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3)k − 4

4 × (−3)

= k + 1 ,

3

= (− 2) 2 − 4(− k )

3 3

= 2 1 + 3k ,

3

所以k + 1 = 1 × 2

1 + 3k.

3 2 3

解得k1 = 0,k 2

= − 1 (舍去).故k的值为0.

3

图象与函数对应的思想及其应用

江苏 陈梓人

数形结合的思想是学习《函数及其图象》最重要的思想方法,而数形结合最基本的思想之一是图象与函数对应的思想.这种对应思想包括如下两方面的内容:

(Ⅰ)某个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实数对),一定满足这个函数的解析式.

(Ⅱ)满足某个函数解析式的实数对所表示的点,一定在这个函数的图象上.

这种思想是形与数相互转化的基本依据,它在解决函数有关问题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如果某个未知函数的图象经过某些已知点,那么由(Ⅰ)的思想,可把这些点的坐标表示的实数对代入解析式,得出关于该函数未知系数的方程组,从而可求得函数解析式.

其次,要求某已知函数图象上满足某个条件的点的坐标,一般先设出该点的坐标,由(Ⅰ)的思想,可把纵坐标用含横坐标的式子(即该函数解析式)表示出来,再把只含一个未知量的实数对代入所给的条件, 就能求得该点的坐标.

最后,要判定某点是否在某已知函数图象上,只要把该点坐标(实数对)代入函数解析式.根据(Ⅱ)的思想,如果满足解析式,那么该点就在函数图象上;如果不满足解析式,那么该点就不在函数图象上.

我们先举几个一次函数的例子.

例 1 一次函数的图象过点 M(3,2)、N(-1,-6)两点.

  1. 求函数解析式;

  2. 试通过计算判断点 P(2a,4a-4)是否在此函数的图象上.

(1998 年福州市中考试题)

解:(1)设一次函数为 y=kx+b,则由(Ⅰ)的思想可得

3k + b = 2,

- k + b = -6.

k = 2, 解得 b = -4.

∴一次函数的解析式为 y=2x-4.

(2)把实数对(2a,4a-4)代入解析式: 当 x=2a 时,y=2·2a-4=4a-4.

由(Ⅱ)的思想可知,点 P 在此函数的图象上.

图象与函数对应的思想及其应用 - 图1

例2 已知:如图1, 直线y = - 3 x + 1和x轴、y轴分别交于点A、B,

3

以线段 AB 为边在第一象限内作等边三角形 ABC,如果在第一象限内有一点 P(m,1/2),且ΔABP 的面积与ΔABC 的面积相等,求 m 的值.

**解:**易得A(

3,0),B(0,1).

(1993 年北京市中考试题)

∴OA = 3,OB = 1,∠OAB=30°,且AB = 2,

∴∠OAC=90°,且 AC=AB=2.

∴点C的坐标为( 3,2).

∵SΔABP=SΔABC,∴CP∥AB.

故可设直线CD的解析式为y = −

3

3 x = b.

由(Ⅰ)知,实数对( 3,2)满足解析式.

3

于是得− 3 · 3,∴b = 3.

∴直线CP的解析式为y = −

1

3 x + 3.

3

又由(Ⅰ)知,(m, 2 )也满足解析式,

3

∴ − 3

1

m + 3 = 2 .

解得 m = 5 3.

2

例 3 已知:平面直角坐标系内两点 A(-2,0)、B(4,0).

点P在直线y = 1 x + 5 上,且ΔABP为直角三角形.求点P的坐标,并在

2 2

直角坐标系内标出点 P 的位置.(1997 年北京市崇文区中考试题)

图象与函数对应的思想及其应用 - 图2

**解:**本题分三种情形:

  1. 当∠PAB=90°时,则点 P 坐标可表示为(-2,a),

1 5 3

由(Ⅰ)可得a = 2 × (-2) + 2 = 2 .

∴ P1 的坐标为(-2

3

, 2 )

  1. 当∠PBA=90°时,点 P 坐标可表示为(4,b).

1 5 9

由(Ⅰ)可得b = 2 × 4 + 2 = 2 .

∴P 的坐标为(4 9 .

2 , 2 )

  1. 当∠APB=90°时,过 P 作 PM⊥AB,垂足为 M,则易得ΔAPM~ ΔPBM.

可得 PM2=AM·MB.

设点 P 的坐标为(m,n),则 n>0.

由(Ⅰ)可知n = 1 5

2 m + 2 .

而 AM=OA+OM=2+m, BM=OB-OM=4-m,

1 5

又PM = n = 2 m + 2 ,

∴ 1 5 2

( 2 m + 2 ) = (2 + m)(4 - m).

解得 m = − 7 ,m = 1.

1 5 2

1 7 5 9

故 n1 = 2 (− 5) + 2 = 5 ,

1 5

n2 = 2 × 1 + 2 = 3.

∴P ( − 7 , 9 ),P (1,3).

3 5 5 4

P1、P2、P3、P4 的位置见图 2. 我们再举几个二次函数的例子.

例 4 已知抛物线 y=(9-m2)x2-2(m-3)x+3m 的顶点 D 在双

曲线y = − 5 上,求m的值.

x

(1997 年四川省中考试题)

**解:**先求得抛物线顶点 D 的坐标为

(- 1 ,

m + 3

3m 2 + 10m − 3

m + 3 ).

