荀子坚信人定胜天

荀子是战国后期的著名思想家,也是儒家重要代表人物之一。在古代思想家中,荀子是主张“人定胜天”的杰出代表。他也以自己的方式,体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荀子从小就非常聪明,10岁已有神童美誉,学问很好。长大后曾北游燕国,但是很可惜,没被燕王赏识。到他50岁时,由于齐襄王招纳贤士,许多学者都前往齐国讲学,加上齐国以藏书丰富出名,所以荀子也被吸引前往齐国。

荀子在齐国待了几年,很受齐王尊敬,被封为“列大夫”,当了齐国的顾问。因为他年纪比较大,学问又好,因此他在53岁至七八十岁间,曾三度被众人推选为“祭酒”,就是飨宴时酹酒祭神的长者。

齐国当时有些气量狭小的人不免眼红,到处说荀子的坏话。齐王听信谗言后,渐渐和荀子疏远。荀子决定离开齐国。

这时,荀子已是81岁的老翁了,心情沉重万分。听说楚国的春申君爱好贤士,决定到楚国去。春申君仰慕荀子美名,决定请他担任“兰陵令”。没想到运气坏得很,春申君有个人向他进谗言,春申君考虑之下,终于辞退荀子。

荀子经过秦国,拜见了秦昭王。此时秦昭王正和范雎设计“远交近攻”的阴谋攻伐天下,对荀子讲的大道理提不起一点兴趣,荀子只好回到赵国。荀子走了春申君很后悔,派人到赵国三请四请荀子,并且再三赔不是,最后拗不过春申君的好意,荀子又回到楚国当兰陵令。

后来春申君去世了,荀子也98岁了,就辞了官,写了32篇文章,这就是传留后世的儒家名著《荀子》。

荀子的著作逻辑非常严密和严谨,充满科学精神,表明他是一个具有科学精神的人。他的科学观点是:自然界有自然界的规律,人类社会有人类社会的规律。所以不要用天象说人事。

荀子在《荀子·天论》中说道:

天行有常,不以尧存,不以桀亡。

大意是说,自然界有自己的规律,不因为现在执政的是尧舜这样的圣明的君主,自然界就可以怎么风调雨顺。也不会因为现在执政的是夏桀、商纣王这样的昏君,就地震了,发洪水了。

从这种观点出发,荀子批评了当时人们对天的各种迷信。他认为:“天不下雨就去求雨,天不下雨就去求雨,跳着求雨的舞蹈。月亮出现了月食,大家就拿着个脸盆出来敲,说天狗吃月亮,让天狗吐出来,敲不敲都吐出来。但这种仪式只是表达心愿,不可当真。自然界它是有自己的规律,它是按照自己的规律,在那儿运动的。”

荀子把“天”直接解释为自然现象,提出自然界的生产发展是天地阴阳变化的结果,这种变化没有意志、没有目的。

“天职”就是自然界自身的职能。人们看不见自然界在工作,但能看见自然界在变化,看见植物的生长,动物的生育。这是什么呢?是自然界本身具有的生机或功能。所以,在荀子这里,天就失去了它的神秘主义的色彩了。

由此,荀子指出,社会的治乱兴亡,个人的贫穷与富贵,也与天无关。荀子把人类自己的力量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人类这种力量与气概,他又把它提到了与天地参的高度:“天有其时,地有其财,人有其治,夫是之谓能参。”

这种与天地参的气概,又是人区别于众多物种之所在。如果说孟子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个体人格观念,那么,荀子便在我国古代思想史上最先树立了伟大的人类族类的整体气概。

荀子突出了人的主宰万物而与天地并立,无需任何神意干预的奋斗理想。这种理想不同于孟子先验的内在的道德修养,而是区别人禽族类的外在的社会规范,也不是个体自发的善良本性,而是对个体具有强制性的群体要求。所以,人世的治乱,由人类来解决。

