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舞蹈概述

第一节 舞蹈的起源

舞蹈是艺术之母。自有人类以来,舞蹈就在原始社会的人类生活里产生了,氏族成员在祭祀、耕耘或狩猎时都离不开舞蹈活动。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没有文字和完善的语言,沟通就需要通过肢体动作来完成,其动作和节奏与劳动是密切相关的。在各种劳动中,人的手脚总是要活动的,用手拍打、以脚踩踏,在某种动作连续重复过程中,就产生有规律的节奏,再伴以各种呼喊声或打击石块和木棍的声音,就形成了最原始的舞蹈。舞蹈充当原始人类交流思想和表达感情的主要形式。

一般研究者认为舞蹈始于旧石器时代,也可能更早。在我国远古的传说中,有的说祝融的儿子长琴始作乐风;有的说帝俊的八个儿子始为歌舞,炎帝(神农氏)的重孙延始为乐风;还有的说黄帝创造了乐舞。1973年秋天,在青海大通县孙家寨发掘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为我们展示了大约5000年前舞蹈艺术的直观形象,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舞蹈文物。其舞蹈纹位于陶盆内壁的上部,一共描绘了15位舞蹈者,分为三组,各组舞蹈者牵手共舞,头梳发辫,服饰统一,摆向一致,尾饰(臀部翘起的尖状物)也均朝向一个方向,说明舞者的动作、节奏、韵律都是很统一的,很可能已是一种用于某种特定目的和场合的传统乐舞。而在六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也有不少陶埙、陶哨、骨笛、石磬等乐器的出土。1982年10月,甘肃秦安大地湾仰韶文化晚期遗址中的一处房基遗迹中,发现一幅绘有人物形象的地画,画中绘有三人,一人已模糊难辨,形为小孩,另二人疑为一男一女,均左臂上扬,右手曲肘下垂,掌中握一棒状物,两腿交叉。据考古学家考证,认为这是一幅男女共舞图。大量文物中的舞蹈形象,为我们提供了有关原始舞蹈的信息。这些不是神话,而是真实的历史,它们真切地反映了当时不同地区、不同族群的舞蹈文化风貌,揭示了舞蹈在当时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各族先民精心刻绘的一幅幅舞蹈图,仿佛带领着我们通过时光隧道,参加了一场场原始部落中的氏族舞会,听到了震耳的鼓声和呐喊,看到了他们奔放自由的舞姿、激越的真情以及对自然、祖先的狂热崇拜。

在人类原始部落的发展中形成了各种舞蹈形式。《周官·司巫》中记载:“若国大旱,则率巫而舞雩。"这说明了人类发展的初期和早期,在很长的历史阶段中都盛行巫舞。当时为了改善社会生活不安定的状况,需要有一种社会感应力使他们团结在一起,舞蹈就是产生这种感应力的重要手段。在原始社会,不论是狩猎还是战争,都是整个部落一起行动,所以原始舞蹈总是集体性的、模拟性的。我国古籍中不乏这类模拟舞蹈的记载,《尚书大传》中有模拟禽鸟的舞蹈的记载——“舞丹凤,舞元鹤"。这类模拟动物的舞蹈在我国少数民族地区至今还能见到,如傣族舞蹈模仿孔雀的动作等。中国舞蹈的形式,在公元前一千年的商周时期,曾区分为“文舞"和“武舞"两类。“文舞"的舞者手执羽毛,象征渔猎收获分配的情景,后来逐渐演变成宗庙祭祀等宗教仪式的舞蹈;而表现大规模队舞的“武舞",舞者则手执兵器,动作亦进亦退,后演化成操练兵将、演练阵形。当时的人们借助手舞足蹈的动作,表达对天地鬼神的崇敬,表现现实生活的细节,抒发彼此欢畅愉悦的情绪,又兼有自娱和娱人的表演效果,这就是中国舞蹈内容的基本因素。这些舞蹈种类繁多,其动作和队形画面互不相同,但究其根源都与劳动有着直接和间接的关系。大批舞蹈模拟再现劳动过程(狩猎、播种等)和表达获得劳动果实时的喜悦心情(庆丰收、分猎物等);或者祈求神灵保佑他们取得生活资料(粮食、飞禽走兽);或者延续后代,得到生产力的再生产;或者夺取或保卫生产资料和劳动果实。因此,舞蹈在原始部落的生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劳动生活创造了舞蹈,而舞蹈又用来反映人们的生活、理想和愿望,并为社会服务。原始舞蹈是原始部落生产劳动在审美领域里的一个投影,使人具有对现实世界进行审美的能力。舞蹈由在一定的情感支配下的躯体的即兴的、任意的、不规则的运动发展成为在不同程度上规范化了的动作舞姿。但当舞者要表现特定的主题思想或者叙述某一事件时便又出现了比较抽象、便于抒情的舞蹈语言。就这样,舞蹈在从模拟到抒情,从再现到表现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的一步,初步形成了舞蹈的形式美,使人们通过整齐一致、和谐统一的动作获得审美享受。舞蹈的产生,终不是个人臆想的产物,它是反映人类社会生活的意识形态,是一切艺术形式的普遍原则。可以说,没有社会生活就没有舞蹈的存在。

