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众多的初唐绘画
唐代是我国古代绘画全面发展的时期。特别是唐代贞观至开元的100多年间,疆域广阔,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各民族之间接触密切,中外文化交流频繁,异域文化也从不同的领域影响着唐王朝并被接纳。思想文化领域的儒、释、道三教并立与合流是这一时代的一大特征和总的发展趋势。
宽容开放的时代精神使文学艺术各个领域都呈现出绚丽多彩的局面,故文人画空前兴盛,名家辈出。当时涌现大批著名的画家,见于史册者就达235人之多,再加上无数的普通画家和画工,如此庞大的画家队伍,为前代所未有。
初唐时期,画家们在不断吸收西域与外来文化,艺术表现技巧更加丰富,创建题材也空前广泛。
在绘画形式上,起于隋代的卷轴画在唐代被画家普遍使用。壁画此时虽仍为绘画大宗,如宫殿、寺庙、旅舍、石窟、墓室等处的壁画,富丽堂皇,令人叹为观止。
卷轴画的兴起,并因便于创作、收藏、观赏而逐渐流行,画家的创作天地更为自由广阔,自中唐以后逐渐成为国画的主要形式。
绘画内容上,体现了更多的创新精神,它表现在人物画、山水画、花鸟走兽画、敦煌和墓室壁画诸多方面。
人物画愈发注意反映现实生活,和刻划人物的精神气质。吴道子一改六朝呆板、雕饰之旧习。山水画分出青绿和水墨两大体系,李思训父子创“金碧”之新格;王维开水墨之先河,并产生南北不同的地域性风格自此以后,山水画也就成为了我国绘画的主要题材。
这时候的花鸟画还创立了工笔设色和水墨淡彩、没骨等多种表现方法,而宗教画却显得更为绚丽多彩。可以说,唐代时期的绘画成就,超过了以前各代,气势豪迈,影响波及当时的东方各国,成为中国绘画史上的一个高峰。
到了唐代贞观年间,我国的唐代绘画,如画家阎立本的作品,敦煌的壁画,昭陵六骏的雕刻等明显地代表了一个新阶段的开始。
阎立本以人物肖像画最著名。最初在李世民的秦王府中曾画《秦府十八学士图》,后来等到李世民当了皇帝以后,他又画了《凌烟阁功臣二十四人图》,由李世民亲自写了每人的赞语。
此外,阎立本还画过《外国图》、《永徽朝臣图》、《昭陵列像图》。由此可见,阎立本的作品是唐代的伟大政治事业的颂歌。
《历代帝王图卷》是古代画家企图表现性格特点的重要作品。阎立本成功地刻画了帝王们的个人性格。画中不仅表现了画家对他们的了解,并且表现了画家对于他们的评价。
据史书记载,魏文帝曹丕是博闻强识,才艺兼备的。晋武帝司马炎是深沉、有度量,而完成了统一天下的事业。北周武帝宇文邕是粗野强梁,没有文化,然而是很有策略、很有能力的人,他从叔父手中夺回了政权,进一步统一了整个北方。
隋文帝杨坚是一个有名的,表面上平和,而心中有计谋多猜忌的人。隋炀帝杨广,据史书上说是美姿容,很聪明,但又浮夸、空想、好享受。陈文帝陈蒨也是美姿容,有学识才干,很干练。阎立本将这一切都临摹的非常到位。
阎立本对于曹丕、司马炎、宇文邕、杨坚等统一了天下,或促成了统一的趋势的帝王,除了表现出他们的个人特点外,也表现了他们共有的一种庄严气概。
而陈叔宝是所谓亡国之君,阎立本则处理成以袖掩口的猥琐之态以表示对他的蔑视。至于偏安江南的其他陈朝的帝王们就都缺少英雄气概,但江南的陈蒨是一个建立基业的帝王,陈顼是一个纵容政治败坏而无办法的帝王,两人也有显著的不同。
阎立本对人物的描绘联系着他们在政治上的作为,也就是通过了个人的性格刻划而企图实现概括广阔生活的目的,这样的创作是从人物肖像画的最高要求出发的。
阎立本力求描绘出带有特征性的细节以表现一定性格的一定精神状态,例如曹丕的锐敏的挑衅式的目光,显出十分精悍,有咄咄逼人的神气。陈叔宝两眼无神,软弱松弛。杨坚头部微颔,眼光向上平视,具有一种深沉有计谋的神情。
此外,如胡髭,因人而有软硬、疏密的不同,头身的姿势和面部筋肉、骨骼、皮肤也显然可以看出各人的差异。皮肉有松有紧,有硬有软,有粗有细。
宇文邕的粗野和陈蒨的文雅,极其明显地表现出面部筋肉的不同,几乎能够令人感觉到一个是白净光细,一个是黑而粗糙。其他,如侍从有男,有女,服饰器物中有的跨剑,有的执如意,也都有烘托性格的作用。
另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阎立本还保持了南北朝绘画风格的若干残余,如相类似的长圆的头型,侍从占较小的比例,姿态及表情也有僵硬的痕迹,衣褶的处理的规律化,人体比例不全正确等等,这一些都说明写实的能力虽在长期的发展中得到了进步,而犹待进一步的发展。
所以,即使在主要的人物形象上,概念化的痕迹以及未能尽情描绘的生硬感觉也还是存在的。然而,技法上已大大发展了单线勾勒的表现能力,因描写对象而使用不同的线纹,如眼、鼻、嘴、耳、脸的轮廓、衣褶,用了粗细不同的线描,并达到了表现体积感的目的。
