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招魂源起楚汉帛画
在先秦时期,楚国为春秋五霸、战国七雄之一,其势力遍及我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版图、人口、兵甲、文化均居诸侯之首。于是,它观兵洛邑,问鼎中原,有“天下大事尽在楚”的尊称。
然而等到了楚怀王当政时,却成为楚国命运的转变期。这个时候秦国已崛起于关西,到商鞅变法后逐渐变成强盛起来了,然后秦与楚并为两霸,“凡天下强国,非秦则楚,非楚则秦。”
接下来秦国的国力日渐超过了楚国,而且有意东侵,关东六国都深深地感到了秦国的威胁,于是开始合纵抗秦,楚怀王因实力强大而被推为盟主。
但是,后来秦国采取张仪的计谋,远交近攻,对六国分别施以打击、拉拢、分化、瓦解等手段,使六国的联盟往往处于徒有虚名的状态。
在这纵横捭阖的时代,秦楚以外的五国只好因不同的形势或联横或合纵,朝秦暮楚,正如纵横家苏秦所指出:“从合则楚王,横成则秦帝。”
那么,楚怀王有何举措呢?他“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忠奸不辨,刚愎自用,昏庸无能,使楚国国势每况愈下。他本人也最终受骗入秦,客死他乡。
但是,楚怀王被囚于秦三年,怒斥秦国背信弃义,始终拒绝割让楚国土地以求生,又深得楚人的同情。所以,在楚怀王归葬时,举国悲恸。
爱国诗人屈原的追念就是其中之一。屈原虽在早年力图变法,得罪宠臣,遂遭诬陷,被楚怀王流放,但仍把楚国强大的希望寄托在楚怀王身上。
鉴于楚国的危殆,更加追思怀王,因此写下著名诗篇《招魂》以招楚怀王之魂。招楚怀王之魂,也就是招楚国之魂,因为诗人是把怀王的命运和楚国的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招魂》的正文分“外陈四方之恶”和“内崇楚国之美”两方面来描述。一方面是天地四方险恶的环境,天上有害人的虎豹,幽都有逐人的土伯,东方有吃人灵魂的千仞长人,南方有杀人以祭鬼的雕题黑齿,西方有埋没人的千里流沙,北方有冻死人的峨峨层冰,“天地四方,多贼奸些。”
另一方面是美好的楚国,有层台临山、高堂邃宇的宫殿,砥室翠翘、翡翠曲琼的陈设,华容美貌的侍女,高贵闲雅的夫人,胹鳖炮羊的美食,清凉醇厚的春酒,再加上新歌女乐、交竽郑舞、婢女卒从、出行琼车,真可谓“酌饮尽欢,乐先故些。”
同时,诗人屈原向天地四方反复大声疾呼:“魂兮归来”,惊天地,泣鬼神。
从整个形式上看,《招魂》是屈原采用民间流行的招魂词而写成的。可见,招魂习俗在楚国颇为流行。帛画正是这种招魂习俗的产物,它一诞生就与楚文化牢牢拴在一起。湖南长沙马王堆出土的帛画,几乎就是楚辞《招魂》的最好图解。
郢都,即江陵是楚国鼎盛期400年的都城,楚国历史上年代最久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这里也成为帛画的起源地。
招魂思想和帛画,均兴起于楚国由盛转衰的楚怀王时期,未及在郢都流行。后来因为楚地连连失守,甚至郢都也被攻陷,江汉一带的楚国故园被秦国置为南郡,楚文化被犁庭扫穴,帛画自然未能在江陵生根。
白起拔郢后,江汉沦为秦国的附地。当地的楚人背井离乡,大致分为两支迁移:一支主要为楚国上层,随楚国宫室向东北迁往江淮和淮海,先后建都于陈,也就是河南淮阳,后来又迁到寿春;一支主要为楚国中下层,他们向南越洞庭湖避难于沅湘,与当地土著人混合。
同时,迁徙的楚人都把楚文化带往上述地区。但是,楚文化在两地发展的结果各不相同。江淮和淮海原是韩、宋、魏、吴、越等国故地,楚人作为外来者,立足未稳时秦国很快就统一了六国,故楚文化传入后与多种文化融合,成为以后汉文化的基础。
而沅湘是楚国腹地,江陵的翘楚文化和当地的蛮楚文化能很好互补、结合而得到发展,并长期保持。于是,当楚都东迁江淮后,只有沅湘才能保存深层的、本色的楚文化。所以楚帛画在沅湘之域的长沙得到了发展。
有楚人绘制的《人物龙凤》帛画和《人物御龙》帛画,是后来所见古代最早的两幅帛画,被称为“早期国画的双璧”。
这两幅帛画,基本上运用白描手法,画面布局精当,比例准确,线条流畅,想象丰富,表现了楚艺术谲怪莫测的独特风格。
这两幅帛画描绘的是灵魂升天的主题。《人物龙凤》帛画,绘一身着宽袖长袍侧身左向而立的妇女,双手合什,袍裙曳地。其头部上方有引颈张喙的凤鸟,作展翅腾飞状;另有一龙张举双足,躯体扭曲,呈向上升腾之状,主题为引魂升天。
其中的妇女形象非常苗条纤细。据说,当时的楚王喜欢细腰美女,为了讨楚王的喜欢,宫女就节食减肥瘦腰,甚至有饿死的,因此,有诗句流传:“楚王好细腰,宫中多饿死”。图画中的男子形象,则是《楚辞》中高帽长袍的士人装束。
