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风迭变——再攀高峰
明清时期的绘画在我国绘画史上,可谓是画风迭变,画派繁兴。
明代在绘画的门类、题材方面,传统的人物画、山水画、花鸟画盛行,文人墨戏画的梅、兰、竹及杂画等也相当发达。人物画也出现了变形人物、墨骨敷彩肖像等独特的新面貌。另外,民间绘画,尤其是版画,至明末呈现繁盛局面。
到了清朝,在当时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方面的影响下,呈现出特定的时代风貌。
卷轴画延续元、明以来的趋势,文人画风靡,山水画勃兴,水墨写意画法盛行。文人画呈现出崇古和创新两种趋向。在题材内容、思想情趣、笔墨技巧等方面各有不同的追求,并形成纷繁的风格和流派。
宫廷绘画在康熙、乾隆时期也获得了较大的发展,并呈现出迥异前代院体的新风貌。民间绘画也以年画和版画的成就最为突出,呈现空前繁盛的局面。
明代画坛翘楚争相斗艳
明代宫廷绘画承袭宋代的画制,但在这个时候,并没有设立专门的画院机构。朝廷征召的许多画家,皆隶属于内府管理,多授以锦衣卫武职。画史称他们为画院画家,实际上是宫廷画家。
由于在那个时候文人画还没受到皇室赏识,宫廷院体绘画以及别具一格的浙派称雄画坛。杜琼等人的作品没有得到社会的广泛注意,他们的主要活动为文学创作,故未自成派系。
等到了宣德、成化、弘治年间,浙江一代的画家开始继承了南宋院体画风,并被陆续应召入宫,遂使明代院画一时呈现出取法南宋院体画的面貌,宫廷绘画创作达到鼎盛时期。
浙派以戴进和吴伟为代表,活动于宣德至正德年间。因创始人戴进为浙江人,所以便有了浙派之称。继起者吴伟为湖北江夏人,画史亦称他为江夏派,实属浙派支流。
戴、吴二人都曾进过宫廷,画风亦源自南宋院体,故浙派与宫廷院画有密切的关系。戴进、吴伟作为职业画家,画艺精湛,技法全面,山水、人物都很擅长,山水画成就尤为突出。
戴、吴二人风格又有所区别,戴进变南宋的浑厚沉郁,而为健拔劲锐之体,但仍不失谨严精微。而吴伟则以简括奔放、气势磅礴见胜。
有绘画理论家记载吴伟的画风:
源出于文进,笔法更逸,重峦叠嶂,非其所长,片石一树,粗简者,在文进之上。
戴进、吴伟前后踵接,影响了一大批院内外画家。追随者有张路、蒋嵩、汪肇、李著、张乾等人。
张路的山水画水墨淋漓,人物画则以挺秀、洒脱见长。蒋嵩善用焦墨,笔法简率。汪肇作品多动荡之势。李著学吴伟笔法,遂成江夏一派。
浙派至后期,一味追求粗简草率,积习成弊,后来被吴派所取代。但是在明代后期的画家蓝瑛,有人称他为“浙派殿军”,从师承、画风看,实与浙派无异。
在明代初期,江南苏州、无锡等地已经有一批画家,如杜琼、刘珏、陈汝言、徐贲、陈暹等人,他们大都擅长诗文,有较高的文学修养。
绘画上主要继承元代黄公望、王蒙传统,创作以笔情墨趣为主的文人画。他们的艺术给吴门派的开宗人沈周以直接或间接影响,故可称为这一画派的前驱。
在明代,江南地区还有一批继承元代水墨画传统的文人画家,如徐贲、王绂、刘珏、杜琼、姚绶等人。徐贲山水承董源、巨然,笔法苍劲秀润。
王绂喜用披麻兼折带皴作山水,繁复似王蒙,墨竹挺秀潇洒,被称为明代“开山手”。刘珏山水取景幽深,笔墨浓郁,近王蒙、吴镇。杜琼善水墨浅绛山水,多用干笔皴染。姚绶主要师法吴镇、王蒙,风格苍厚。他们的画风堪称吴门派先驱。
