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派纷呈的清代画坛

传说明末清初的时期有位老僧,他在峨眉山的高峰上结茅庵隐居。老僧终年不下山、不吃饭、不喝水,闭目打坐。有一个小和尚跟着他,不时下山买米做饭自己吃。就这样老僧打坐了10多年,徒弟跟随了10多年。

一天,老僧忽然睁开眼睛,对徒弟说:“我要走了,你好好待在这儿,不要下山。”

徒弟闻此言牵着老僧的衣服大哭,不希望师父离去。

老僧劝慰小和尚说:“不要悲伤,我们师徒还有见面的一天。”

遂从袖中取出一幅画轴,上面画着老僧的形象,肖像上眼睛、耳朵、嘴巴、鼻子都有,就是没有眉毛。

老僧要徒弟珍藏师父肖像,说:“我走后,经过12年,你就下山找我,看见人就拿出画给他看。如果有人帮你为肖像画上眉毛,那人就是我。”交代完了这些,老僧就飘然而去。

老僧的徒弟恪遵师父吩咐,没有下山。12年的期限到了时,徒弟才下山,此时清兵入关后,爱新觉罗·皇太极第九子福临继位,称大清世祖章皇帝,年号顺治。

小和尚辗转云游了10多年,走遍天下寻找师父,却一直没有找到。后来徒弟讨饭讨到北京,恰逢顺治帝到郊外狩猎。小和尚不知这是皇家队伍,只牢记师父的嘱咐,于是竟上前冒犯御驾,请求顺治帝看画。

侍卫大惊,想逮捕老僧徒弟,顺治帝却制止了,要小和尚不妨打开画轴来过目。小和尚打开画卷后,顺治帝一看,诧异地说:“这肖像怎么没画眉毛呢?”命令左右取砚台、毛笔来,顺治帝亲手为此肖像添上了眉毛。

老僧徒弟此时早已泪雨滂沱,跪倒在地上大喊“师父,我可找到你了!……”。

众人都面面相觑,顺治帝也吃惊不小。于是小和尚把老僧的嘱咐原原本本说了一遍。顺治帝恍然大悟:原来自己的前世是峨眉山老僧啊!怪不得总有出家的念头冒出来。

1638年出生的顺治帝,马上要过23岁生日时,于1661年,抛弃帝位出走,与徒弟遁迹于普陀山深岩之中。

清朝早期的绘画正是从这一时期开始的,一直延续到了康熙初年,大约延续了近20年。

这一时期,文人山水画开始兴盛,并且逐渐地形成了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追求。清代的绘画承续了明末董其昌衣钵的四王画派,以摹古为宗旨,受到皇室的重视,处于画坛正统地位。

而活跃于江南地区的一批明代遗民画家,寄情山水,借画抒怀,艺术上具有开拓、创新精神,以金陵八家、“四僧”、新安派为代表。

四王画派至清代中期,影响遍及朝野,它是由山水画家王原祁,继承了他的祖父王时敏家法,并仿黄公望画法,师仿四王的人特别多,其中以族弟王昱、侄王愫,弟子黄鼎、王敬铭、金永熙、李为宪、曹培源、华鲲及温仪、唐岱等为著;其后有曾孙王宸、族侄王三锡,以及盛大士、黄均、王学浩等。娄江东流经过太仓,故称娄东派。

四王画派主要指王时敏、王鉴、王翚、王原祁4人,有时亦加上吴历、恽寿平,合称“四王吴恽”或“清初六家”。

清初六家大都奉董其昌的艺术主张为金科玉律,致力于摹古,推崇元四家,强调笔墨技法,追求蕴藉平和的意趣。

由于四王的社会地位显赫,交游广、门生多,所以在士大夫中影响大,其艺术旨趣又受到统法者赞赏,因此,清初六家的画风被视为画坛正统派,对后世的影响深远。

四王画派在以临古为主的艺术实践中积累了较深厚的笔墨功夫,在笔墨、构图、气韵、意境等方面,也总结了一些规律性的经验,尤其是发展了干笔渴墨层层积染的技法,丰富了我国国画的艺术表现力。

