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唐举人的画派传奇
据说南宋画院存在了100多年,有姓名可考的画家有120多人,佳作如云。它们的流传,是人类珍贵记忆的延续。这些画,成了储存历史记忆的场所。
1126年,金兵攻下了北宋的都城汴梁。到了第二年3月,金兵将汴梁城搜掠一空后,押着徽、钦二帝和宗室、后妃、技艺工匠等数千人,携文籍舆图、宝器法物等北返。在这支凄凄哀哀的队伍中,有一名60多岁的画家,叫李唐。
队伍行出不远,就有小道消息隐秘传播: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赵构已经南渡,意欲在南方建立朝廷。李唐听说后,冒死逃出金营,向着南方直奔。
这天行到太行山,只见深山茫茫。李唐只顾赶路,不知不觉发现天色已经到了晚上,这时李唐正想寻个落脚处,不料,呵斥声从天而降,山坡上杀下来一伙强盗。
强盗们将李唐团团围住,李唐惊恐万状,只是死死抱住行囊,不敢多嘴。强盗们见此情景,料想行囊中必有财宝,一把夺来,翻检数遍,却落得一脸茫然,翻开行囊里只见颜料画笔,别无他物。
强盗之一名叫萧照的,原本也是喜画之人,但后来却被乱世裹挟进山寨,此刻心中不禁生疑,便问其姓甚名谁,方知眼前老头即是他平素极为倾慕的画者李唐。这一来,萧照管不得同伙的惊异,对着李唐纳头便拜。
在那个年代,30多岁的李唐就早有名气了。后来到了48岁,出名的李唐已经是天下皆知。记得那年他刚好赴开封参加皇家举办的画院考试。
原来画院考试考的都是秀才们的写实功夫,抱来一只孔雀或一只鹅,谁画得最像谁就是第一名。但宋徽宗赵佶要将绘画从“技巧”带到“意境”。
赵佶亲自出的考题竟然是“诗句”,有“野水无人渡,孤舟尽日横”、“看花归去马蹄香”。李唐去考的这一年,试题是“竹锁桥边卖酒家”。
参加考试的人大多在“酒家”下工夫,只有李唐画小溪桥畔的竹林深处,斜挑出一幅酒帘,深得“锁”意。宋徽宗爱其构思,亲手圈点为第一名,李唐遂成为北宋画院的专职画家。
李唐虽有这么大的名气,却也很是感激萧照的救护,便真心收他为徒,萧照告别太行山,一路随着师傅南来。长路迢迢,师徒俩赶到临安,只见青山隐隐、烟云漠漠,好不凄楚。
歇下脚来,无以为生,师徒俩人只好靠买画为生。李唐的画,承载着北宋画院的所有精华,对崇山峻岭的描绘出神入化,但南方人并不习惯那种“神惊目眩”的威压之感,画作的销路并不好。
而面对水清石润的南方景色,李唐的笔与他的心境一样无所适从。他很苦闷,写诗道:
雪里烟村雨里滩,看之容易作之难。
早知不入时人眼,多买胭脂画牡丹。
终于,20年后,在离皇宫不远的望江门,又建起了南宋画院。北宋灭亡时,赵构已是21岁的青年,当然对北宋画院的辉煌有记忆。所以一旦安定下来,就着手恢复画院。
一天,一张水墨苍劲的画引起了太尉邵宏渊的注意,他仔细辨认,惊呼:“这是李待诏的画,李唐在临安。”随即向宋高宗赵构禀告。
北宋汴梁城里,李唐初见赵构时,赵构还是个孩子。而此时,临安城里的见面,一个已是两鬓斑白的老者,一个已是40岁的皇帝。从北宋画院到南宋画院,路到底有多长?两人都不胜唏嘘,此后,君臣俩关系一直非常密切。
80多岁的李唐,画风竟然一变再变。他的画笔下,墨,湿润了;水,逶迤了;山妩媚起来,树疏朗起来,画幅愈来愈窄长,用笔愈来愈简练,老头子竟然婉约起来。
李唐画的山水画对南宋画院有极大的影响,是南宋山水新画风的标志。兼工人物,初似李公麟,后衣褶变为方折劲硬,并以画牛著称。