还有一些画家,虽未归宗立派,亦各有建树。如初宗马远、夏圭,后师法自然,以画《华山图》著名的王履被称为院派,给唐寅、仇英以较大影响的周臣,则擅长水墨写意人物和山水的郭诩、史忠,以及以白描人物著称的杜堇等人。
1427年,沈周出身富于收藏的士大夫世家。年轻时沈周便接受家庭亲友前辈的教育熏陶,培养出了深厚的文学艺术才能。
沈周一生不为官,后来游历了太湖流域各地,以作画写意为生。他具有多方面的艺术修养,诗文书画都有很高造诣。沈周画法主要取法元人黄公望、吴镇等人,上溯董源、巨然及北宋诸家。
早年的沈周多作盈尺小景,具有沉酣深厚的意趣,亦作细笔或青绿山水。作品大多反映画家对大自然真切而生动的感受,反映出画家开阔的胸襟、丰富的想象力。
沈周以80岁高龄去世,在漫长的艺术生涯中创作了大量作品,影响巨大,成为“吴派”的开创人物。
从1506年至1620年,这近100多年间,苏州地区崛起以沈周、文徵明为代表的吴门派,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的传统,波澜日壮,成为画坛主流。
明代中期,作为纺织业中心的苏州,随着工商业的发展,逐渐成为江南富庶的大都。经济的发达促进了文化的繁荣,一时人文荟萃,名家辈出,文人名士经常雅集宴饮,诗文唱和,很多优游山林的文人士大夫也以画自娱,相互推重。
由于经济的空前繁荣,在这个时候赏画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画家的地位进一步提高,带有浓厚生活气息的作品出现在画坛,形成新的面貌。代表人物有文嘉、仇珠、周之冕、陈淳、张宏等。风格迥异,精彩纷呈,为吴门画派注入了新的活力。
这些文人士大夫们继承和发展了崇尚笔墨意趣和“士气”、“逸格”的元人绘画传统,其间以沈周、文徵明、唐寅、仇英最负盛名,被画史称为吴门四家。他们开创的画派,被称为吴门派或吴派。
除了沈周外,此时的文徵明逐渐成为了吴门派画风的主要代表。他们两人都淡于仕进,属于诗、书、画三绝的当地名士。他们都主要继承宋元文人画传统,兼能几种画科,但主要以山水画见长,作品多描写江南风景和文人生活,抒写宁静幽雅的情怀,注重笔情墨趣,讲究诗书画的有机结合。
沈周和文徵明两人渊源、画趣相近,但也各有擅长和特点。沈周的山水以粗笔的水墨和浅绛画法为主,恬静平和中具苍润雄浑气概,花卉木石亦以水墨写意画法见长,其作品主要是以气势胜。
文徵明以细笔山水居多,善用青绿重色,风格缜密秀雅,更多抒情意趣,兰竹也潇洒清润。唐寅和仇英有别于沈周、文徵明,代表了吴门派中另外的类型。
到后来的画家唐寅由文人变为以卖画为生的职业画家,仇英为职业画家,在创作上则受文人画的一定影响,技法全面,功力精湛,题材和趣味较适应城市民众的要求。
唐寅和仇英二人同师周臣,画法渊源于李唐、刘松年,又兼受沈周、文徵明和北宋、元人的影响,描绘物象精细真实,也重视意境的创造和笔墨的蕴藉,具有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
唐寅的山水画多为水墨,有两种路数,一是以李唐、刘松年为宗,风格雄峻刚健。二为细笔画,风格圆润雅秀。人物画则时工时写,工笔重彩仕女承唐宋传统,细劲秀丽,水墨淡彩人物学周臣,简劲放逸。
仇英从临摹前人名迹处得益,精谨清雅,擅长着色,以青绿山水和工笔人物著称。
吴门四家杰出的艺术成就,在那个时候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因而也引来了不少从学者。宗法沈周的有王纶、陈焕、陈铎、杜冀龙、谢时臣等人,王纶为沈周的入室弟子,陈焕较为粗重苍老,杜冀龙稍变沈周之法,谢时臣以气势纵横、境界宏伟见胜。
