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巨大辉煌灿烂的楚文化
在“长江文化”体系中,除了吴越文化,楚文化也是一枝独秀,成为长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楚文化是由春秋战国时期的楚人创造,在长江中游异军突起的地域性文化,也可以说是我国进入信史时代后,第一支影响巨大的南方文化。
楚文化是古代诸侯国楚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称,楚国先民吸收了华夏先民所创造的先进文化因素,并以中原商周文明,特别是姬周文明为基础向前发展。湖北大部、河南西南部为早期楚文化的中心地区,其他各部地区均受其影响深远。
楚原本是一支势力不大的民族,立国虽早,但兴盛较晚,所以形成自己独有文化的时间不早于春秋早期,下限稍延及西汉前期。
楚文化的范围,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本来楚国、楚人都不难界定,但随着时代的推移,楚国疆域时有变迁。从文化覆盖面而言,楚文化不仅是楚地、楚国和楚族文化的统称,而且泛指所有在楚疆域或楚势力范围内,受楚人影响的地方文化。
文献记载,楚人信巫好鬼的习俗、神秘诡异的艺术、奇幻瑰丽的楚辞文学和自然无为的道家精神,这些都是楚文化的特色,也是楚人吸收南方各族精华的结果。
楚辞,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作品运用楚地的文学样式、方言声韵,叙写楚地的山川人物、历史风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由于地理、语言环境的差异,楚国一带自古就有它独特的地方音乐,古称南风、南音;也有它独特的土风歌谣,如《说苑》中记载的《楚人歌》、《越人歌》、《沧浪歌》。
更重要的是楚国有悠久的历史,楚地巫风盛行,楚人以歌舞娱神,使神话大量保存,诗歌音乐迅速发展,使楚地民歌中充满了原始的宗教气氛。
所有这些影响使得楚辞具有楚国特有的音调音韵,同时具有深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和浓厚的巫文化色彩。可以说,楚辞的产生是和楚国地方民歌以及楚地文化传统的熏陶分不开的。
春秋战国以后,一向被称为荆蛮的楚国日益强大。它在问鼎中原、争霸诸侯的过程中与北方各国频繁接触,促进了南北文化的广泛交流,楚国也受到北方中原文化的深刻影响。正是这种南北文化的汇合,孕育了屈原这样伟大的诗人和《楚辞》这样异彩纷呈的伟大诗篇。
《楚辞》在我国诗歌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它的出现打破了《诗经》以后两三个世纪的沉寂,而在诗坛上大放异彩。
后人也因此将《诗经》与《楚辞》并称为风、骚。风指十五国风,代表《诗经》,充满着现实主义精神;骚指《离骚》,代表《楚辞》,充满着浪漫主义气息。风、骚成我国古典诗歌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创作的两大流派。
从考古材料上看,楚文化是中原文化的一支,并与南方江汉地区苗、越、濮及巴蜀等土著文化融合,吸收了南方土著文化与北方中原文化的元素,形成有本土基础而又开放多元的混合型文化。
“楚”最早只是一个族名,后来发展成为国名。楚人自称远祖是黄帝之孙颛顼,即高阳氏。周代立国后,楚臣服于周,受五等爵中的第四等子爵,封在丹阳。这是楚国封土建国的开始。
楚人早期生活环境恶劣,国力弱小。在周王室势力衰落的春秋时期,楚国以江汉地区为中心迅速扩张,不断消灭江汉地区及长江中下游的诸侯国。到了春秋中晚期,楚国已发展到湘江流域以及长江中下游,成为五霸之一。
战国时代,楚国是七雄之中的大国,已基本统一南方的江汉、江淮地区,囊括今湖北、湖南、安徽、江西、浙江的全部,北方至陕西、河南、山东,南方到广东、广西、贵州的一部分。融合了南蛮、东夷、华夏各族,成为当时疆域最大、民族众多的国家。公元前223年,楚被秦所灭。至此,楚国有记载的历史已超过800年。
楚国是个注重礼仪的国家,楚人的礼乐制度,沿袭商周的传统,用饮食器和乐器的种类、数量、品质与组合关系,表现社会各阶层的身份。
周人的礼器是以鼎为中心,用鼎的数量和器物的组合关系来表示身份。如诸侯用九鼎八簋、上大夫用七鼎、下大夫五鼎、士用三鼎等。
在古代,饮食器具与鼎礼制是一切行为的规范,礼的内容有很多,成丁、婚丧、祭祀等均体现礼的存在。而最具体的礼制表现,就是礼乐场面的饮食器。
所谓“民以食为天”,饮食行为也成为表现礼的一种仪式,食物来源、种类、数量、烹饪方式和饮食器皿的排列组合和纹饰,都成为人们关心的内容。
楚人用鼎基本遵从上述规则。无论春秋中晚期至战国晚期的王墓和大夫墓,都完全按照周人规定的铜鼎、铜簋数目。在器物组合关系上,直到春秋初期,楚人还完全按照周人铜鼎和铜簋的组合,器物风格也和中原一致。
到了战国时期,楚人礼器的组合,基本上由盛牲器、食器、酒器、盥洗器共同构成,和中原稍有区别的只是在食器的演变序列上,中原是按照“簋——豆——敦”的演变过程,楚人则按“篮——敦——盒”的演变。
