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光启融汇中西文化

明代不仅出现了资本主义的萌芽,西方先进科技也开始传入我国,这在历史上被称为“西学东渐”。在这个过程中,我国学者苦苦求索,致力于研究和介绍西学,推动了中西文化的融汇与交流。在这些人当中,明代科学家徐光启,可以说是一个最具代表性的人物。

徐光启将中西文化交流确定为自己的人生道路,在科学的险径上艰难攀登,殚精竭虑,鞠躬尽瘁,是一位献身科学的伟人。

徐光启幼年时,由于家境贫困,他的祖母、母亲无论寒冬酷暑,日夜纺织不辍,以维持生计。连他的父亲也不得不下田耕作,以图自给。

那时,读书人都是走的科举的路子,徐光启也不例外。1581年,20岁的徐光启考取了金山卫的秀才。32岁那年,他应他人之邀远行广东韶州教授家馆,开始了“经行万里”的旅程。

徐光启南行之际,西方传教士已经叩开我国的大门,在我国的南方进行宣扬基督教的活动,因此他同西方传教士有了初步的接触。

利玛窦是最早深入我国内地传教并取得成功的耶稣会士。他于1582年抵达澳门,第二年到端州。在此地利玛窦潜心学习汉语,钻研《六经子史》等书。后行迹遍至肇庆、韶州、南昌、南京等地。徐光启在韶州教书期间,一次偶然到城西的教堂,没有见到已经北上的利玛窦,却与接替利玛窦主持堂务的郭居静谈得很融洽。

这是徐光启与西方传教士的第一次直接接触,萌生了对传教士和西学的好感,由此开启了与传教士长期合作共事的先河。

1597年春天,徐光启远上北京,参加顺天府的乡试。这次他不但考中了,而且还被取了头名解元,名声大振。中举之后,徐光启留在京师等候会试,但未能考中,于是离京返乡。

徐光启回到家乡继续以教书为业,同时更加刻苦地读书学习。因为事先看到了利玛窦在肇庆绘制的《山海舆地图》,对上面提供的经纬度、赤道、五带等地球知识饶有兴趣,又仰慕利玛窦的学识和为人,便于1600年到南京拜访了利玛窦,聆听他的议论,对他的博学多识留下深刻的印象。

1603年的秋天,徐光启再往南京访利玛窦,因后者居留北京不遇,遂与主持南京教堂的郭居静、罗如望两人晤谈。此后,他读了《天主实义》、《天主教要》等传教著作,听罗如望讲了《十诫》等天主教的基本教义,观看了宗教仪式,决意受洗入教,并取了教名“保禄”。

西方传教士传授的科学知识对历来学主实用的徐光启也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他觉得入教或许对学习和掌握西方科学技术知识能有所裨益。徐光启入教以后,开始了与传教士合作翻译西书,把西学介绍到我国的事业。

1604年春,徐光启再度赴京参加会试,终于考中进士,并被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进入翰林院学习,成为朝廷着意培养的高级人才。

就读翰林院期间,徐光启为了集中精力攻读实用之学,放弃了对诗词书法的爱好,专心致志地研习天文、兵法、农事、水利、工艺、数学等自然科学。

徐光启继续与客居北京的利玛窦交往甚密。他时常布衣徒步,前往利玛窦邸舍问学。在徐光启的请求下,大概从1605年至1606年间开始,两人开始合译西方数学的经典著作,即欧几里得的《几何原本》。

之所以首选《几何原本》进行翻译,徐光启认为,《几何原本》又是数学的本原。其中的公理虽不以直接以具体事物为对象,但它所蕴含的道理却是一切科学技术必须遵循的。

徐光启为翻译《几何原本》付出了艰巨的劳动。他每天下午三四点钟前往利玛窦寓所,由利玛窦口授,他负责笔录。翻译中反复推敲,务求译文准确,文词通畅。

经过前后3次修订,终于译成了《几何原本》前6卷。即使按今天的标准看,这次翻译也是非常成功的。徐光启在译书过程中创立的一套几何术语,如点、线、面、直角、四边形、平行线、相似、外切等,一直被沿用下来。

《几何原本》译毕,徐光启又与利玛窦用同样的方式译出了《测量法义》初稿。徐光启历来重视水利,这时也向利玛窦询问西方水利设施和器械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1607年4月,徐光启结束了翰林院为期3年的学习,授官翰林院检讨,掌修国史。5月,其父徐病逝,徐光启按惯例归籍守制,回到上海。

守制期间,徐光启仍致力于科学研究和农学试验,他把已经译成的《测量法义》加以整理,删削定稿。随后,又相继撰成《测量异同》和《勾股义》。这三种书,都是对《几何原本》的发挥和应用。

在这几种书里,徐光启运用西方几何学的原理,对传统数学的经典著作《周髀算经》、《九章算术》进行整理,初步揭示了传统数学作为经验型科学的本质特征,并由此萌生了创立“有理、有义、有法、有数”的科学体系的强烈愿望。

在此前后,徐光启还帮助李之藻把根据克拉维《实用算术纲要》翻译的《同文算指》整理成书。这些西方科学的成果,在生产实践中可以发挥作用,产生效能。

1610年10月,徐光启守制期满回到北京,恢复翰林院检讨原职。此前,徐光启曾经计划与利玛窦共译《泰西水法》,但当他回到北京时,利玛窦已于当年4月去世,因而改请传教士熊三拔口授。