那么,人类又如何做到“制天命”达到与“天地参”呢?那就是学习。要学习礼义。荀子从人性“恶”的观点出发,强调必须用“礼”来约束、规范、节度人的自然欲求。

荀子说,人性都是天生而成的,无论贤愚,或不肖之人,其本性都一样,礼义道德等社会规范,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受了教育以后才会有的,圣人也是学习而来的。荀子仍像孔子那样突出“礼”,但是他更突出人的自觉实践,这才是与天地参的基础。

在荀子这里学习还包括接触自然界,正确认识自然界的功用,使其为人类服务。他认为不能指望天,不能指望自然界,只能指望自己。只能靠自己,而且要自强,按照科学的规律来办事情。

荀子认为,人们从自然界能得到气象的报告,知道什么时候会下雨,什么时候会出旱灾,因此人们可以选择一个最合适的时候去播种,去收获。还可以从地哪里知道,什么样的土壤适合种什么样的庄稼。也就是说,人们可以去认识自然,掌握自然规律,顺应自然规律来发展自己的经济,发展自己的生产。这是一种朴素的科学发展观。而且由这种科学发展观,他得出了人应该自强不息的结论。

这不但把孔子“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的经验之谈,提到极为重要的理论高度,而且它也成为荀子整个理论的脊梁骨架。

荀子提出“天人之分”,是为了突出人的实践精神,但并不排斥而是包含着对天与人事如何相适应,相符合的重视和了解,仍然有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荀子“人定胜天”思想的提出,与当时的社会背景有着直接的关系。当时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水平有了提高,人类征服大自然的能力也大大提高了。新兴地主阶级关心生产并充满着改造自然改造旧的社会制度的信心。荀子的思想就是这一时代特点的体现。客观上,他对后世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荀子刚健奋斗的精神,赋予了“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以人的品德色彩,创造性地建构了一个完整的世界观,成为整个儒家最基本和最高的哲学典籍。

荀子刚健奋斗的精神对后世的理想人格的构成有深刻影响。他在强调利用外物的同时,更强调人自身的实践。在他这里的实践则是一种自强不息、锲而不舍的奋斗精神。这种勤劳坚韧、孜孜不倦、愚公移山式的实践行动精神,正是中华民族的优良品德。

荀子强调人定胜天的态度,重视外在实践的精神,才冲淡了这种神秘的方向。荀子的这一点,则是发展了孔子仁学的实用性,在我国古代哲学史上和我国古代文化心理结构的形成上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旁注]

齐襄王(?~公元前265年),田齐政权第七任国君。齐襄王虽个人能力平庸,但接受齐闵王的教训,与诸侯修好,复建稷下学宫,使齐国的国力有所恢复,但经过此次长达4年的战乱,国力大伤,因此始终无法强盛如昔。

春申君(公元前314年~公元前238年),战国时期楚国公室大臣,著名政治家。与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齐国孟尝君田文并称为“战国四公子”。楚考烈王以博闻、善辩的黄歇为相,封为春申君。

秦昭王(公元前325年~公元前251年),秦惠文王之子,秦武王之弟。早年在燕国做人质,赵武灵王用计,由代郡的宰相赵固将他从燕国迎入赵国,再送到秦国去,继承秦国君王之位,是为“秦昭襄王”,又称“秦昭王”。

天狗 我国神话的天狗。每年农历八月十五夜深,天上有所谓开狗神者,常于此时张口吞月。天狗神有口无喉,虽能含月终不能咽下,所以它含而又吐,吐而又含,至再至三。月神不堪其扰,乃指示下界人民,为种种大声以惊之,使之速去。

[阅读链接]

荀子在《荀子·解蔽》中说:“蓬生麻中,不扶而直;白沙在涅,与之俱黑。”意思是说,蓬草生长的丛麻当中,不须扶持就长得挺直;白沙和在黑泥里面就同黑泥。

荀子所说,意喻通过环境的变换,进而能改变人生。环境能够造就人,也能够毁灭人,一个好的环境能够使人上进,一个恶劣的环境同样也能够会使人万念俱灰。由此开始,荀子进一步指出了“人定胜天”的思想,这是荀子思想体系的重要支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