豆是盛肉和调味品的器皿,簋和篮则是盛饭器皿。此外,楚人对盥洗器也格外重视。楚人饮食优裕的状态下,礼器组合上用盛饭的篮代替了中原的簋。而盛酒的壶从来没有从器物组合中消失,组合稳定不变,而且酒器的制作更是精美,形制多样。
长江,数千年来以自己甘美的乳汁孕育了无数杰出的英才,陶冶了许许多多各领风骚的文坛巨匠,在我国文学发展史上占尽了风流。
春秋时期的庄周和屈原,就是荆楚文化的肥沃土壤培育出来的。庄周的《庄子》和屈原的《离骚》合称“庄骚”,开创了南方文化浪漫主义的先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东晋的陶渊明,唐代的李白等,也都是长江丰厚的文化底蕴造就出来的伟大诗人。
庄子的名篇有《逍遥游》、《齐物论》等。庄子的想象力很强,文笔变化多端,其作品具有浓厚的浪漫主义色彩,并采用寓言故事形式,富有幽默讽刺的意味,其超常的想象和变幻莫测的寓言故事,构成了庄子特有的奇特的想象世界,“意出尘外,怪生笔端。”
秭归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大国楚国的发祥地之一,也是楚国诗人屈原的故乡。屈原“信而见疑,忠而被谤”,在自己被放逐的情况下还“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传说“端午节”就是为了纪念这位伟大诗人的。后世为了纪念屈原,专门建立国屈原祠。
楚民族是长江浪漫主义的代表。有关资料记载:
大抵北方之地,土厚水深,民生其间,多尚实际。南方之地,水势浩洋,民生其际,多尚虚无。
古时候的楚地笼罩着一种神秘浪漫主义的文化氛围,所以它孕育了一代浪漫主义大师级诗人屈原,甚至连哲学这么枯燥的学问,也由老子庄子这样化腐朽为神奇的宗师调弄得活泼、轻灵、自由,富有生机。连高高在上的君王,也产生出许多绮丽的绯闻,如楚襄王的高唐云雨巫山,令后人传扬不已。
楚民族的浪漫,无论何时都能充分体现。甚至连“钱”这一庸俗且单调的阿睹物,楚民族也可将它艺术化和丰富化,制造出神秘莫测的“鬼脸钱”。
春秋中期至战国末年,楚国大量通行蚁鼻钱。蚁鼻钱是楚国铸行最广的货币,蚁鼻喻小,意即小钱。
其形上部稍圆,下部稍尖,如背面磨平的贝壳,这种钱几乎没有相同的,绝不单调,又形似鬼脸,富有动感,可谓是千姿百态。这种特点还体现在货币形式的多样性,楚国除了蚁鼻钱外,同时还铸行黄金和白银称量货币,因而楚国也是战国时期唯一以黄金为流通货币的国家。
[旁注]
信使时代 指有文字或出土文物记载着当时社会情况的时代。与之相反的是传疑时代或是传说时代。信使时代起源于商朝的都城殷,在殷墟有大量的甲骨文遗存,记录了商代的祭祀、征伐等多种活动,这些充分显示我国的历史开始进入了信史时代。
楚辞 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并成为继《诗经》以后,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伟大的爱国诗人,生于湖北秭归,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在公元前278年端午节,屈原在汨罗江自杀。他创造了楚辞体,主要作品有《离骚》、《九章》、《九歌》等。“楚辞”文体与《诗经》并称“风骚”二体。
颛顼 我国历史中的一位传说人物,为五帝之一。父亲是昌意,昌意相传是黄帝与嫘祖的次子,封于若水,娶蜀山氏之女昌仆为妻,生颛顼。颛顼性格深沉而有谋略。15岁时就辅佐少昊,治理九黎地区,封于高阳,即今河南杞县东,故又称其为高阳氏。黄帝死后,因颛顼有圣德,立为帝,时年20岁。
东夷 古代中原人们对东方民族的泛称,非特定的一个民族,所指代的概念随着中原王朝疆域的变化而屡屡变化。夷又有诸夷、四夷、东夷、西夷、南夷、九夷等称。随着东夷与华夏的融合,汉代之后,东夷后来变成对日本等东方国家的泛称。
庄子 名周,道教祖师,号南华真人,为道教四大真人之一,战国时期著名的思想家、哲学家和文学家,道家学说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庄子是老子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者,后世将他与老子并称为“老庄”。他们的哲学思想体系,被尊为“老庄哲学”。代表作品有《庄子》及名篇《逍遥游》、《齐物论》。
[阅读链接]
楚人给后人留下了很多典故传说。据说在春秋时代,有个叫俞伯牙的人,琴艺高超。
一夜,伯牙乘船游览弹起琴来。他忽听岸上有人叫绝,见是一个樵夫,便请樵夫上船。这个樵夫就是钟子期。
伯牙认定钟子期就是他的知音,与其结为兄弟,二人相约来年仲秋在此地相会。
第二年仲秋,伯牙如期而至,子期却已离世。伯牙在子期的坟前抚琴而哭,弹了一曲《高山流水》。曲终,以刀断弦。并仰天而叹:“知己不在,我鼓琴为谁?”说毕,琴击祭台,琴破弦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