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南北朝绘画成熟阶段
魏晋南北朝时代,给佛教提供了传播和发展的土壤,佛教美术勃然兴盛,遍及南北。在汉代绘画发展的基础上,这一时期人们对绘画特点和功能有了进一步认识,绘画史和绘画理论著作开始出现。
汉代流行的经史故事等题材的绘画虽然仍占一定比重,但反映贵族名士的生活及人物形象的作品却迅速增多,以文学为题材的绘画创作也日趋活跃。
山水画和花鸟画开始萌芽。此期绘画在塑造人物形象上追求精神状态的刻画及气质的表现,体现了这一时期绘画的水平。
此时的山水还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描绘方法尚存“人大于山,水不容泛”的特点。画山则“群峰之势若钿饰犀”,画树石则“伸臂布指”。
这一时期的绘画还有一个特点,就是说两汉以前的作品大都是为政教服务的,而自东晋南朝以来,虽然宣扬政教的作品偶然有之,但主流是与文艺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画或以现实为题材的风格画之类。
魏晋南北朝时期在艺术方面的变化更多的是体现在书法艺术方面,楷书真正出现了。绘画艺术的变化虽然不像书法那么显著,但是社会风气的变化,崇佛思想的上扬,都让本来简略明晰的绘画进一步变得繁复起来。
曹不兴创立了佛画,他的弟子卫协在他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作为绘画走向成熟的标志之一,南方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等著名的画家;北方出现了杨子华、曹仲达、田僧亮诸多大家。画家这一身份逐渐地进入了历史书籍的撰写之中,开始在社会生活中扮演愈来愈重要的角色。
在这一时期中,发展得最为突出的是人物画,也包括佛教人物画和走兽画,而我国绘画中的其他各科还远未成熟,东晋顾恺之的传世作品《洛神赋图》中出现的山水只是作为人物故事画的衬景,山水画的逐步独立直到南北朝后期才趋于完成。
之所以会这样,也是由于这一时期绘画的主要任务决定的,是为政教服务,“是知存乎鉴戒者图画也”。这也是那时绘画的一个主要特点。
魏晋南北朝以前,绘画发展已经历了上千年的历史,但从鉴赏角度来考察,真正需要鉴定的古画是从这个时期开始的。
因为在此以前,绘画主要由无名画工承担,作品不署名款,无需辨真伪。至六朝则涌现出一大批出身于士大夫阶层、专志于绘画,并取得杰出成就的有名画家。
在六朝时期专职绘画的人数已达百人以上,他们地位显赫、画艺精湛、声誉卓著,深受时人推崇,其作品也为人们欣赏、收藏和流传,随之也出现了仿制品,于是就有了鉴定问题。
绘画形式在保留前朝的壁画、漆画、画像石和画像砖同时,出现了纸绢卷轴画,这一形式多出自士大夫画家之手,极利于收藏和流传,也成为后世伪作的最主要形式。可以说,对古画的鉴定,就是对卷轴形式的纸绢画的鉴定。
这一时期的皇室和私家收藏,已不限于单纯的收集和保管,同时还开展鉴别、评级、著录等一系列活动,拉开了我国早期鉴藏史的帷幕。因此,对古画鉴藏的研究,应该从魏晋南北开始。
六朝是我国绘画艺术的初步成熟阶段。人物画已达到成熟,并涌现出一批各具风范的名家。如东晋的顾恺之、刘宋的陆探微、南齐的张僧繇、北齐的杨子华和曹仲达等。
绘画的题材范围有所扩大,除服务政教和宣扬佛教的内容外,还有流行与文艺佳篇相配合的故事画、描绘现实生活的风格画等。
表现能力有较大提高,由简略变为精微,造型准确,注意传神,甚至六法备赅。风格也趋多样,名家各具个人特色。
据《历代名画记》记载,自此山水画开始成为独立画科,然尚未成熟。
这时已出现单独表现自然山川之美的山水画,如顾恺之画《庐山图》、戴逵画《吴中溪山邑居图》等。但置陈布势和形态体貌还是很幼稚,所谓“人大于山,水不容泛”,山峦“则群峰之势若细饰犀栉”,树石“则若伸臂布指”。画法也惟用线条勾勒轮廓,无皴点、晕染等技巧。花鸟画则未形成独立画科,可能带更强装饰性。这就是六朝绘画所呈现的时代特色。