第二节 舞蹈发展史

“乐"是我国古代的一种综合艺术形态,包含着诗歌舞乐这些元素,舞蹈则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同的社会文化,随着时光流逝,或深或浅地在乐舞艺术中留下了痕迹,并对人类生产劳动、生活方式、宗教信仰、民情民风、伦理观念、道德规范及审美情趣等,提供了广阔的研究领域。

奴隶社会,随着阶级分化,出现了专供奴隶主享乐的表演性舞蹈、以通神娱神为主的巫舞以及宫廷宗庙祭祀的乐舞。巫舞主要表现神话中的人物和故事比原始的图腾舞蹈前进了一大步。我国春秋战国时期的楚国,巫舞十分盛行,其规模宏大,形式和内容都相当丰富。进入封建社会后,宫廷舞蹈大规模地发展,划分为祭祖和宴饮助兴两种乐舞。我国汉魏和隋唐时代,是宫廷舞蹈发展的两个高峰,当时宫廷内设有专门收集管理乐舞的乐府、太常寺、梨园等机构,训练和培养宫廷乐舞演员。唐玄宗和南唐李后主等皇帝还曾亲自参加编制乐舞。我国古代辉煌的宫廷乐舞,随着唐代的灭亡和元、明时期戏曲艺术的兴起,逐渐消失,并被戏曲艺术吸收融合,成为戏曲艺术的一种表现手段。同时期的东方国家如朝鲜、日本、印度等,亦有专供皇室享用的乐舞。在欧洲,古希腊、罗马的宫廷舞蹈原来也是很兴盛的,自罗马灭亡后,整个欧洲为宗教所统治,娱乐性舞蹈被中世纪教会认为是不道德的而加以禁止,但民间舞蹈仍独立于宗教舞蹈而得到发展,直到文艺复兴以后,宫廷舞蹈才重新恢复。17世纪后的西方宫廷舞蹈,是以社交性质为主的娱乐舞蹈,皇帝也一样参加跳舞活动。这种舞蹈吸收了民间若干种舞蹈形式,由舞师加以改造,以适应宫廷。而欧洲的宫廷舞蹈,又在资产阶级文艺复兴运动的促进下,发展出“芭蕾"这种戏剧性的舞蹈样式。芭蕾最先是属于宫廷中专有的表演,后来才转移到剧场中去演出,并制订了整套技术规范和要求,所以被称为古典芭蕾。古典芭蕾是表演性舞蹈中技巧要求最高和最讲究形式规范的舞蹈,其传播面很广。

20世纪初,一位爱尔兰籍的美国姑娘掀起的现代舞运动,使舞蹈从注重技巧的精美和充当人们饭后茶余的消费品中觉醒出来,成为一种反映现实生活、表现人类心灵感受和富有哲理的独立艺术,这是原始舞蹈精神在近代的复苏与升华,也是舞蹈艺术发展到一定层次的质变。这种舞蹈形式最初是受浪漫主义思潮影响产生的,后来又在现代主义的思想影响下产生出许多舞蹈派别。它总的倾向是反对传统的艺术观念,提倡创新、自由,建立了一套它们自己的表演体系和理论体系。现代舞在德国、美国、英国、日本等国家较为流行。