这次翻译没有采取照本直译的做法,而是结合我国已有的水利工具,只选译其中比较实用和确实先进的部分,一边译书一边试验,把制器和试验的方法与结果都记录下来。此书具有极强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对发展农田水利事业很有指导意义。

以徐光启翻译《几何原本》为发端,在明代晚期的学术界翻译西方科学书籍成为一时盛事。较有代表性的还有焦勖译《火攻挈要》、王征译《远西奇器图说》等书。此外,当时还译介了一批欧洲宗教、哲学、逻辑学、语言学等方面的书籍。

自唐代大规模翻译佛经以来,这是中外文化交流史上的第二次译书高潮,而此次译书涉及的领域之广,科学意义之大,又是第一次译书高潮无法比拟的。它在较高的层次上实现了我国和欧洲两大文化体系的融汇与交流,使我国文化初步纳入了世界文化发展的体系,为我国科学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活力与生机。

徐光启运用西方科技解释农业生产,把传统农学理论进一步系统化,有相当高的水平。如他的《农政全书》,就是他收集积累了大量第一手材料,总结了许多珍贵经验编纂而成的。他对这部倾注了大量心血的鸿篇巨制,集中反映了他对农业和农学的巨大贡献,代表了我国古代农业科学发展的最高水平。

此外,徐光启还领导了修改历法的工作。他很早便潜心学习和研究天文学,这也是他贯通中西文化的重要方面。他不但对西方天文仪器的构造、原理、用途有了充分的知识,甚至对西方测天的方法和理论,也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礼部奏请开设历局,修改明代初期开始推行的《大统历》。

徐光启把翻译西方天文学著作当做修历的第一个必需的步骤。那时传到我国的西方天文学著作虽然卷帙浩繁,他有针对性地提出,要有选择地组织翻译,要区别轻重缓急,首先选译那些最基本的东西,循序渐进。在内容上要包括欧洲天文学的理论、计算和测算方法、测量仪器、数学基础知识以及天文表、辅助用表等的介绍、编算等。

徐光启本人也积极投入了翻译工作,他参与编译的著作就有《测天约说》、《大测》、《元史揆日订讹》、《通率立成表》、《散表》、《历指》、《测量全义》、《北例规解》、《日躔表》等。

作为修历的组织者和领导者,徐光启的眼光并没有停留在译成一批西方天文学著作上。他的心愿是编成一部融汇中西历法优点,达到当时最高科学水准的历书。为了实现这个理想,徐光启对历书的结构做了精心的策划,创造性地提出整部历书要分为节次六日和基本五日。

节次六日是《日躔历》、《恒星历》、《月离历》、《日月交食历》、《五纬星历》、《五星交会历》。这6种书由易到难,前后呼应,研讨天体运动的规律,介绍测算天体运动的方法。

基本五日包括“法原”、“法数”、“法算”、“法器”和“会通”,是整部历书的五大纲目。法原是天文学的基本理论,包括球面天文学原理。前述节次六日即属于法原的范围。法数是天文表。法算是三角学和几何学等天文学计算中必需的数学知识。法器是天文仪器。会通是旧法和西法的度量单位换算表。

基本五日包容了有关天文历算的全部重要知识。以后《崇祯历书》的编写工作,几乎完全是按这个计划进行的。可以说,没有徐光启的全力支撑,历局工作顺利进展将是不可想象的。

徐光启生活的时代,正是我国封建社会的末世。他清白自守,淡于名利,把全部聪明才智倾注于科学研究事业,贯通中西方科学,对祖国科学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旁注]

秀才 别称“茂才”,原指才之秀者。汉代以来成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曾作为学校生员的专称。明清时期秀才专指府或直隶州学、县学的生员,是读四书五经而进学者的专称。要取得这种资格,必须在学道或称童子试获得取录。

解元 明清时期科举制度正式科举考试分为童生试、乡试、会试和殿试,乡试为省一级考试,第一名为解元;会试是举人在京城参加的全国统一考试,第一名为会元;殿试是由皇帝亲自主持的进士考试,第一名叫状元。

庶吉士 也称“庶常”。是明清时期翰林院内的短期职位。由通过科举考试中进士的人当中选择有潜质者担任,目的是让他们可以先在翰林院内学习,之后再授各种官职。情况有如今天的研究生见习生。

李之藻(1565年~1630年)。明代科学家,学识渊博,娴于天文历算、数学。“晓畅兵法,精于泰西之学”,与徐光启齐名。要著作有《浑盖通宪图说》等,均收在自辑的《天学初函》52卷中。

《农政全书》 明代科学家徐光启著。基本上囊括了古代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而其中又贯穿着一个基本思想,即徐光启的治国治民的“农政”思想。贯彻这一思想正是《农政全书》不同于其他大型农书的特色之所在。但重点在生产技术和知识,可以说是纯技术性的农书。

《崇祯历书》 明代崇祯年间为改革历法而编的一部丛书。从多方面引进了欧洲的古典天文学知识。全书共46种,137卷。1629年9月成立历局开始编撰,至1634年11月完成。

[阅读链接]

少年徐光启身材矫健,活泼好动。一次,他爬上龙华寺的古塔捕鸽子,偶一失足,旁观的人失声惊叫,他却若无其事,对着鸽子开玩笑:“你还能在塔顶飞来飞去,惹得我想了好几天吗?”

不同于一般顽皮儿童的是,少年徐光启便怀有远大的志向。有一天,老师外出,同学们畅谈自己的抱负。一个讲长大后要做富翁;另一个讲想当道士。

徐光启说:“这些都不值得做。说到做人,应当立身行道,治国治民,崇正辟邪,不可枉活一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