李唐的画风为刘松年、马远、夏圭、萧照等师法,在南宋一代传流很广,对后世影响很大。作品有《万壑松风》、《清溪渔隐》、《长夏江寺》、《采薇》等图。
《采薇图》,绢本,淡设色,宽27.2厘米,长90.5厘米。这是一幅历史题材的绘画作品,是以殷末伯夷、叔齐“不食周粟”的故事为题而画的。画面采用截取式构图,图绘半山之腰,苍藤、古松之阴,伯夷与叔齐采摘薇蕨,其间正在休息对话的情景。
两位主人公画得笔墨劲秀,衣纹简劲爽利,神态生动,殷殷凄凄,若声出绢素。树石笔墨粗简,墨色湿润,已开马远、夏圭法门。
李唐所画的《采薇图》,即着力刻画了这两个古代宁死不愿意失去气节的人物。图中描绘伯夷、叔齐对坐在悬崖峭壁间的一块坡地上,伯夷双手抱膝,目光炯然,显得坚定沉着;叔齐则上身前倾,表示愿意相随。
伯夷、叔齐均面容清癯,身体瘦弱,肉体上由于生活在野外和以野菜充饥而受到极大的折磨,但是在精神上却丝毫没有被困苦压倒。
作者着墨不多,就把伯夷、叔齐在特定环境下的神态描绘得淋漓尽致,达到了很高的水平。画中石壁上有“河阳李唐画伯夷、叔齐”题款两行。
而此时,李唐的徒弟萧照也已成为一代名家。作品有《山腰楼观图》、《秋山红树图》、《岳祠汉柏图》、《光武渡河图》、《竹林七贤图》等,杭州显庄观、西太已宫等处有他的壁画。
萧照以做强盗的勇气,在《山腰楼观记》中,将北宋堂堂正正占据画面中心的大山,推到了画面的一侧,为后来马远的“马一角”、夏珪的“夏半边”留出了发挥的位置。
《山腰楼观图》,绢本水墨,高179.3厘米,宽112.7厘米,是萧照的山水画杰作,整个画面伟峰半壁峭立,山间藏一古刹,树木葱茏,江水曲环,孤舟泊岸,远处山树苍茫离迷,澄江似练,既溶入北方云山的雄厚,又写出了南国水乡的清雅。
寄托主人身在异秀的故乡大好河山的无限眷念,以淡墨浓笔将自己对家乡的热爱尽情地倾注于画中,反映了画家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意境。
[旁注]
李唐(1066年~1150年),南宋著名画家。初以卖画为生,徽宗赵佶朝补入画院。南宋时以成忠郎衔任画院待诏,时年近八十。擅画山水,变荆浩、范宽之法,用峭劲的笔墨,写出山川雄峻的气势。晚年去繁就简,创“大斧劈”皴,所画石质坚硬,立体感强。
萧照 南宋画家。擅画山水、人物、舟车、屋宇,其姓名作石鼓文书款于树石间。尤长异松怪石,所作苍浪古野,“望之有波涛汹涌,云屯风卷之势”。其画笔健墨重,皴法遒劲,苍莽葱郁,气势雄伟,酷似李唐。
临安 宋室南迁,于1138年定都杭州,改称临安。临安原为地方政权吴越国的都城,由于其经济基础好,被选定为南宋都城,此后便扩建原有吴越宫殿,增建礼制坛庙,疏浚河湖,增辟道路,改善交通,发展商业、手工业,使之成为全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阅读链接]
孤山凉堂初建成时,宋高宗要来游玩,但凉堂的四面墙壁还是一片素白。怎么办?请萧照。这时候的萧照,画楼阁寺院的壁画已经名满杭城。
可是一夜画高两丈的四幅壁画对任何人来说都天方夜谭的事。萧照说,给我四斗酒吧。当夜,萧照来到凉堂,每敲一更,饮酒一斗,酒入豪肠,化成笔下汪洋浩瀚。如此尽一斗酒则一堵墙画已成。
次日凌晨,四壁画满,萧照也已酣醉。宋高宗来了,浏览壁画再三赞赏,宣赐金帛。
要知道南宋140多年中,所有的山水画,竟全是李唐派系。其实,何止南宋,此后,山水画几乎成了国画的代名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