六朝对书画的鉴赏、收藏,已蔚成风气。但这方面的专者甚少,更无专门的著录书籍,魏晋南北朝绘画仅散见于同时和唐人的绘画史论著述中,其情况只能略知大概。
汉代以前的绘画,笔墨赋彩比较简略,构图也比较简单,直到西晋才开始初步成熟。东晋以后出现了顾恺之、戴逵、陆探微、张僧繇、杨子华、曹仲达等大家,正是由于这样一批具有影响力的画家,使得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人物画和走兽画达到了成熟阶段。
[旁注]
山水画 山水画简称“山水”。以山川自然景观为主要描写对象的中国画。形成于魏晋南北朝时期,但尚未从人物画中完全分离。隋唐时始独立,五代、北宋时趋于成熟,成为中国画的重要画科。传统上按画法风格分为青绿山水、金碧山水、水墨山水、浅绛山水、小青绿山水、没骨山水等。
佛画 唐以前佛画多为壁画,唐以后,随着佛教意识渗入文人画,佛画多为山寺风景、道释人物,更讲究意境、气韵与趣味。本节着重介绍对中国绘画影响较大的罗汉画、观音画以及道释人物画。
《洛神赋图》东晋著名画家顾恺之绘制,绢本,设色,纵27.1厘米,横572.8厘米。其中最感人的一段描绘是曹植与洛神相逢,但是洛神却无奈离去的情景。被称为“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
卷轴画 是一种在纸和绢上画成的艺术作品。已经有2000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绘画风格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经过几千年来不断演变、提高,形成了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顾恺之(348年~409年),字长康,小字虎头,顾恺之博学有才气,工诗赋、书法,尤善绘画。精于人像、佛像、禽兽、山水等,时人称之为三绝:画绝、文绝和痴绝。谢安深重之,以为苍生以来未之有。顾恺之作画,意在传神,其“迁想妙得”“以形写神”等论点,为我国传统绘画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戴逵(326年~396年),字安道,东晋著名美术家、音乐家。戴逵终生不仕,初就学于名儒范宣,博学多才,善鼓琴,工人物、山水,坚拒太宰武陵王召其鼓琴之命,王徽之曾雪夜访之,到门未入,孝武帝时累征不就。著《戴逵集》9卷。
花鸟画 在中国画中,凡以花卉、花鸟、鱼虫等为描绘对象的画,称之为花鸟画。花鸟画中的画法中有“工笔”、“写意”、“兼工带写”三种。工笔花鸟画即用浓、淡墨勾勒动象,再深浅分层次着色;写意花鸟画即用简练概括的手法绘写对象;介于工笔和写意之间的就称为兼工带写。
[阅读链接]
魏晋南北朝敦煌壁画《五百强盗成佛图》,绘于538年至539年的西魏,此图是一幅长卷式连环故事画。
故事大意是:从前,古印度的一个叫侨萨罗的王国有500强盗作乱,被国王派大军征剿所俘,遭受酷刑,被挖去双眼,放逐山林。佛以神通力吹香山药使500强盗眼睛复明。强盗皈依佛法,剃发出家,隐居山林,参禅入定,最后成佛。
此图为官兵与强盗作战的场面。官兵乘骑铠马,戴盔披甲,手握长枪,与穿裤褶、麻鞋的强盗展开厮杀。官兵以精良的装备和有利的地形等优势进逼强盗,预示强盗必败。该图采用传统的横卷式连环画构图,一开始即为激烈的战斗场面,引人入胜。
画面结构紧凑,情节连贯,情景交融,人物动态生动自然,面貌神情各异,画面上部飞天舞动,与下部的场景形成对比,既具有装饰美感,富有艺术魅力,又暗示了500强盗最后成佛的必然结果,符合佛教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