陈淳也是出自文徵明的门下,花鸟画受到了沈周的影响,继承了水墨写意技法,在造型的洗练、笔墨的放逸、情致的跌宕等方面有所发展,与后来的徐渭共同开启了大写意画派。
周之冕也受到了吴门派影响,并融汇陆治、陈淳两家之长,另创一兼工带写的小写意画法,被称为勾花点叶体。吴门派发展到了明末,因为一直在因循守旧,徒仿形貌,所以其地位逐渐也被另辟蹊径、重倡文人画的董其昌及其流派所取代。
在明末万历至崇祯年间,绘画领域出现新的转机。因为明末画坛的人才众多,他们互不相仿,各立一派。
首先一个重要人物是徐渭,他的水墨大写意花鸟画,可以说是独步千秋,空前绝后。后来他还创立了大写意画派。
徐渭所画的《水墨葡萄图》、《人物图》、《杂花图》等,舞秃笔如舞丈八蛇矛,泼辣豪放的笔势,摇曳着酣畅淋漓的墨彩,气势连贯,震撼人心。
明代后期山水画,以张宏为最著名,吴门画派到此进入全盛时期。并对其他画派产生深远影响,其中较著名的画家有莫是龙,陈继儒与他为至交,赵左亦常为其代笔,他们都是松江派主将。
此外,顾正谊创华亭派,董其昌早年曾受其启导,宋旭亦属华亭派巨子,沈士充受业于宋懋晋,兼师赵左,也为董其昌代笔,世称云间派。
此外,明代起,绘画的议题不断的讨论,宋画对元画,职业画家对业余画家。虽然这些议题不甚相同,但在评论时却彼此勾连而几至密不可分。
明末的另外一位杰出画家是陈洪绶。早在少年时代,陈洪绶就超越了自己的老师、当时的著名画家蓝瑛,蓝瑛自叹不如,并对陈洪绶寄予厚望。后来,陈洪绶果然青出于蓝,被后人评价称为“300年无此笔墨”。
陈洪绶生活于明朝末年,他以人物画最为杰出,花鸟其次。其人物绘画,长于形象的提炼和高度概括,形体夸张变形,将痛苦和愤懑积淀于古雅而静穆的描绘之中。
陈洪绶所画的人物,往往形象怪诞,躯干很大,但人头很小,不合正常比例。他所画的花鸟,也给人以一种奇特的感觉。
在笔墨形式方面,陈洪绶对魏晋唐宋的工笔重彩和宋元文人的水墨写意兼收并蓄,同时又融合了民间画工版刻的技法,别开生面。
陈洪绶早年的笔墨是粗壮,晚年则转向细圆。无论是人物画,还是花鸟,都表达一种宁静,都刻画了一种奇特的神情,给人以一种梦魇般古怪神秘的幻觉。
在人物画方面,还有一位叫做曾鲸的画家。曾鲸长期居住南京,而当时的南京,正是西方传教士来华传教的中心。
传教士们在传教的时候,也带来了西洋的《圣母子》画像,逼真之极、栩栩如生地描绘,在我国画家中间引起极大的惊异。
曾鲸本以人物肖像为业,于是尝试将西洋画风融化到传统的写真艺术之中,果然别开生面。有人评论说“如镜取影,妙得精神”,一时学者甚众,其影响一直延续到清代中期。
曾鲸画法的特点,是在传统的方法之外,借鉴了西洋的解剖结构画法,在面部着色的时候,不用平涂,而是分轻重浓淡,来表现凹凸明暗的立体效果。这种中西合璧的画法,预示着中西绘画互相交流的时代即将到来。比如《张卿子像》。
在这个时期,顾正谊创立了华亭派,此外,较著名的画家有莫是龙,他曾与董其昌共创南北宗论。陈继儒与莫是龙为至交,赵左亦常为其代笔,二人都是后来的松江派主将。
在这个画派林立的时代,董其昌汇同周围的一批山水画家。由于他们的美学思想和绘画作风大体一致,成为了华亭派的主流画风。
董其昌,仕途得意,官至吏部尚书。在书法和绘画方面,成就重大,不仅是华亭派的代表画家,也是整个明代后期绘画的领袖人物,其影响一直波及明末以后的300多年。