由(Ⅰ)可知,点 D 所表示的实数对一定满足

y = − 5 ,即xy = -5. x

1

故得− m + 3 ·

3m 2 + 10m − 3

m + 3 = -5.

解得 m1=-4,m2=-6.

例 5 已知抛物线 y=x2+(k-2)x+1 的顶点为 M,与轴交于 A(a,0)、 B(b,0)两点,且 k2-(a2+ka+1)(b2+kb+1)=0:

  1. 求 k 的值;

  2. 已知抛物线上是否存在点N,使ΔABN的面积为4 3?若存

在,求出点 N 的坐标;若不存在,请说明理由.

(1998 年南昌市中考试题) **解:**由(Ⅰ)可知(a,0)、(b,0)满足二次函数解析式,即a2+(k-2)a+1=0,

b2+(k-2)b+1=0.

∴a2+ka+1=2a, ①

b2+kb+1=2b. ② 又由根与系数关系可知 ab=1. 把①、②代入已知等式,得k2-2a·2b=0,即 k2-4=0.

解得 k=±2.但 k=2 不合题意,舍去.

∴k=-2.

(2)由(1)知,抛物线的解析式为 y=x2-4x+1.

∴a+b=4,ab=1.

于是,AB =|a − b|=

= = 2 3.

如果满足条件的点 N 存在,可设 N(x0,y0),则由(Ⅰ)可知y0=x02-4x0+1.

由题意得S

∆ABN

= 1 × 2 3×| y

2 0

|= 4 3.

解得 y0=±4·

当 y0=4 时,x02-4x0+1=4.

解得x0 = 2 ± 7.

当 y0=-4 时,x02-4x0+1=-4,此方程无实数根.

∴ 满足条件的点 N 存在,其坐标为

(2 +

7,4)或(2 −

7,4).

例6 如图3,已知抛物线 1 2 + px + q(q≠0)与直线y = x交于

y = 2 x

两点 A、B,与 y 轴交于点 C,OA=BO,BC∥x 轴.

图象与函数对应的思想及其应用 - 图3

  1. 求 p 和 q 的值;

  2. 设 D、E 是线段 AB 上异于 A、B 的两个动点(点 E 在点 D 的

    右上方),DE = 2,过D作y轴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F.(i)设点D的 横坐标为 t,ΔEDF 的面积为 S,把 S 表示为 t 的函数,并求自变量 t 的

取值范围及函数 S 的最大值;(ii)再过点 E 作 y 轴的的平行线,交抛物线于 G,试问能不能适当选择点 D 的位置,使四边形 DFGE 是平行四边形?如果能,求出此时点 D 的坐标;如果不能,请说明理由.

(1997 年扬州市中考试题)

解:(1)由题意得 C(0,q)

∵BC∥x 轴,且点 B 在直线 y=x 上,由(Ⅰ)可知,点 B 的坐标为(q, q).

由 OA=BO 知,点 A、B 关于原点对称,

∴ 点 A 的坐标为(-q,-q). 由(Ⅰ)可知

 1 q 2 + pq = q = q,

 2

 1

 (−q) 2 + p(−q) + q = −q.

 2

解得 p=1,q=-2.

∴抛物线的解析式为y = 1 x2 + x - 2.

2

(2)(i)因为点 D 在直线 x=t 和 y=x 上,由(Ⅰ)可知点 D

的坐标为(t,t).而点F在直线x = t上,又在抛物线y = 1 x2 + x − 2上.

2

由(Ⅰ)可知,点F的坐标为(t, 1 t 2 + t − 2).

2

过E作EH⊥DF交FD的延长线于H,由DE = 2可知,EH = 1.

1 2 1 2

DF = t - ( 2 t + t - 2) = - 2 t

+ 2.

∴S = 1 DF·EH = 1 (− 1 t 2 + 2) × 1

2 2 2

= − 1 t 2 + 1.

4

y =

解方程组

1 x2

2

+ x − 2

,可得

y = x

x1 = 2,x2 = -2,

y = 2;y = -2.

 1  2

∴ A(2,2),B(-2,-2).

∴t 的取值范围为-2<t<1. 且当 t=0 时,S 有最大值 1.

(ii)易知 E(t+1,t+1),而点 G 在直线 x=t+1 上,又

在y = 1 x2 + x − 2上, 2

由(Ⅰ)可知点G的坐标为(t + 1, 1 (t + 1) 2 + (t + 1) - 2).

2

∴EG = (t + 1) −

1

[ 2 (t

+ 1) 2 + (t + 1) - 2]

1 2

= - 2 t

− t + 3 .

2

若四边形DFGE是平行四边形,则EG = DF,即 − 1 t 2 - t + 3

2 2

1 2

= - 2 t + 2.

解得t = − 1 .

2

∴满足条件的点D存在,其坐标为( − 1 ,− 1 ).

2 2

由以上各例可知,图象与函数对应的思想常常是解决某些函数问题的关键.我们在函数学习过程中要把这种思想贯彻始终,并不失时机地运用这种思想(特别是Ⅰ)去解决有关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