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家岭文化的分间房屋建筑

在长江流域中游江汉平原的屈家岭一带,公元前2550至公元前2195年间,一群新石器时代人类在这里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明。

这一时期,稻作农业以人工栽培的粳稻为主业。居民还饲养以猪、狗为主的家畜,同时兼事渔猎。生产工具最初有磨制的石斧、石锛、石凿、石镰、穿孔石耜、石镞和打制的凹腰石锄及彩陶纺轮等,磨制一般比较粗糙。后来,磨光石器也有所增加,双肩石锄成为人们常用的农具之一。

为了便于生产和生活,人们还建造了圆形城池作为固定的生活区。其中,位于湖南澧县城头山的圆形城池,直径约310米,外侧建有护城河。

当时居民的房屋大多是方形、长方形的地面建筑,有红烧土居住面、木骨泥墙或直接用黏土混合烧土渣垒成墙壁,还有先挖墙基槽,然后立木柱建筑墙体,最后造房架。墙体有两种构筑方法即夹板堆筑法和土坯垒砌法。屋顶为侧面起脊。

也出现了大型分间房屋建筑,大的房间长14米,宽5米多,室内面积约70平方米,单间房屋的面积一般10平方米左右。房屋地面都是用红烧土或黄沙土做铺垫,以便隔潮,表面再涂白灰面或细泥,并用火加以烘烤使之坚硬。在室内中部或偏一角处筑有火塘,火塘附近备有保存火种的陶罐。

人们在建房过程中,有时还把整条猪、狗埋在房基下作为奠基牺牲。这些建筑既有单间的,也有套间或各开屋门的双间屋,有的各间分别开门通向户外。多间式房屋的出现,显示出建筑技术的进步,同时反映了父系家族实行小家庭分居生活的情景。

人们死后有固定的氏族公共墓地。成年死者多采用土坑葬,儿童用瓮棺葬,多数墓中都有数量不等的随葬品,前期多小型明器,包括朱绘陶器和朱绘卷云纹石钺等。后期有个别墓随葬猪头骨。

墓葬形制以竖穴土坑墓为主。成人墓多是单人仰身直肢葬,有拔掉上侧门齿的现象。小孩墓多为圆形土坑瓮棺葬,葬具通常是在一个陶碗上对扣一个陶盆或用两个陶碗对扣,竖埋在小土坑内,一般无随葬品。有的葬具底部中心特意凿出一孔,可能是作为儿童灵魂出入的孔道。

这一时期,制陶业在手工业生产中占有最重要的地位,主要烧制黑陶和灰陶,也烧一些朱绘陶和彩陶。最有特色的是薄胎晕染彩陶,在陶器表面的陶衣上,用黑彩绘一些方格、桂叶形纹、带纹和垂幛纹等,精美而富有特色。

花纹的色彩与陶衣上的色彩交互映衬,浓淡相间,仿佛云水相接,别有一番趣味。早期黑陶多,灰陶次之,黄陶和红陶较少。陶器表面多数为素面磨光。

陶器制作以手工为主,少量采用轮修工艺,但快轮制陶已普及。烧陶温度在900度左右。陶器大部分素面,少量也饰以弦纹、浅篮纹、刻划纹、镂孔等。

彩陶的绘制方法很有特点,作笔有浓淡,不讲究线条,里外皆施彩。陶衣有红、白等色,施加陶衣后用黑色或赭色彩绘出带形纹、网格纹、圆点纹和弧三角纹。

陶器器型有高圈足杯、三足杯、圈足碗、长颈圈足壶、折盘豆、盂、扁凿形足鼎、甑、釜、缸等,其中,蛋壳彩陶杯和碗最富代表性。

另有较多的彩陶纺轮,其横截面有椭圆形、长条形等,纺轮上先施米黄色陶衣,然后彩绘出旋涡纹、平行线纹、同心圆纹、卵点纹和短弧线纹。

屈家岭的陶器圈足器很发达,三足器较多,平底器较少,不见圜底器,器形有罐形鼎、高领罐、高圈足杯、薄胎杯和壶形器等。

岁月如梭,当时的一切早已成为历史。数千年后,人们在修建石龙水库干渠时了发现了这处古人类遗址,因其具有鲜明的江汉平原的特点,有别于我国新石器时代的仰韶文化和龙山文化,因此将这种文化定名为“屈家岭文化”。

屈家岭遗址的分布范围可分为四区:江汉平原区、鄂西区、湘北区和鄂东区。经过发掘的屈家岭文化遗址包括京山屈家岭遗址、荆州阴湘城遗址、石首走马岭遗址、钟祥六合遗址、天门邓家湾、谭家岭和肖家屋脊遗址等。

屈家岭遗址的发现在我国考古界有着重要的意义,这一珍贵遗迹充分地说明了长江流域同黄河流域一样,是中华民族的摇篮。

[旁注]

石耜 原始社会人们使用的石制锹形农具。郭沫若在《中国史稿》第一编第三章第二节中有“他们使用穿孔石铲或横长形的穿孔石锄挖土翻地,良渚文化的居民还发明了三角形石耜,种着更多的田地。”古代也有骨耜。

垂幛纹 新石器时代晚期彩陶装饰纹样之一。因以边续的下垂波线组成画面如垂挂的帏幛,故名。是用黑、红二色描绘,在双耳壶、罐等器物的上腹部画出有规律性的辅助纹饰。早期为单线垂弧,是由马家窑类型的水波纹发展而来,一般装饰在壶、罐类器物的腹部,主体图案下沿一周。

[阅读链接]

根据考古挖掘勘测,屈家岭文化的北部外围分布区,已达到南阳地区伏牛山南麓一带。这里原是仰韶文化的分布范围,后来屈家岭文化扩展及此,并与黄河流域腹地的末期仰韶文化和早期龙山文化先后发生接触和交流。

在具有仰韶文化向龙山文化过渡性质的河南禹县谷水河第三期和郑州大河村第四期文化遗存中,分别出有双腹豆、高领圈足壶、高圈足杯、盆形瓦足鼎等,都与屈家岭文化的器形相同或近似,显然是屈家岭文化影响的结果。

在陕县庙底沟二期文化遗存中和青龙泉中层、屈家岭,又都存在喇叭口红衣小陶杯、圜底罐形鼎等相似的器物,也反映了相互间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