而《人物御龙》帛画的正中绘一位有胡须的男子,侧身直立,手执缰绳,驾驭一条巨龙。龙头高昂,龙尾上翘,龙身平伏,略似船形。
在龙尾上站着一只鹤,圆目长啄,昂首仰天。人头上方为舆盖,三条飘带随风拂动。画幅左下角为鲤鱼。所有物件,拂动方向由左向右,均趋一致,显示了进行的雄姿。
人物形象和屈原诗中“高余冠之芨芨兮,长余佩之陆离”的描写,可以互相印证。
画法用流畅的单线条勾勒为主,以平涂和渲染的色彩为辅,全画中偶用金白粉色点缀。国画画法以线条为主,其源很古,其根很深。
在艺术上看,这两幅图都是线描图,笔触精细,相比于彩陶线条的粗笨,已经不可同日而语。这标志着国传统绘画风格技法的正式成熟,并且开了后世“密体”及游丝描之先声。
春秋战国时代,楚先王庙、公卿祠堂,多画天地、山川之神,古代圣贤之像。我国古代丝绸早已有很大的发展,帛画大概是章服上“画绘之事”派生出来的。
[旁注]
商鞅变法 是指战国时期秦国的秦孝公即位以后,决心图强改革,便下令招贤。商鞅自魏国入秦,并提出了废井田、重农桑、奖军功、实行统一度量和建立县制等一整套变法求新的发展策略。经过商鞅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秦国 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一个诸侯国。秦国多位国君在对西戎的战争中战死,长期的征伐使秦人尚武善战,同时为拱卫中原做出了一定贡献。秦穆公时开始参与中原争霸。后来崛起成为战国七雄中版图最大的国家。公元前246年秦王政登基,开始了他对六国的征服。到公元前221年秦灭齐国,统一六国。
苏秦(公元前337年~公元前284),是战国时期与张仪齐名的纵横家。苏秦最为辉煌的时候是劝说六国国君联合,堪称辞令之精彩者。于是他身佩六国相印,进军秦国,可是由于六国内部的问题,轻而易举就被秦国击溃。
屈原(公元前340年~公元前278年),名平,字原。我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战国时期楚国贵族出身,任三闾大夫、左徒,兼管内政外交大事。他主张对内举贤能,修明法度,对外力主联齐抗秦。他写下许多不朽诗篇,成为我国古代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者。
楚国 史称南楚或马楚。是春秋战国时期南方的一个诸侯国,楚人是华夏族南迁的一支,最早兴起于汉江流域的丹水和淅水交汇的淅川一带。在浩瀚历史长河中,楚国先人用自己的勤劳与智慧创造出了无数令世人瞩目的灿烂楚文化。
白描 是国画的技法名。它源于古代摪谆瓟。是古代“白画”的发展。用墨线勾描物象,不着颜色的画法,也有略施淡墨渲染。多数指人物和花卉画,也泛指文学创作上的一种表现手法,即使用简练的笔墨,不加烘托,刻画出鲜明生动的形象。
《楚辞》又称“楚词”,是战国时代的伟大诗人屈原创造的一种诗体。汉代时,刘向把屈原的作品及宋玉等人“承袭屈赋”的作品编辑成集,名为《楚辞》。对我国文学具有深远影响的一部诗歌总集。并且是我国汉族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
鹤 又叫仙禽,羽毛有黄、白、黑等色,其中以白毛的最好。在道教中,鹤是长寿的象征,因此有仙鹤的说法,而道教的先人大都是以仙鹤或者神鹿为坐骑。我国传统年长的人去世有驾鹤西游的说法。
圣贤 贤者如字面意,为贤明有才德的人。贤字中有个“贝”,其本意为“多财”,所以我国古代也有说贤者为富有的人。古文中的贤大多为对别人的敬称或是指代英明的君主,或直接从表意。
[阅读链接]
帛画是指我国传统绢本画以前的以白色丝帛为材料的绘画。它不同于绢画或其他织物画,采用百分之百头道桑蚕丝,不浆、不矾、不托,运用工笔重彩的技法绘制而成。
帛画的色彩用的是朱砂、石青、石绿等矿物颜料,丰富而鲜艳,也有用墨兼用白粉绘制的。其描绘的是天象、神祗、图腾和人物,以表现茫茫天国中神人共处的神话世界。
帛画在汉代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此时期帛画的内容除了继承战国帛画引导死者灵魂升天的主题外,还有夸耀死者生前的享乐生活及“养生之道”的气功强身图等。
在艺术作风上,两汉雕刻象形文字,篆书战国《楚辞》壁画与战国帛画精细写实的风格不同,倾向于追求整体气势,同时保持了古朴坚实的作风,创造出了雄浑强健的绘画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