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富庶的长江下游地区

长江下游经江西、安徽、江苏,在上海接纳最后一条支流黄浦江后注入东海,长约835千米。流域面积共约13万平方千米,是长江水量最大的河段,长江下游平原,包括苏皖平原和长江三角洲平原,也是全流域最富庶的地区。

长江下游段江阔水深,多洲滩。江阴以下,长江进入河口段。江面宽由1100米逐渐展宽到5000米以上,至由崇明岛分隔而成的南支、北支江段,南北两岸之间的江面宽接近100千米,是一片江海难分的景象。

崇明岛面积1000多平方千米,在我国沿海数以百千计的岛屿中,仅次于台湾岛和海南岛,又是我国最大的沙洲岛,已有1300年的历史。

江阴市,因地处“大江之阴”而得名,位于华东,江苏南部,长江三角洲太湖平原的北端。东接张家港,南临无锡,西连常州,北对靖江。

555年,在这里废县置郡,建治君山之麓,因地处长江之南,遂称江阴郡,为“江阴”名称之始。

江阴枕山负水,襟带三吴,处于“苏锡常”金三角的几何中心,城江同在,有“延陵古邑”、“春申旧封”、“芙蓉城”之称。

江阴地处长江咽喉,历代兵家必争,是大江南北的重要交通枢纽和江河湖海联运换装的天然良港。江阴市位于苏南沿江,总面积98000多平方千米。

崇明岛地处长江口,是我国第三大岛,被誉为“长江门户、东海瀛洲”,是地球上最大的河口冲积岛,最大的沙岛。崇明岛成陆已有1300多年历史,现有面积为1000多平方千米,海拔3.5米至4.5米。全岛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林木茂盛,物产富饶,是举世闻名的鱼米之乡。

传说,月光菩萨就降生于崇明岛。月光菩萨是药师如来的胁侍,又作月净菩萨、月光遍照菩萨。月光菩萨降生于崇明岛,这一传说给崇明岛披上了一重神秘的色彩。

每当人们来到崇明岛,水洁风清,身临其境,就像整个身心都被其洗涤、净化。这里到处都有未经人工斧凿的天然风光,旖旎多姿,美不胜收。

崇明岛的最大特色是岛身形状迁徙无常,始终处于迅速的演变过程中。崇明岛不像基岩岛屿,千百年来基本上维持着相对稳定的状态,却自始至终演变不断。关于崇明岛还有一个美丽的古称“东海瀛洲”。

相传在远古东海之中有一瀛洲仙境,是神仙居处,但这个仙岛没有稳固下来,一直飘忽不定。秦始皇和汉武帝先后派人到东海之上四处寻找,都没有找到。后来到了明朝,朱元璋皇帝把“东海瀛洲”4个字赐给了崇明岛。从此,崇明岛便有了古瀛洲的美名了。

长江下游地区属北亚热带季风气候,雨量充沛,水道纵横,湖荡棋布,向有水乡泽国之称。土地肥沃,农业产水稻、棉花、小麦、油菜、花生、蚕丝、鱼虾等,是我国人口最稠密的地区之一。

在长江下游有许多重要城镇,也很密集,南京历史悠久,有着6000多年文明史、近2600年建城史和近500年的建都史,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有“六朝古都”、“十朝都会”之称,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

千百年来,奔腾不息的长江不仅孕育了长江的文明,也催生了南京这座江南城市。南京襟江带河,依山傍水,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山川秀美,古迹众多。

在安徽大通以下600千米处,由于长江受到潮汐的影响,成为坍岸最严重的河段。长江每年挟带大量的泥沙至河口,因流速平缓和受海潮顶托影响而沉积,形成沙洲、沙坝,使河日淤浅成“拦门沙”,河道分汊,两岸形成沙嘴,河口三角洲陆地向大海伸展。

长江口河道在径流、海潮、泥沙和地转偏向力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下,及由此引起局部河床的冲淤变化,均会导致河道经常演变,长江的主汛道南北往复摆动不定,这也给海运事业带来了诸多不利影响。

长江流域幅员辽阔,江湖众多,土地肥沃,气候温和,资源丰富。长江流域既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也是我国总体经济实力最为雄厚的地区。

[旁注]

南朝梁 南北朝时期南朝4个朝代中的第三个朝代,由南齐宗萧衍取代齐朝称帝,都建康,即江苏南京。国号梁,以萧衍封地在古梁郡,故国号为梁。因为皇帝姓萧,又称萧梁。

郡 古代行政区域,始见于战国时期。,秦代以前郡比县小,从秦代起郡比县大,称为郡县。汉代又增46郡,有103个郡国。隋朝废郡制,以县直隶于州。唐朝道、州、县,武则天时曾改州为郡。明清称府。

月光菩萨 是民间最流行的俗神之一。我国关于“嫦娥奔月”的传说广为流传,传说嫦娥奔月后成了月亮的主人,即成了月神娘娘、月光菩萨。

明太祖(1328年~1398年),即朱元璋。明朝开国皇帝。幼时贫困,曾为地主放牛。1368年朱元璋于应天府称帝,国号大明,年号洪武。他在位期间废丞相,设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都指挥使司三司分掌权力,进一步的加强了中央集权。

[阅读链接]

在镇江附近交汇于长江的南北大运河,贯穿冀、鲁、苏、浙四地,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这项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北至北京,南抵杭州,全长1794千米,其中里运河和江南运河在长江流域。

起自镇江止于杭州的江南运河,长约400千米。沿途经过江南水网地区和常州、无锡、苏州、嘉兴等久负盛名的旅游城市。古代人民开凿的这条大运河,千余年来,一直发挥着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