, 也丝毫不放过。这种“明知故问”,既抑制了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 又使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

  1. 一科两本以上作业本

教师普遍让学生备两个以上的作业本交换使用。这样做,首先不利于及时反馈教学信息,从而趁热打铁,把问题解决于萌芽状态。其次由于有两本作业本,除了这本还有那本,极容易使教师养成拖延懈怠的作风。再则,两本作业本也增加了作业本在学生手中的周转时间,使得抄袭作业者有了可乘之机。所以一般情况下,每一科最好使用一本作业本。

  1. 作业布置的“大锅饭”

布置作业,一视同仁,统一要求,这本无可非议。但一个班几十个人, 各自的基础不同,接受能力不同,作业布置的“大锅饭”“一锅煮”势必造成好的学生吃不好,中等学生吃不饱,差的学生吃不了。所以作业的布置应分层次,因人设练,使一定层次的作业与相同程度的学生在情绪上产生共鸣, 人人有题练,各得其乐。

  1. 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补差

放弃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这在好多地方是作为衡量教师是否有事业心的重要内容,评优、师德宣讲都作为论据来运用。但细细想来,这种“补差” 弊大于利。首先,违背了教育规律学生正是处于身心健康发展的重要时期, 利用休息为他们补课,影响了学生休息,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其次,影响了教学秩序。利用休息时间为学生补课,耗费了学生的大量精力,势必影响正常的听课效率。再次,这也是一些教师加班加点搞补课的一种借口。有的教师从初一接班到高三年年搞补差,总是补不完。试问差生年年补,差生何其多?所以,补差应巧妙地贯串于课堂教学的始终,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做文章、下功夫,而不应在学生休息时间动脑筋。

教学中,“合理性错误”是客观存在的,它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有的已经或正在被发现;有的人还当做“公理”在继续运用。这就要求广大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教育理论,不断总结教学经验,从而在实际教育、教学工作中尽量避免“合理性错误”的误区。

(三)克服课堂教学中的七种随意行为

课堂教学是教师完成思想教育和传统文化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课堂教学的效果如何,直接关系到学生思想品德的形成和科学知识的掌握程度。课堂上教师的一切活动都对学生将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有的教师课堂教学中的随意行为还相当严重,主要表现形式有下述诸方面:

  1. 教学无计划

不看不学不熟悉大纲,无学期授课计划和课时安排。不认真执行课时计

划,任意增加或减少课时。授课中不是前松后紧,就是前紧后松。作业布置得不明确,作业分量、难易程度、需用时间,缺乏周密考虑,只在临下课时, 仓促布置,一说了之。

  1. 教案不规范

教案本来是用来指导课堂教学的方案,但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照本宣科, 把教案丢在一边,有的甚至无教案上课。未经教研组长签字的教案也进了课堂。教案中缺少重点、难点、教具准备、课后小结等关键内容,教案形同虚设。格式步骤更是五花八门,只是一味照抄参考书。教案在课堂教学中体现不出它的可行性与指导性。

  1. 书写欠认真

黑板上书写潦草者不在少数。板书无计划,东写一个字,西写一个字, 大一个,小一个,高一行,低一行,横七竖八,杂乱无章,不讲条理,毫无规则。教师在课堂上还出现有错字、别字、繁体字等不规范的字。

  1. 语言毛病多

教师在课堂上语病百出。“喂”“啊”“这个”⋯⋯占去了很多宝贵的时间。“对不对”“是不是”之类毫无意义地重复提问。不讲普通话,地方方言重,有的学生难以听懂,老师却习以为常。

  1. 行为太随便

衣冠不整,不系钮扣。在教室吸烟,随地吐痰。上课迟到,下课提前。走下讲台,边走边讲,使学生注意难以集中。信口举例,毫不沾边。

  1. 教学无艺术

教师先把学生叫起来,然后才把问题提出,让学生立即回答,不是启发思维,而是突然提问。该个别回答的问题,却向全班同学发问,学生回答不齐,出现乱班、乱堂局面。

  1. 知识有错误

在课堂上画错图、解错题的有,把问题的概念解释得含混不清的也有。更有甚者,还有学生解对题而老师判为错的现象,使学生深受其害。

对以上谈及的种种弊端,我们必须提高认识,明确课堂教学的基本任务, 遵守课堂教学的严密性、严肃性,努力克服课堂教学中的随意性,使学生在课堂这个阵地上,通过教学的全过程,在思想道德和科学知识等方面,都能有所长进,这正是我们每个教师都应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