华亭派的出现,标志着文人画传统的中兴。吴派的许多文人画家,也多把绘画当作了谋生的工具,使他们的创作成了雅俗共赏的商品,以至于在画科的建设方面,不惜动摇山水作为文人画大宗和正统的主导地位。
其次,从笔墨的表现来分析,吴派绘画从力矫浙派的粗放形体开始,树立了文静蕴藉的风貌,但由于根本立场上的失误,不久又流于细碎、靡弱。因此,万历以后画坛无序现象的出现。
董其昌有鉴于此,于是挺身而出,致力于从心境和技法两方面力矫明初以来画坛的种种流弊,尤其从理顺传统的师承关系方面,为文人画的中兴起到了正本清源的作用。
文人画中兴的理论旗帜是董其昌在《画禅室随笔》中所提出的南北宗论。与其他画派的画家对于画科的全能不同,华亭派的画家几乎都是以山水为专攻,至多偶作水墨梅竹而已。
所谓南北宗论,正是为传统山水画梳理一个重要画学理论,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理论借鉴。具体而论,北宗以唐代的二李为开山,此后有南宋的二赵、刘李马夏等南宗以唐代的王维为鼻祖,此外还有张谋,五代两宋的荆关、董巨、二米和元代四大家等。
一般说来,北宗多为画工,注重绘画本身的功力修炼,在具体画法上讲究勾研刻画,多用斧劈皴,笔性刚实,而他们之所以作画的目的,多为外物所役,借以为生。
南宗多为文人,注重画外学识的修养和颖悟,在具体画法上讲究渲染,多用披麻皴,笔性松秀,而他们之所以作画的目的,多在于以画为乐、以画为寄。
董其昌作为一位文人画家,既以高雅自任,就应从南宗的传统入手,特别从董源、巨然、元四大家入手,集其大成,成为一代名家。
董其昌强调对于传统、尤其是正统的创造性继承和发扬,表明他既不同意抛开传统的个性自我膨胀,也不同意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去迎合传统。
董其昌表示,一方面在于生而知之的天赋条件,另一方面又在于不懈地读万卷书,行万里路的扩充心襟。
董其昌就具体的创作而论,则要求以蕴藉中沉着痛快的笔墨技法来表现平淡天真的意境。董其昌明确表示:以境之奇怪而论,画不如山水,以笔墨之精妙而论,则山水决不如画。
正是董其昌的独树一帜,使得“怎么画”的笔墨本身获得了一种独立的审美地位,而凌驾于“画什么”的物象景观之上。
华亭派山水画所追求的则是笔墨技法本身,笔墨是服务于蕴藉中沉着痛快的纯粹形式趣味。华亭派从物境美、心境美再到纯粹的笔墨美,便构成为我国山水画发展史上的三座高峰而鼎峙千秋。
董其昌的创作,直率豪迈的用笔,明洁秀润的用墨,他的成就是在沈周、文征明之上,与黄公望可以媲美了。这也正是作为他自己提出理论的一种实践。
尽管董其昌也有粗拙的笔道,却不像沈的粗野,至于用墨的清而亮,则是连黄公望也有所不及的。如他的作品《秋兴八景图》。
董其昌之外的其他华亭派画家,如宋旭、莫是龙、陈继儒、赵左、沈士充、吴振等,路数虽然相通,但实际的成就没有一个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
还有与华亭派相关的“嘉定派”,以李流芳、程嘉燧为代表,也奉董其昌的观点为经典。
在华亭派兴盛中后期,一时之间,苏松地区形成了许多山水画支派。这些画派在观点、主旨、方法、意趣等方面,与董其昌基本一致,所不同的只是在模仿某家和笔墨运用上各有侧重。
