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骞冒险出使西域

司马迁身残志坚著史书令人感动,张骞出使西域则令人赞叹。张骞出使西域,被史家誉为“凿空”,表明这是一次空前绝后的探险。张骞等人历尽千难万险而百折不挠,体现了中华民族勇毅进取的精神。

张骞为什么要出使西域,而且还有冒那么大的风险呢?

公元前139年,西汉朝廷为遏制匈奴屡次犯边,联合大月氏夹击匈奴,汉武帝派张骞出使西域。对于未知的路途与危险,连汉武帝也在怀疑张骞一行人能否回来。

张骞一行人从长安出发,经陇西向西行进,一路日晒雨林,风吹雪打,环境险恶,困难重重,没有顽强的毅力和坚定的信仰的人是无法坚持下来的。

正当张骞一行匆匆穿过河西走廊时,不幸碰上匈奴的骑兵队,全部被抓获。匈奴的右部诸王将立即把张骞等人押送到匈奴王庭,见当时的军臣单于。单于得知张骞欲出使大月氏后,他是无论如何也不容许汉使通过匈奴人地区,去进行这样的活动的。于是,张骞一行被扣留和软禁起来。

匈奴单于为软化、拉拢张骞,打消其出使大月氏的念头,进行了种种威逼利诱,还给张骞娶了匈奴的女子为妻,生了孩子。又把一家人分散开去放羊牧马,严加管制。

匈奴单于的计谋均未达到目的。因为张骞始终没有忘记汉武帝所交给自己的神圣使命,没有动摇为汉王朝通使大月氏的意志和决心。张骞等人在匈奴一直留居了10年之久。

公元前129年,匈奴单于的监视渐渐有所松弛。一天,张骞趁匈奴人不备,果断地带领随从,逃出了匈奴王庭。

这种逃亡是十分危险和艰难的。幸运的是,在匈奴的10年留居,使张骞等人详细了解了通往西域的道路,并学会了匈奴人的语言,他们身穿匈奴服装,很难被匈奴人查获。因而他们较顺利地穿过了匈奴人的控制区。

张骞在留居匈奴期间,西域的形势已发生了变化。大月氏的敌国乌孙,在匈奴支持和唆使下,西攻大月氏。大月氏人被迫又从伊犁河流域,继续西迁,进入咸海附近的妫水地区,征服大夏,在新的土地上另建家园。

张骞大概了解到这一情况。他们经车师后没有向西北伊犁河流域进发,而是折向西南,进入焉耆,再溯塔里木河西行,过库车、疏勒等地,翻越葱岭,直达大宛。路上经过了数十日的跋涉。

这是一次极为艰苦的行军。大戈壁滩上,飞沙走石,热浪滚滚;葱岭高如屋脊,冰雪皑皑,寒风刺骨。沿途人烟稀少,水源奇缺。加之匆匆出逃,物资准备又不足。

张骞一行,风餐露宿,备尝艰辛。干粮吃尽了,就靠善射的堂邑父射杀禽兽聊以充饥。不少随从或因饥渴倒毙途中,或葬身黄沙、冰窟,献出了生命。

张骞到大宛后,向大宛国王说明了自己出使大月氏的使命和沿途种种遭遇,希望大宛能派人相送,并表示今后如能返回汉王朝,一定奏明汉皇,送他很多财物,重重酬谢。

大宛王本来早就风闻东方汉王朝的富庶,很想与汉王朝通使往来,但苦于匈奴的中梗阻碍,未能实现。汉使的意外到来,使他非常高兴。张骞的一席话,更使他动心。于是满口答应了张骞的要求,热情款待后,派了向导和译员,将张骞等人送到康居。康居王又遣人将他们送至大月氏。

不料,这时的大月氏人,由于新的国土十分肥沃,物产丰富,并且距匈奴和乌孙很远,外敌寇扰的危险已大大减少,已经改变了态度。当张骞向他们提出建议时,他们已无意向匈奴复仇了。加之,他们又以为汉王朝离大月氏太远,如果联合攻击匈奴,遇到危险恐难以相助。

