崧泽文化开创制陶先河

在长江下游太湖流域崧泽一带,是与马家浜几乎并存于同一时期的另一处远古文化,也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

在大约6000年至5300年间,古崧泽地域生活着一个古老而智慧的马家族先民,他们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这在我国陶器制造历史中具有划时代意义。

从地质发展历史上看,古老的太湖流域在7000年前就已经形成陆地,此时的崧泽濒临东海,是一片沼泽之地,地下水位很高,在西边和南边都有山陵、土墩和林木,水草极为茂盛,非常适合远古人类繁衍生息。因而,崧泽人也被视为上海人最早的祖先。

到了6000年前,崧泽地区的人们已经脱离了极为原始的渔猎采摘生活,开始转向以畜牧和农业为主的时代。虽然生产工具仍以石器为主,但是已由原始的锄耕改为犁耕。生产工具的改进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使水稻得以广泛种植,并能人工培植粳稻和籼稻。

此时的石器已由粗糙的石器转为精制的石器,从旧石器时代进入新石器时代。除了石器,人们已经开始加工玉器、骨器和陶器了。而这一时期的制陶业在我国新石器诸文化中,可谓是进入了一个划时代时期。是崧泽人首先开创了轮制陶器。

最初,人们采用泥条盘迭再加慢轮整修的制陶方法。陶器的器壁比较匀称,有不很挺直的轮旋纹。后来,人们便运用陶轮快速旋轮和捏泥坯成型的制造技术,使器型规整,器壁匀薄,这种方法往往会在内壁和内底遗留坯的旋痕。

而陶器中,除了夹砂陶炊器仍为红陶外,其他的器物多以灰陶为主。灰陶的烧成,是陶器在窑中将要烧成时,将陶窑封闭,使窑内形成高温和缺氧,迫使陶土中的铁元素还原,才能制造出灰陶。

伴随灰陶的烧制,还出现了一种灰胎黑衣陶,其制法是在窑中陶器即将烧成时,不但封窑,还塞入浸水的湿柴,使之在窑内闷烧冒烟,让黑烟渗入陶器的器表。这类黑陶,由于器表微小的孔隙为黑烟所渗填,因此具有不渗水的特点。

在众多泥质灰陶中有一种三口陶器,可谓是陶器中的经典。三口陶器高0.146米,是用来盛放液体的器皿,上部有三个瓶口,相连呈“品”字形;腹部微弧,也成三角形,底略平,附三个扁足。

这件陶器可能是盛放美酒的器具,上部的三个瓶口,可同时供三人吸吮美酒。类似这样的陶器,上海地区的器物中极为少见。

这时的陶器不仅制造技术方法较以前有很大的提高,而且十分讲究造型和装饰。在造型上,人们充分运用弧线、折线的适当处理,使器型多种多样,如圆球形、扁圆形或葫芦形、塔式型和动物型等。其中,仅鼎足就有扁凿形、圆锥形、扁方形、三角形、凹弧形、扁铲形和角尺形等。

有的陶器还在足根上捺两个凹眼,作兽脸形;有的足根外拐,人跨立;有的将边侧捏成波浪形;也有在外向的足面中间,加一条锯齿堆纹。可谓是形态万千,举世罕见。

崧泽陶器的另一特色就是器具的圈足很有特点,往往剔刻成花瓣形,或分割成三块扁足。器盖的捉手顶端也作艺术处理,多有弧线或三角形类似小兽的凸起装饰。

器耳则制成各式鸡冠形,有的甚至是鸟首形。器表的装饰方法,有的刻划、镂孔,附加堆纹和彩绘等多种。刻划的纹样,最常见的是弧线往来穿插的几何图案,形似藤竹编织,优美规整。

总之,崧泽文化陶器不仅器型种类多,尤其讲究造型和装饰艺术。器型有釜、鼎、罐、豆、壶、瓶、觚、杯、盆、匜等。

其中,壶的形式有塔形壶、鹰头壶、鸟型三足盉、六足陶龟、兽面钟形壶等。鼎的形制多样,有釜形、深钵形和盘形等。少数彩绘陶也比较突出,是在烧成的陶器上用红褐和淡黄色彩描绘。

数千年以后,有人在上海青浦区的崧泽村挖塘时发现了这一古人类遗址,根据其发现地而将其命名为“崧泽文化”。

崧泽文化属新石器时期母系社会向父系社会过渡阶段,上承马家浜文化,下接良渚文化,是长江下游太湖流域的重要的文化阶段。

崧泽文化遗址共有四处,包括崧泽遗址、福泉山遗址、金山坟遗址和寺前村遗址,共出土各类文物800余件。

此外,还发现了两口6000多年前的水井。水井均为直筒,井壁光滑,水源丰富,井内还遗有兽骨,这是我国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水井。水井的开凿工艺也较先进,其形制被后世一直沿用。

还有,值得一提的是,在嘉兴南河浜遗址中,人们还首次发现了崧泽文化的“祭台”,并较好地揭示了这“祭台”的形成过程。结合特殊陶器的出现,这对进一步认识崧泽文化陶器的内涵提供了难得的信息。

[旁注]

鼎 本是古代的烹饪之器,相当于锅,用以炖煮和盛放鱼肉。鼎一般是三足圆鼎,也有四足方鼎,是我国青铜文化的代表。后来鼎被视为立国重器,是国家和权力的象征。鼎又是旌功记绩的礼器,周代的国君或王公大臣在重大庆典或接受赏赐时都要铸鼎,以旌表功绩,记载盛况。

匜 先秦礼器之一,用于沃盥之礼。周朝沃盥之礼所用水器是盘、匜的组合。匜最早出现于西周中期后段,流行于西周至春秋时期。匜有金银匜器、漆器匜、玉器匜和青铜器匜,前有流,后有鋬,类似于瓢。为防止置放时倾倒,在匜的底部常接铸有三足、四足,底部平缓一些的无足。

[阅读链接]

1996年4月至11月,为配合沪杭高速公路建设,浙江文物考古研究所组成考古队对南河浜遗址进行抢救性发掘。南河浜遗址,位于浙江嘉兴秀洲大桥云西。遗址西距沪杭高速公路100米。

发掘分东、西两区进行,实际发掘面积约1000平方米,发现崧泽文化时期人工堆筑的土台一处,清理墓葬96座,房屋7座和灰坑26个,出土陶器、石器、骨器、玉器等类文物700余件,尤其是在崧泽文化发现和研究方面取得丰硕成果。

这是继上海青浦崧泽遗址发掘之后关于崧泽文化的又一次最重要的考古工作。遗址包含了从崧泽文化早期到晚期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为认识崧泽文化的发展演变期提供了很好的资料,也为后人研究崧泽文化提供了一把有意义的时间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