除苏松等地外,晚明时期还出现了不少地区性的山水画派。如浙江钱塘的蓝瑛创武林派,安徽芜湖的萧云从创姑熟派,浙江嘉兴的项元汴、项圣谟创嘉兴派,江苏武进邹子麟、恽向创武进派等,这些派别大多影响不大。
明末清初,虽然形成名目繁多,关系复杂的山水画派别,但大多受吴门派和董其昌影响,统属于文人画的系统。
明代文人墨戏画也很发达,以墨梅著名的有孙以吉、陈宪章,以墨兰著名的有周天球等。其中夏昶的墨竹,被当时称为第一。
[旁注]
杜琼(1396年~1474年),他明经博学,旁及翰墨书画皆精。山水宗董源,层峦秀拔,亦工人物。好为诗,其诗于评画尤深。作品有《东原集》、《耕馀杂录》。
戴进(1389年~1462年),明代山水花鸟画首席画师,浙派创始人。早年为制作金银首饰工匠,制作出的钗花、人物、花鸟,技艺精湛,很有名气。后改工书画,年轻时就很有影响。作品有《金台送别图》、《春游积翠图》、《关山行旅图》等。
吴伟(1459年~1508年),明代著名画家。画法与戴进相似。精山水,落笔健壮,最长于白描人物。时与杜堇、沈周、郭翊齐名。用笔奔放,画时泼墨如云,旁观者骇,巨细曲折,各有条理,人皆为之叹服。作品有:《采芝图》、《仙踪侣鹤图》、《芝仙图》、《溪山渔艇图》以及白描《人物图》、《神仙图》等。
周臣 明代画家。山水师承陈暹。曾刻苦临摹李成、郭熙、李唐、马远等作品,其主要取法于李唐派系。画山石坚凝,章法严谨,用笔纯熟。曾与戴进并驱,则互有所长。人物画也非常出色,古貌奇姿,绵密萧散,各极意态。作品有《柴门送别图》、《春山游骑图》、《春泉山隐图》等。
沈周(1427年~1509年),明代杰出书画家。不应科举,专事诗文、书画,是明代中期文人画“吴派”的开创者,作品有《庐山高图》、《秋林话旧图》、《沧州趣图》。著有《石田集》、《客座新闻》等。
文徵明(1470年~1559年),明代画家、书法家、文学家。曾官翰林待诏。诗宗白居易、苏轼,文受业于吴宽,学书于李应祯,学画于沈周。其书画为明代之冠。家藏书籍、书画极富,真赝纵横。作品有《千岩竞秀》、《万壑争流》、《湘君夫人图》、《石湖草堂》、《石湖诗画》等。
士大夫 指官吏或较有声望、地位的知识分子。士大夫是我国社会特有的产物,“士大夫”出现于战国,在历史上形成一个特殊的集团。他们是知识分子与官僚相结合的产物,是两者的胶着体。
浅绛 我国山水画中的一种设色技巧。即凡以淡红青色彩渲染为主山水画,统称浅绛山水。其方法是先用浓淡,干湿变化之墨线勾勒轮廓结构变化之后,再施以淡的赭石染山石,树木结构处。最后用淡花青类色渲染即成。
唐寅(1470年~1523年),明代著名画家、文学家。擅山水、人物、花鸟,绘画作品有《骑驴思归图》、《山路松声图》、《事茗图》、《王蜀宫妓图》等。他玩世不恭而又才气横溢,诗文擅名,唐寅文学上亦富有成就。著有《六如居士集》
仇英(1498年~1552年),擅画人物,尤长仕女,既工设色,又善水墨、白描,能运用多种笔法表现不同对象,或圆转流美,或劲丽艳爽。偶作花鸟,亦明丽有致。作品有《汉宫春晓图》、《桃园仙境图》、《赤壁图》、《玉洞仙源图》等。
大写意画派 简称大写意画,以草书入画,体现了我国独特的造型观和境界观。大写意画既是高度自我的艺术,又是高度忘我的艺术。有我与忘我看似相矛盾,其实是相统一的。只有有意识地追求大写意画这一独特的境界,才能真正将这门解衣磅礴的艺术发扬光大。
张宏(1577年~1652年),明代著名画家。他善画山水,重视写生,笔力峭拔、墨色湿润、层峦叠嶂、秋壑深邃、有元人古意,他画石面连皴带染为其特色。他也能画写意人物,形神俱佳,散聚得宜,是明末吴门画坛的中坚人物。
