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壁画发展到最高峰

我国佛教壁画在唐代发展到了最高峰,唐代佛教壁画的样式也是唐代佛教壁画艺术表现方法上的一大基本规范。

唐代的壁画风格有一个较为突出的方面,就是对世俗现实的暗示及描绘,这也形成我国绘画表现的一大方面。

在唐代的佛教壁画中,大多是富丽堂皇、灿烂夺目如净土变相,这种主要样式及极乐世界描绘佛国景象及对欢乐幸福的追求。这与北魏壁画描绘的悲惨的世界图像有着绝然的不同。

到了晚唐,世俗人的形象更加突出,现实社会的描绘更加深入,反映了社会文化的精神追求,表现了一定唐朝美术的现实主义风格的重要成就。

唐代壁画有种人生社会与理想追求相统一的精神,在风格上更具时代性和包容性。另外,壁画的形成和发展离不开整个社会文化的需要,所有壁画都必须符合当时社会文化象征的建筑的要求。

在唐代,新兴的建筑式样的形成,在宫室、陵墓、寺观等各类建筑中采用中外文化之所长,规定了各类建筑的风格特征。因此,大量建筑规制的重新构建与壁画的大发展相辅相成。

隋唐时代的壁画极为繁荣,由于隋唐统治者对佛道的提倡,庙宇建筑遍于全国,长安、洛阳等地寺观尤为壮丽,尤以寺观壁画最为突出。

唐代的画家们几乎没有不参与壁画创作的,他们各有所长,不但为唐代壁画树立了标本,也使得壁画的题材和技巧达到空前的水平,如唐代的阎立本、尉迟乙僧、张孝师、吴道子、王维、周昉等人。

唐代宗曾出于政治需要,一度不允许人们信佛,使得大量寺观壁画被毁。等到了唐宣宗李忱在位的时候,他开始恢复佛教,寺观壁画创作又趋于活跃。

不少画家纷纷入蜀,寺观壁画在比较安定的四川地区得到发展并继承中原传统展现出繁荣局面。在张彦远的《历代名画记》和朱景玄《唐代名画录》中均有关于当时寺观壁画繁盛的文献记载。

隋唐时代社会富庶,寺观壁画皆规模宏伟,色彩富丽,其艺术水平大大超过往代,突出的是大型经变画创作展现出崭新的艺术面貌。

经变画在隋代已趋发展,到了唐代达至极盛。当时净土宗流行,壁画中描绘西方极乐世界的净土变相极多。壁画中描绘了佛国的庄严美丽、楼台殿阁,呈现一片欢乐气氛。

唐代寺院壁画内容受宗教本身制约,但同时又表现作者对生活的态度及适应群众的欣赏要求,唐代贵族及市民绘画趣味在壁画中都有反映,带有鲜明的世俗化倾向。

唐代寺观壁画继承南北朝的传统,并大胆吸收域外绘画成就,经过画家不断实践和创造,技巧上有很大发展。佛教、道教绘画之间也互相融化借鉴,使佛教壁画展现出成熟的民族风格和样式。

敦煌莫高窟壁画到了唐代也达到繁盛的顶点。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坐落于甘肃敦煌县鸣沙山的崖壁上,相传由乐樽和尚开创,另外还有麦积山石窟等。

敦煌壁画继承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创作方法,采用线描造型、夸张变形、想象组合、散点透视、装饰构图、以形写神等表现手法,创造了单幅画、组画、连环画、神人结合形象、宗教幻想境界等独具敦煌本土特色的我国佛教画。

莫高窟壁画代表我国石窟壁画艺术的鼎盛时期,是敦煌艺术的主要部分,而且主要是在唐代建造和绘制的。根据时间和艺术风格可分为初唐、中唐、盛唐、晚唐四个时期。

而根据对壁画的题材可大致分为净土变相,经变故事画,佛、菩萨像,供养人等几种。净土变相是古代绘画中带有浪漫主义色彩的杰作,它一直被后世所摹仿、复制并长期流传。关于供养人题材的带有世俗性的绘画中,有最著名的《张议潮出行图》。

到晚唐时期壁画更注重表现人间生活,神的形象变小而供养人的形象变大了。

在表现技法上,唐代壁画人物造型均趋于写实,比较适度、匀称,神态庄严沉静,除佛像表情相对呆滞外,菩萨造型女性化并且丰满健美,符合当时的审美和民族化的体现。

敦煌唐代壁画的色彩运用技巧也很高超,画面吸收了边域特色,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增强华丽效果。在线的运用上注意到以虚实表现体积,并着力表现衣饰内的躯体。

唐代壁画在初唐和晚唐的风格有相当差异,整体上是从前期的气势磅礴逐渐向后期的精细柔美转变。这些洞窟壁画虽都出自无名画家之手,但研究其风格可大致知道唐代一些壁画大家,如阎立本、吴道子等人的作品的风范和当时由他们所推崇的壁画形色的规范。

总之,唐代石窟壁画大大超越了前代,形象更为完美,主题更加明确,而且有力地反映现实生活。

唐代是墓室壁画的又一个黄金时代。主要在西安及其周边地区,发现大量重要的唐代皇族的壁画陵墓,这些墓室壁画大多出自宫廷画师和民间画工之手。

场面宏大,技艺娴熟,又有明确的纪年墓志铭,可以形成一个清晰的发展脉络,墓室壁画题材相当广泛,有描述四神、狩猎、仪仗、礼宾、星象,还有宫廷及家居生活及各类建筑。

唐墓壁画以人物为主,以简练的线描、鲜明的色彩,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各种人物形象。人物形象在不同时期又各具特色:

初唐人物形象较为清秀、修长,其线条为铁线描,如李寿墓壁画。盛唐则是丰体宽衣,如薛氏墓、张去奢墓壁画。

壁画中的建筑、树石、花鸟等背景和点缀,显示出题材容量的扩大和表现技法的进步。城台楼阁已向背分明有明显的立体结构透视远近,树木山水运用勾斫皴染的新表现手法,鸟兽的描绘也生动逼真,体现了山水花鸟这些成为之后我国绘画主流题材的山水花鸟在这一时期的进步和发展。

唐代壁画在我国封建时期的壁画史上是一个高峰,在形色、题材、风格的研究运用都取得很高的成就,成为后世壁画的规范法则和楷模。

唐代这种完善成熟的壁画模式的定型,一方面使其本身的壁画成就无与伦比,另一方面也形成了匠作与画家,在绘画功能要求与不同文化层次上走上了分道扬镳的道路,也进一步促使卷轴画之后成为我国绘画的主流,而壁画由于达到鼎盛而形成规范,使得以后的壁画画家在制作和功能文化要求上受到限制而逐渐走向衰微。

但尽管如此,唐代壁画在我国壁画史和我国整个绘画史的地位都是极其重要的。而其中最重要的一点,除了唐朝壁画的丰富和技巧上的提高和题材上的发展以外,是唐朝壁画规范了整个封建社会中壁画艺术的发展,集中体现了我国壁画,在观念法度方面模式化的形成过程与特征。

唐朝壁画的艺术成就超过了以往的任何时代,一方面它是壁画艺术发展的巅峰,使得壁画绘画观念和形色法则成熟完善,并规范了后世一切壁画的基本法则。

另一方面,它是当时的绘画艺术的主流,不仅总结代表了前代的中国绘画的认识发展水平和基本技巧的法度,也影响了之后形成我国绘画主流—卷轴画的绘画观念,使得卷轴画在统一的法式技巧的基础上能更深入地探讨绘画自身与功能。

唐代是一个我国壁画由极盛转衰而同时画在纸帛上的绘画,由从属地位而上升为我国绘画主流的大转折时代。

[旁注]

壁画 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陵墓 指帝王诸侯的坟墓。现多指领袖或先烈的坟地。亦泛指坟墓。我国古代习用土葬。新石器时代墓葬多为长方形或方形竖穴式土坑墓,地面无标志。

庙宇 供奉神佛或历史上名人的处所。它主要有三个主要部分:即台基、主体与屋顶。我国庙堂木料结构之因素:木柱、楣梁、正梁、横梁和支柱均披露可见。一排排的柱子与正梁及楣梁连结起来,支撑着遮蔽的屋顶,木架之上排铺瓦片,而后砌砖隔墙填在柱间,构建我国建筑的理念。

净土宗 佛教宗派之一。因专修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的念佛法门,故名。该法门以信愿念佛为正行,净业三福、五戒十善为辅助资粮。净土信仰是佛教的基本信仰,大乘各宗多以净土为归。佛法西来,东晋,慧远在庐山东林寺建立莲社,提倡专修该往生净土的念佛法门,又称莲宗。

敦煌莫高窟 俗称千佛洞,被誉为20世纪最有价值的文化发现,坐落在河西走廊西端的敦煌,以精美的壁画和塑像闻名于世,它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历经十六国、北朝、隋、唐、五代、西夏、元等历代的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

菩萨 菩提萨埵的简称,菩提译为“觉”,萨埵译为“有情”,菩萨,便是觉有情,有情是指有情爱与情性的生物。将自己和一切众生一齐从愚痴中解脱出来,而得到彻底的觉悟,这种人便叫做菩萨。

墓志铭 是古代文体的一种,通常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序文,记叙死者世系、名字、爵位及生平事迹等称为“志”;后一部分是“铭”,多用韵文,表示对死者的悼念和赞颂。

卷轴画 是一种在纸和绢上画成的艺术作品。已经有2000年的时间,历史相当悠久,绘画风格也经历了多次的变化。经过几千年来不断演变、提高,形成了浓厚民族风格和鲜明的时代特色。

[阅读链接]

敦煌《恶友品》壁画是善友太子本生中的一个片段,其中的《树下弹筝图》能叫你微妙的心弦为之一动。

在很久很久以前,古代印度波罗奈国国王有两个儿子,哥哥善友,弟弟叫恶友,善友温顺仁慈,而恶友却残忍狡诈,父母都很喜欢善友。

弹筝人善友太子历尽千辛万苦,从龙宫取得宝珠,归途中却被弟弟恶友夺取,并刺瞎双目,流落到利师跋国弹筝卖艺,后成为国王果园的守园人。

利师跋国公主闻有盲人弹筝,产生慕恋,不顾父王的反对,与善友成婚。由于真诚的爱情,善友双目复明,与公主回归祖国,使思念他的父母也盲而复明,且宽赦恶友,一家团聚,举国欢庆。这个故事带上了浓郁的中国味的人情世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