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洲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时,非洲仅有几个独立国家,大多数地区是英国、法国、葡萄牙等国的殖民地。40 多年来,非洲各殖民地先后独立,独立国家增加到 50 多个。影响非洲军事形势的主要因素包括:殖民统治在一些国家长期延续;多数国家经济落后,军事力量薄弱,内部存在着复杂的部族问题, 一些国家由领导独立运动的强有力政治组织长期执政,而一些国家政权不稳固;许多国家之间存在着殖民时代遗留的边界问题,但就总体而言未形成其他地区那样的稳固的军事集团;超级大国介入较晚,介入的程度也不如其他地区,到 70 年代以后才有所加强。所以,非洲的军事形势有显著的独特之处,

虽然在 80 年代末以前军事冲突繁杂,但规模普遍较小,绝大多数冲突之间没有多少相互联系。

非洲的军事冲突大致有三类:反对殖民统治的战争、边界冲突和国内冲突。

50 年代后期,非洲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多数英国和法国所属殖民地未发生严重武装冲突。在阿尔及利亚,民族解放阵线领导了长达数年的反对法国殖民当局的战争,抗击了数十万法国军队,是战后规模较大的独立战争之一。葡萄牙的殖民统治持续时间较长,在安哥拉、莫桑比克、几内亚(比绍)等地都发生长期的争取民族独立的武装斗争。此外,在南非占据的纳米比亚和白人政权长期执政的津巴布韦也发生长期的武装斗争。

多数非洲国家之间都有边界问题。影响较大、持续时间较长的边界冲突有索马里和埃塞俄比亚之间有关欧加登地区归属的战争,乍得和利比亚的边界争端以及利比亚对乍得内部事务的干预。此外还有阿尔及利亚、摩洛哥、毛里塔尼亚和西撒哈拉人独立组织有关西撒哈拉地位的争端。

许多非洲国家发生过国内战争或冲突。南非非洲人组织为反对白人政权建立的种族隔离制度进行了长期的斗争,包括武装斗争,得到所有其他非洲国家的支持。60 年代后期尼日利亚发生的有部族背景的比夫拉战争,是非洲各国独立后规模最大的内战之一。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在独立后也发生长期内战。

苏联从 60 年代初起与一些非洲国家发展关系,70 年代中期积极介入一些非洲国家事务,先后同索马里、埃塞俄比亚、安哥拉、莫桑比克等国签订友好合作条约,向它们提供武器装备,派遣军事人员,并支持古巴派遣数万军队介入某些国家的内战。美国则向这些国家的反对派武装组织或与其对立的国家提供军事支持。超级大国的介入使非洲某些地区成为它们争夺势力范围斗争的场所,也使某些战争和冲突更趋激烈并长期延续。法国也有选择地介入非洲事务,多次派军队参与非洲的冲突。

进入 90 年代以后,随着国际局势的变化,由于大国干预而长期延续的若干冲突先后得到解决或有所缓解。一些国家稳定的政权消失,部族问题更加尖锐,局势动荡,内战有所增加。但非洲总的军事形势未发生重大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