曾鲸(1568年~1650年),明代画家。他一生往来江浙一带,为人写真。擅画肖像,在继承粉彩渲染传统技法的同时,汲取西洋画的某些手法,形成注重墨骨,层层烘染,立体感强的独特画法。有“如镜取影,俨然如生”之誉,从学者甚众,遂形成波臣派。
莫是龙(1537年~1587年),明代文学家、书画家、藏书家。得米芾石刻云卿二字,8岁读书,10岁属文,14岁补郡诸生,人称“神童”。皇甫汸、王世贞辈亟称之。不喜欢科举,后攻古文辞及书法、绘画。
董其昌(1555年~1636年),明代书画家。他擅画山水,笔致清秀中和,恬静疏旷。用墨明洁隽朗,温敦淡荡,青绿设色古朴典雅。以佛家禅宗喻画,倡“南北宗”论,为“华亭画派”杰出代表。作品有《岩居图》、《秋兴八景图》等。著有《画禅室随笔》,刻有《戏鸿堂帖》。
华亭派 又名松江派,以顾正谊为创始,以董其昌为代表。董其昌深谙古法,所画用笔洗练,墨色清淡,风格古雅秀润,代表了华亭派的风格,与吴门画派精工具体形体对照。
《画禅室随笔》明代书法、绘画理论著作。是由明末清初画家杨补辑录董其昌未收入《容台集》的零篇散帙而成书。该书论书主张巧用笔墨,强调结字,临帖重在领会其精神,提倡以意背临,论画以南北宗论为中心,提倡文人画,贬抑行家画。主张画家要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以生、秀、真为艺术境界之极诣。
斧劈皴 山水画技法名。用笔如斧劈木片,一边厚一边薄。有大、小斧劈之分,后人因其形似所以名为斧劈皴。原是唐李思训所创之勾听方法,笔线遭劲,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
笔墨技法 有时亦作国画技法的总称。在技法上,“笔”通常指钩、勒、皴、擦、点等笔法;“墨”指烘、染、破、泼、积等墨法。在理论上,强调笔为主导,墨随笔出,相互依赖映发,完美地描绘物象,表达意境,以取得形神兼备的艺术效果。
《秋兴八景图》董其昌精品之作,为作者泛舟吴门、京口途中所见景色。画作既有草木葱茂、风雨迷蒙的江南丘陵特点,又有沙汀芦荻、远岫横亘的水乡情调,亦有江天楼阁、彩舟竞发的江上景色。笔墨则集宋元诸家之长,形成苍秀雅逸的画风。
蓝瑛(1585年~1664年),明代画家,他也是浙派后期代表画家之一。工书善画,长于山水、花鸟、梅竹,尤以山水著名。其山水法宗宋元,又能自成一家。师画家沈周,落笔秀润,临摹唐、宋、元诸家,师黄公望尤为致力。
墨戏画 是我国绘画种类的一种重要范畴。它是一种由即兴随意而成的写意画。它强调的是一种游戏心态,画者的目的更多的是出自于娱情悦性的精神需要而非物质利益的驱动。
[阅读链接]
吴门派的四家之一唐寅,人们都叫他唐伯虎。唐伯虎自幼聪颖,能诗擅画,16岁便中秀才,19岁娶徐氏。
唐伯虎的妻子徐氏文静秀气,温柔体贴,夫妻恩爱。其父唐广德,经营一家唐记酒店,正在唐伯虎意气风发时,父亲突然中风过世,母亲因太悲伤也随父亲而去,后又惊闻妹妹在夫家丧亡,心爱的妻子在生育孩子时,产后热盛,悄悄离世,可怜的小婴儿在出世3天后,也随亲娘而去。
亲人接连病故,打击甚大,使他意志消沉。后在好友祝枝山、文徵明等人的鼓励下,重拾古文,发愤苦读,结果乡试名列榜首,解元公唐伯虎一时名遍南京城。
自此他也潜心作画,在丹青上大有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