张骞等人在大月氏逗留了一年多,但始终未能说服大月氏人与汉王朝联盟,夹击匈奴。在此期间,张骞曾越过妫水南下,抵达大夏的蓝氏城。公元前128年,动身返国。

在归途中,张骞为避开匈奴控制区,改变了行军路线。计划通过青海羌人地区,以免匈奴人的阻留。于是重越葱岭后,他们不走来时沿塔里木盆地北部的“北道”,而改行沿塔里木盆地南部,循昆仑山北麓的“南道”。从莎车,经于阗、鄯善,进入羌人地区。

出乎意料的是,这时的羌人也已沦为匈奴的附庸,张骞等人再次被匈奴骑兵所俘,又扣留了一年多。

公元前126年初,军臣单于死了,其弟左谷蠡王伊稚斜自立为单于,进攻军臣单于的太子于单。于单失败逃汉王朝。张骞便趁匈奴内乱之机,带着堂邑父回到长安。

这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从公元前139年出发,至公元前126年归汉,共历13年。出发时是100多人,回来时仅剩下张骞和堂邑父两人。所付出的代价是何等高昂。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既是一次极为艰险的外交旅行,同时也是一次卓有成效的科学考察。张骞第一次对广阔的西域进行了实地调查研究工作。他不仅亲自访问了位处新疆的各小国和中亚的大宛、康居、大月氏和大夏诸国,而且从这些地方又初步了解到乌孙、奄蔡、安息、条支、身毒等国的许多情况。

回长安后,张骞将其见闻,向汉武帝作了详细报告,对葱岭东西、中亚、西亚,以至安息、印度诸国的位置、特产、人口、城市、兵力等,都作了说明。

这个报告的基本内容为司马迁在《史记·大宛传》中保存下来。这是我国和世界上对于这些地区第一次最翔实可靠的记载,至今仍是世界上研究上述地区和国家的古地理和历史的最珍贵的资料。

汉武帝对张骞这次出使西域的成果,非常满意,特封张骞为太中大夫,授堂邑父为奉使君,以表彰他们的功绩。

张骞还向汉武帝报告了另外一个情况。张骞推断,大夏位居西南,距长安12000里,身毒在大夏东南数千里,从身毒到长安的距离不会比大夏到长安的距离远。而四川在长安西南,身毒有蜀的产物,这证明身毒离蜀不会太远。

张骞的推断,从大的方位来看是正确的,但距离远近的估计则与实际情况不合。当然,在近2000年前张骞达到这样的认识水平,是难能可贵的。

张骞根据自己的推断,向汉武帝建议,遣使南下,从蜀往西南行,另辟一条直通身毒和中亚诸国的路线,以避开通过羌人和匈奴地区的危险。

汉武帝基于沟通同大宛、康居、大月氏、印度和安息的直接交往,扩大自己的政治影响,彻底孤立匈奴的目的,欣然采纳了张骞的建议,并命张骞去犍为郡亲自主持其事。

公元前122年,张骞派出4支探索队伍,分别从四川的成都和宜宾出发,向青海南部、西藏东部和云南境内前进。最后的目的地都是身毒。

四路使者各行约一两千里,分别受阻于氐、榨和禹、昆明少数民族地区,未能继续前进,先后返回。张骞所领导的由西南探辟新路线的活动,虽没有取得预期的结果,但对西南的开发是有很大贡献的。

张骞派出的使者,已深入到滇国。滇国又名“滇越”,因遇有战事将士们坐在大象上作战,故又叫“乘象国”。汉使们了解到,在此以前,蜀的商人已经常带着货物去滇越贸易。同时还知道住在昆明一带的少数民族“无君长”,“善寇盗”。

由于昆明人的坚决阻挠,使得汉王朝的使臣不得不停止前进。至公元前111年,汉王朝正式设置胖柯、越侥、沈黎、汶山、武都等郡,以后又置益州、交趾等郡,基本上完成了对西南地区的开拓。

在张骞第一次通使西域返回长安后,汉王朝抗击匈奴侵扰的战争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探险西南的前一年,张骞曾直接参加了对匈奴的战争。

从公元前127年至公元119年,汉武帝派名将卫青、霍去病对匈奴进行了3次大规模的战争,收复河西地区,并设武威、酒泉、张掖、敦煌等郡。这些军事行动,保证了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

公元前119年,汉王朝为断“匈奴右臂”联络乌孙抗击匈奴,汉武帝任张骞为中郎将,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骞带300多人顺利来到乌孙,并派副使访问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身毒等国家。