舞蹈是人类创造的一种文化,舞蹈中的形式美在艺术中占有特殊的重要地位,形式的变化、革新、创造贯串于舞蹈起源和发展的全过程,与舞蹈的创作和欣赏都有密切的关系。

艺术的表现手段是不尽相同的:雕塑靠石料;绘画、书法靠笔和纸;音乐靠人声和乐器;舞蹈主要则依靠表演者的肢体动作。舞蹈的动作和姿态仍然应该符合情感逻辑,形式必须服从于内容。舞蹈家进行创造时,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和审美理想“外化"为可以感知的具体物质形式——人体动作和姿态,但这不是他的终极目的,他还要进而塑造出舞蹈形象。这个舞蹈形象是一个动态的形象,它具有二重性:一方面是物质的,建立在知觉(视觉和听觉)的基础之上;另一方面又是虚幻的,只存在于此时此刻,转瞬即逝,并且在某种意义上是在观众的视觉中最后完成的。当我们观赏一个舞蹈作品时,“我们看到、听到和感受到的一切,都是一种虚的实在,这种虚的实在就是使舞蹈动起来的力;是整个形象中时而向中心聚集、时而向四周发射的力;是时而上升、时而下落、时而冲突、时而达到和谐的力;是具有生动的节奏和脉搏的力"。采用人体作为主要表现手段,决定了舞蹈动作必然追求高度概括,具有广泛的表现性。从历史发展上看,舞蹈动作来源于现实生活,有其生活依据,有的选用日常生活中的表情拟态或手势姿态,有的来自劳动、操练、战斗的动作,并在其进入舞蹈时有所夸张修饰,经过了一番艺术加工。

在舞蹈发展史上,民间舞蹈常常被人忽视,其实民间舞蹈也是舞蹈发展的主流。民间舞蹈是指在人民群众中广泛流传、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或地方特色的传统舞蹈形式。它产生于人民的劳动和斗争生活,在世代相传的过程中,经过人民群众不断加工创造而形成。民间舞蹈是人民群众智慧的结晶,它是一眼永远不会枯竭的舞蹈源泉。历代统治者都懂得向民间舞蹈吸取营养,但他们又千方百计去禁止民间舞蹈的活动。民间舞蹈源远流长,没有因为被禁止而停止发展,也不因为被宫廷吸收而改变其固有的乡土特色,它始终是以绚丽多姿的风貌在民间广泛流传,它是舞蹈艺术的根。

第三节 交际舞的起源发展

国际标准交际舞(简称为交际舞或交谊舞),又称“体育舞蹈",原称作“社交舞",英文为“Ballroom Dancing",是人们沟通情感的一种形体语言,是任何语言无法代替的艺术,是生活中的一种情趣,也是一种有益身心健康的体育活动。学习交际舞,可以培养美感,陶冶情操,增进友谊。

标准交际舞是一种双人的交际舞,经历了对舞、圈舞、行列舞、集体舞等演变。欧美舞蹈界人士在广泛研究传统宫廷舞、交际舞及拉美国家的各式土风舞的基础上,对其进行了规范和美化加工,成为流传广泛的社交舞蹈。英国是最热衷于这种舞蹈的国家,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英国凭其强大的国势,将交际舞散播到世界各地。19世纪20年代后,英国皇家舞蹈教师协会对原“舞种"、“舞步"、“舞姿"等进行规范整理,并制定了比赛方法,由此开始形成国际标准交际舞。