《历代帝王图卷》的这一些艺术成就,代表了初唐人物画的新水平,在古代绘画史的发展上有着重要地位。
阎立本也画过一些道教的和佛教的绘画,但都没有流传下来。他曾画过李世民的肖像,而被后人传模在道教寺庙玄都观中加以崇仰。
阎立本的画风承继了南北朝以来的传统。《历代帝王图卷》可以出与唐代敦煌壁画维摩诘变相左下角的帝王形象有明显的相似,也和维摩诘变相右下角的各国王子贵族的形象有相似之处。
这说明了阎立本和一般民间画家之间有密切联系,如果把《历代帝王图卷》和北魏宁懋石室壁面上的线刻贵族相比较,特别可以看出其一脉相传的关系。
阎立本观看张僧繇壁画的故事,足以说明他对前代画师的倾倒,他曾到荆州见到张僧繇的画,最初认为“定虚得名耳”,第二天又去看了说“犹是近代佳手”,在第三天又往看说:“名下定无虚士。”于是坐以观之,流连10日而不忍离去。
[旁注]
李思训(651年~716年),唐代杰出画家,擅画青绿山水,受展子虔的影响,笔力遒劲。题材上多表现幽居之所。画风精丽严整,以金碧青绿的浓重颜色作山水,细入毫发,独树一帜。它和同时期兴起的水墨山水画,为五代和北宋的山水画奠定了基础。作品有《山届四皓》、《春山图》、《海天落照图》、《江山渔乐》、《群山茂林》等。
贞观年间 贞观是唐太宗李世民的年号,贞观年间也就是指627年至649年,一共23余年。在这期间由于唐太宗能任人为贤,知人善用;开言路,虚心纳谏,重用魏征等;并采取了一些以农为本,减轻徭赋,休养生息,厉行节约,完善科举制度等政策,使得社会出现了安宁的局面,史称贞观之治。
李世民(599年~649年),号唐太宗,是唐朝第二位皇帝。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书法家、诗人。开创了历史上的“贞观之治”,经过主动消灭各地割据势力,虚心纳谏、在国内厉行节约、使百姓休养生息,终于使得社会出现了国泰民安的局面。将我国传统农业社会推向鼎盛时期。
曹丕(187年~226年),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曹魏的开国皇帝,220年至226年在位。由于他在文学方面的成就而与其父曹操、其弟曹植并称为“三曹”。
司马炎(236年~290年),晋朝开国君主,晋武帝。265年袭父爵晋王,数月后逼迫魏元帝曹奂禅让给自己,国号晋,建都洛阳。建国后采取一系列经济措施以发展生产,太康元年,颁行户调式,包括占田制、户调制和品官占田荫客制。太康年间出现一片繁荣景象,史称“太康之治”。
杨坚(541年~604年),隋朝开国皇帝,隋文帝。他在位期间成功地统一全国,开创先进的选官制度,发展文化经济。使得我国成为盛世之国。文帝在位期间,隋朝开皇年间疆域辽阔,人口达到700余万户,是我国农耕文明的巅峰时期。
如意 俗称不求人、痒痒挠,起源于古代国人的爪仗。一柄经典的如意,由细长的手柄和云纹头部组成。早在东周年间,便已有如意的雏形。佛教于汉朝时传入我国后,爪仗,梵语名为阿那律,作为佛教徒随身装备之一,在我国流行开来,许多佛像都手持如意,是一种吉祥的象征。后成为工艺品。
勾勒 中国画的主要技法名称之一。用笔顺势为“勾”,用笔逆势为“勒”。一般指用线条勾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也称“双勾”。主要用于国画,是一个绘画术语,是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或用线条画出轮廓,简单易懂。
壁画 墙壁上的艺术,即人们直接画在墙面上的画。作为建筑物的附属部分,它的装饰和美化功能使它成为环境艺术的一个重要方面。壁画为人类历史上最早的绘画形式之一。
张僧繇 他擅写真、顼道人物,亦善画龙、鹰、花卉、山水等。有“六法精备,万类皆妙”之誉。被崇奉为百代宗师。所绘佛像,自成样式,被称为“张家样”,为雕塑者所楷模。他与顾恺之、陆探微以及唐代的吴道子并称为画家四祖。成语“画龙点睛”的故事即出自于有关他的传说。
[阅读链接]
隋代末唐代初的时候,人们在复兴佛教的同时,对佛寺大加修建,壁画的绘制也很多。
参加壁画工作的有很多当时名手,画家们的名字和画迹都保留到了唐代,他们大多是经历了南北朝末期的数番政治变迁的,其中展子虔经历了北齐和北周,最后在隋朝任官职,和他齐名的董伯仁则是来自江南,而郑法士也是自江南入周,然后成为唐初的大画家。
唐张彦远说:他们“并祖述顾、陆、僧繇”。郑法士更是以追随张僧繇出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