张骞达到乌孙时,这里正在内乱,加之乌孙朝野素来畏惧匈奴,不敢于汉王朝结盟。不过乌孙王答应与汉王朝通使,并携带几十匹著名的乌孙马,于公元前115年抵达长安,先后历时4年。

同时,张骞派出的副使都圆满完成任务,和各国使者一同返回长安。汉王朝与西域各国的友好往来正式建立了。至公元前60年,汉王朝在轮台设西域都护府,领有天山以南的地区,乌孙也归汉王朝管辖。至此,陆上丝绸之路的东段完成打通。

张骞历尽艰辛出使西域,有利于人类进步和文化交流。以后,中外使者、商人,沿着张骞开通的友好道路,来往络绎不绝。

西域出产的葡萄、核桃、大蒜等传入汉地,汉族的农业生产、打井、炼铁技术传到西域;西域的音乐、舞蹈、绘画、杂技传入汉地,汉族的丝绸等产品走进西域。丰富了各国人民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张骞是我国古代乃至世界历史上杰出的探险家,旅行家和外交家。他两次通西域,长达17年,行程万里,沿途历尽艰险,备尝辛劳。

张骞艰险的西域之行,不仅促进了内地与新疆各族的友好关系,达到了孤立匈奴的目的,而且进一步沟通了西北陆上丝绸之路,促进了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旁注]

西域 狭义上是指玉门关、阳关以西,葱岭,即今帕米尔高原以东,巴尔喀什湖东、南及新疆广大地区。而广义的西域则是指在丝绸之路影响下所能到达的地区,包括亚洲中、西部,印度半岛的地区等,其中欧亚大陆中心,是丝绸之路的重要组成部分。

河西走廊 内地通往新疆的要道。东起乌鞘岭,西至古玉门关,南北介于南山和北山间,长约900千米,宽数千米至近百千米,为西北、东南走向的狭长平地,形如走廊,称“甘肃走廊”。因位于黄河以西,又称“河西走廊”。

堂邑父 西汉时期匈奴人,战争中被俘虏。其射箭技巧精良,被释放后加入汉军。是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的助手和向导,优秀的射手,为张骞出使西域立下汗马功劳。归国后汉武帝封他为奉使君。

葱岭 帕米尔高原,古代称“不周山”,古丝绸之路在此经过。地处中亚东南部、我国的西端,横跨塔吉克斯坦、我国和阿富汗。是亚洲多个主要山脉的汇集处,主要居民为塔吉克族。

太中大夫 古代官名。郎中令所属有太中大夫等。光禄勋属官有中大夫、太中大夫、谏大夫,太初元年更名中大夫为光禄大夫。东汉时期除光禄大夫外,另置太中大夫、中散大夫。

犍为郡 公元前135年设立,辖12县:武阳,即四川彭山,南安,即四川乐山,僰道,即四川宜宾市区,江阳,即四川泸州,牛鞞,即四川简阳,资中,即四川资阳,符县,即四川合江,南广,即四川珙县付家坝,朱提,即云南昭通,鲁甸,即云南宣威、堂琅,即云南东川、会泽、巧家,汉阳,即贵州赫章、威宁。

中郎将 古代官名。秦代置中郎,西汉时期分五官、左、右三中郎署,各置中郎将以统领皇帝的侍卫,属光禄勋。东汉时期,中郎将的名号被各割据势力广泛加于武官,不再限于禁卫统领等职,成为了一个大致介于将军和校尉之间的阶层。

西域都护府“都护”是汉西时期域地方最高长官。西域因地位特殊,故设“都护”,其主要职责在于守境安土,协调西域各国间的矛盾和纠纷,制止外来势力的侵扰,维护西域地方的社会秩序,确保丝绸之路的畅通。统管大宛以东、乌孙以南的50多个国家。

[阅读链接]

西汉时期西南方有个叫夜郎的小国家,物产少得可怜。有一天国王与部下巡视国境,他指着前方问说:“这里哪个国家最大呀?”

部下为了迎合国王,于是就说:“当然是夜郎国最大!”

从此以后,国王就更相信夜郎是天底下最大的国家。

汉武帝开发西南后,张骞遣使到达滇国,滇王问汉使:“汉王朝和我的国家哪个大?”

后来汉使返长安时经过夜郎,夜郎国君也这样问。这段故事后来演变成“夜郎自大”这个成语,比喻骄傲无知的肤浅自负或自大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