1924年,英国伦敦首次进行了国际标准交际舞比赛,继而又推广到世界各国和地区,受到了许多国家人民的欢迎和喜爱。后来,人们把规范后的这种舞蹈命名为国际标准交际舞,并随着此种舞蹈在世界的不断推广,舞蹈本身也得到了发展——摩登舞中又增加了维也纳华尔兹;拉丁美洲舞蹈在舞厅已经受到大众极度热爱,如探戈舞来自阿根廷的高楚人(即南美草原地区的牛仔,特别指西班牙人与印第安人混血者),伦巴、恰恰、桑巴和令人赞叹不已的西班牙斗牛舞也都是拉美舞蹈文化中的奇葩,它们后来都成为交际舞大家族中的一员。实际上,一种新式舞蹈的舞步并不是特别的重要,原始的民族舞蹈也会演变为当时豪华舞厅的流行舞蹈。1960年,在对非洲和拉美一些国家的民间舞进行规范和加工后,交际舞又增加了拉丁舞的比赛,即伦巴、恰恰、桑巴、牛仔、斗牛。摩登舞和拉丁舞风格迥异:摩登舞除了探戈外,都源于欧洲大陆,它的音乐时而激情昂扬,时而缠绵性感,动作细腻严谨,穿着十分讲究,体现欧洲国家男士的绅士风度和女士的妩媚;拉丁舞除斗牛舞外,都源于美洲各国,它的音乐热情洋溢、奔放、节奏感强,并以淋漓尽致的脚法律动为引导,自由流畅地展现女性优美线条,充分表达了青春欢乐的气息。

交际舞比赛分团体赛和个人赛两种,按预赛(淘汰赛)、复赛(选拔赛)、半决赛(资格赛)、决赛(名次赛)的程序进行。团体赛由每个参赛单位的8对男女运动员组成,按顺序进行比赛。个人赛分职业组和业余组,分别进行不同要求的比赛。对比赛舞种也有不同规定。比赛场地长23米,宽16米,最小尺寸为长20米,宽15米。比赛按音乐节奏配合、身体基本姿势、舞蹈动作、旋律的掌握以及对音乐的理解、舞步等方面来评定运动员的成绩。交际舞的音乐不超过4分30秒,视比赛规模设5~9名裁判员,按国际评判标准规定的基本技术、音乐表现力、舞蹈风格、舞蹈编排、临场表现、赛场效果等六个方面进行评分。

交际舞于20世纪30年代传入我国,而竞技性体育舞蹈则在20世纪80年代开始在我国推行。

1986年,中国文化部宣布成立了中国国际交际舞学会,并举办了第一届全国国际交际舞汇演,由此每年举办一届。1988年4月,中国舞协群众舞蹈研究会接着在北京主办了“牡丹音响杯"全国第二届国际交际舞大赛。比赛地点在北京体育馆,参赛舞者近300对,分别来自20个省市。赛后又由中国对外友协主办、中国舞协群众舞蹈研究会承办,举行了首届“牡丹音响杯"中日友好国际交际舞大赛。通过两次全国比赛,国际交际舞在我国特别是在北京、广州、上海等城市流传,中国舞协培养的第一批舞者和两次比赛的获奖舞者自发成为推广的动力。在政府的关心和指导下,全国各省市(包括一些中小城市)都成立了国际交际舞协会,跳交际舞、学交际舞的人越来越多,北京电视台播放的国际标准交际舞教学节目收视率一直以来都非常的高。有关人员保守地估计,北京就有80万至100万人喜欢跳交际舞,而且跳舞的人群越来越年轻化。近年来,广州、北京、上海、郑州、南京、哈尔滨、武汉、重庆、宁波、深圳、南昌等地的交际舞事业发展迅猛。从1998年开始,交际舞就被列入中国文化部“荷花奖"的评奖单项,交际舞事业由此开辟了一个崭新的篇章。

舞蹈可以给烦恼不安的心灵世界带来安慰,是消除人们身心疲劳、获得心灵陶冶的自我抒发方式。交际舞是将人体外在美与内在美相统一的高雅的文艺活动方式。在新世纪科技发达、人口高度集中的信息社会中,交际舞被看做是一剂能够调节现代紧张的生活节奏的良药,让人们全身心陶醉在或缓慢或强烈的节奏中达到自我解脱、自我抒发、自我陶醉的境界。在舞场听听音乐,跳跳交际舞,不仅能有效调节神经系统、消除疲劳,还有利于增强体质和培养健康向上的情绪。

目前,世界各国将国际交际舞易名为“体育舞蹈",欲将舞蹈运动纳入体育运动项目。拥有74个会员国的“国际舞蹈运动总会"(International Dance Sport Federation)于1997年9月4日正式成为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会员,国际交际舞也在2000年成为悉尼奥运会表演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