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家河文化玉雕达到高水平
在长江中游流域与宝墩文化几乎同一时期,大约在距今约4600至4000年间,在湖北天门的石河一带还处于新石器时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衣食富足,已进入文明时代,玉器制造达到了精雕细刻的水平。
人们在邓家湾、土城、肖家屋脊等数十处,建立了较大的中心聚落。当时的经济生活以稻作农业为主,兼以饲养业。所饲养的家畜有鸡、猪、狗和羊等。日常用具以陶器、铜器和玉器为主。
这一时期陶器的一大特色是出现了黑陶器具,但是也有很多的红色陶杯和陶塑。在邓家湾还有专门生产小型陶颜的窑场,其形象有狮、大象、虎、鸡、鱼、龟、鳖以及抱鱼跪坐的人物等。
这些小塑像集中在窖穴之中,有的窖穴中多达1000多件,是用于原始巫术和祭祀活动。当时,邓家湾作为小型陶塑的专门产地,再通过交换输往其他各地。
这一时期的陶器多有刻划符号,其符号又以象形符号为主,大多以简练的笔画勾勒出某一事物的外部形态,并且一件陶器上只有一个符号。这也是此时陶器的显著特征。
陶器上所刻的符号绝大多数为单体符号,也有少数的合体符号。基本笔画为弧线和直线,间或用少数未戳穿的圆形小戳孔。少到两划,多至十余划,主要是用某种材料制成的锐器在大口尊、缸的坯体上刻划而成。
这些符号沟槽较深,有些残片往往沿沟槽断裂,沟槽内的颜色与器表一致,笔道深粗均匀,线条自然流畅。有些符号因刻划较深,坯体烧干后槽口张裂,其现存宽度往往大于刻时的宽度。
高领罐等泥质灰陶小件陶器则是在陶器烧成后或是使用过程中刻划而成,笔道浅细,刻划处的颜色比器表要浅。
随着制陶业的发展,冶铜业和琢玉工业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琢玉工艺崛起后,形成特色鲜明、工雕高超的玉器特色。
玉器种类繁多,有人面雕像、兽面雕像、玉蝉、玉鸟、飞鹰、猪龙、玦、璜形器、管形器等。这些造型丰富的玉器体积小、重量轻,纹饰简洁,做工却很精细。
玉器不仅用于观赏和生活,还作为随葬品的主要物件。有的大型墓葬长达3米多,随葬品中的玉器及玉石料达100多件。
一些成人瓮棺葬中的小型玉器随葬品常达数十件,是这一时期玉器墓之首。由此可见,当时人们视玉器为重要财富,对玉器是极为重视的。但是,此时已经处于原始社会的瓦解阶段。
在石家河玉器里,有如下几种特点:
第一是玉面人头像,分为獠牙和非獠牙两种。形状特点为方脸,橄榄眼,鹰勾大鼻,耳有大耳环,阔嘴。工艺上最突出的特点是剔地阳纹,也叫压地或减地阳纹。这种工艺做一条阳线,首先要刻出两条阴线作为阳线两边的轮廓,然后在分别剔除两边多余的部分将阳线凸起,最后还要平整除去部分的表面,工序相当复杂。
同时代的良渚玉器工艺远不及石家河玉器。后代商玉的双勾阴线也只是石家河玉工艺的第一步。直到后世,制玉也因其工艺复杂,要求高而很少使用阳纹。
第二是玉片饰。石家河的玉片饰则采用最先进的“拉丝”工艺方法,外廓起牙多,内部镂空多,留地少,而且多为规整直角。工艺和图案都媲美于红山,良渚。
第三是喇叭形器。良渚的玉琮,红山的玉箍形器都曾令世人瞠目,但石家河玉喇叭更该让人感慨。这小小的喇叭,不但有琮和箍形器的内部掏膛取芯,还要内外配合,琢磨成喇叭形,并雕出数道阳纹圈,然后将器面平整抛光,其工艺强度难度远远高于红山玉箍和良渚玉琮。
第四是石家河有很多玉虎头。说明石家河先人有崇虎习俗。玉虎头玲珑饱满,线条流畅,形象生动。工艺上集浮雕,圆雕,镂空雕于一身。这一高超的技艺是同时期其他文化所没有的。
石家河的玉器如同远古的和氏璧,如果剥掉玉皮,其灿烂辉煌不亚于良渚,红山。石家河的玉人头基本都具有“头戴冠帽、菱形眼、宽鼻、戴耳环和表情庄重”的特征,但在造型上富于变化。
这些玉制的人头形象可能代表着石家河先民尊奉的神或巫师的形象。相比人头形象,动物形玉器多为写实造型:展翅飞翔的玉鹰生动逼真、惟妙惟肖;玉虎头方头卷耳,生气勃勃;玉蝉写实的形象,开创了商周时期玉蝉造型的先河。
数千年后,人们在湖北天门的石河镇发现了这处古人类遗址,并命名为“石家河文化”。这是一个规模很大的遗址群,多达50余处。该文化已经发现有铜块、玉器和祭祀遗迹、类似于文字的刻划符号和城址,表明它已经进入文明时代。
石家河文化,以出土小型精致的玉器而备受关注。玉人头、玉鹰、玉虎头和玉蝉属于石家河文化玉器中的精华部分。
它们大多出土于成人瓮棺之中,显示石家河先民具有特殊的原始宗教信仰。可以说,石家河的玉器代表了江汉平原史前玉雕的最高水平。
[旁注]
黑陶 诞生于我国新石器时代,在大溪文化、屈家岭文化和龙山文化遗址中均有发现,其中以屈家岭文化为最早,距今6000年左右。因以黑色陶器为主要特征,又称为“黑陶文化”。黑陶按质地可分为泥质黑陶、夹砂黑陶和细泥黑陶三种。
玦 古代佩身玉器的一种,环形,有缺口。在新石器时代、西周晚期和春秋的墓葬中常有发现。后世常用以赠人表示决断、决绝之意。鸿门宴上范增对项羽“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暗示他下决断。
瓮棺葬 古代墓葬形式之一,以瓮、盆为葬具,大多将大人或小孩的尸体殓入其中埋葬。这种葬俗流行于新石器时代至汉代,是将未成年人、夭折后的婴儿尸骨放入陶瓮中,盖上盖子,埋于地下。这些陶瓮以及瓮盖不是专门烧制的,而是将日常生活中的储物器随机拿来用于埋葬之用。
商周 通常分为商朝、西周和东周三个时期,而东周又可分为春秋和战国两期。商周时期出现了比较完善的文字制度,进入了文明的历史时期。创造了灿烂夺目的青铜文化,并进而完成了由青铜时代向早期铁器时代的转变,并且城市在这一时期兴起。
[阅读链接]
和氏璧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美玉,被奉为“无价之宝”。和氏璧最早见于《韩非子》、《新序》等书。
春秋时期,楚国有一个叫卞和的琢玉能手,拿着在荆山里得到的一块璞玉去见楚厉王。厉王命玉工查看,玉工说这是一块石头。厉王大怒,以欺君之罪砍下卞和的左脚。厉王死后武王即位,卞和再次捧着璞玉去见武王,武王又命玉工查看,玉工仍说是一块石头,卞和因此又失去了右脚。
武王死后文王即位,卞和抱着璞玉在楚山下痛哭了三天三夜。文王得知后派人询问为何,卞和说:我并不是哭我被砍去了双脚,而是哭宝玉被当成了石头,忠贞之人被当成了欺君之徒,无罪而受刑辱。于是,文王命人剖开这块璞玉,见真是稀世之玉,便命名为和氏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