然而,四王画派却忽视了师法自然,回避现实生活,缺乏具体感受,致使作品大多单调、空洞,缺少生气和新意,阻碍了他们取得更高成就。

四王之中,王时敏、王鉴、王原祁更重笔墨,主要宗法黄公望。王原祁被称为娄东派首领。王翚尚能体察自然,并兼容各家技法,面貌比较多样,后世称其为虞山派首领。

娄东派的画风比较崇古保守,这与后来的虞山画派相依托,对后世影响颇大。其中著名的画家有黄鼎、唐岱、董邦达、方士庶、张宗苍、钱维城等人。虞山的代表人物有杨晋、李世倬、宋骏业、唐俊、蔡远等人。

此外,还有“小四王”,即王昱、王愫、王宸、王玖、“后四王”即王三锡、王廷周、王廷元、王鸣韶。明末清初,聚集于江南地区的一批遗民画家,呈现出与正统派相左的艺术追求。

南京的金陵八家,以龚贤为首,包括樊圻、高岑、邹吉、吴宏、叶欣、谢荪、胡造,他们遁迹山林,洁身自好,重视师法自然,主要描写南京一带风光,揭示山川之美,抒发真切感受,广泛学习前人之长,以扎实的功力,力求突破成规,创立新意,风格虽各有不同,但均具有清新怡人的意趣。同时,称誉南京的还有陈卓、王概、柳堉、张风等人。

此外,还有四僧学派,“四僧”是指石涛、朱耷、石溪、弘仁四人。前两人是明宗室后裔,后两人是明代遗民,四人均抱有强烈的民族意识。他们借画抒写身世之感和抑郁之气,寄托对故国山川的炽热之情。

而此时期在绘画艺术上人们主张“借古开今”,反对陈陈相因,重视生活感受,强调独抒性灵。他们冲破当时画坛摹古的樊篱,标新立异,创造出奇肆豪放、磊落昂扬、不守绳墨、独具风采的画风,振兴了当时画坛,也予后世以深远的影响。

其中石涛、朱耷成就最为显著。石涛的山水不宗一家,戛然自立,景色郁勃新奇,构图大胆新颖,笔墨纵肆多变,格调昂扬雄奇,是清初最富有创造性的画家。

朱耷以花鸟画著称,继承陈淳、徐渭传统,发展了泼墨写意画法。作品往往缘物抒情,以象征、寓意和夸张的手法,塑造奇特的形象,抒发愤世嫉俗之情和国亡家破之痛。笔墨洗练雄肆,构图简约空灵,景象奇险,格调冷峻,达到了笔简意赅的艺术境地。

朱耷的创作对后来的扬州八怪和近现代大写意花鸟画影响重大。石溪的山水从黄公望、王蒙变化而出,以真景为粉本,描绘重山复水,繁密而不迫塞,用渴笔秃毫层层皴染,厚重而不板滞,具有雄伟壮阔,苍茫浑厚的气势。与石涛并称“二石”、与程正揆并称“二溪”。

僧渐江的山水取法倪瓒,多绘名山大川,尤善写黄山真景,构图简洁,丘壑奇倔,干笔渴墨劲峭整饬,境界荒寂,富有清新静穆之致,真实地表现了名山之质。他与石涛、梅清有黄山派之称,与查士标、孙逸、汪之瑞合称海阳四家,形成了新安派。

清初至康熙年间,还有一些画派、画家各擅其能。恽寿平的没骨花卉画,以极似求不似,风格清新淡雅,影响广泛,被称为常州派或南田派。

袁江的界画结构精微,气势雄伟,为清代界画名家,其侄袁耀承其画风,有袁氏画派之称。其他地方性流派还有罗牧的江西派、蓝孟、蓝深的武林派等。

另外还有禹之鼎、王树榖、谢彬、上官周等人,善画人物、肖像。张穆善画龙、马,傅山、普荷、法若真、黄向坚等善画山水,均负有时名。

清朝康熙末年,扬州以经济繁荣而著称,这里富商大贾,四方云集,尤其以盐业兴盛,富甲东南。经济的繁荣,也促进文化艺术事业的兴盛。扬州因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许多名士,汇集于此。

富商大贾为了满足自己奢侈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和精神上的产品也就大量地需求,如精美的工艺品、珍宝珠玉、鲜衣美食,在书画方面更是着力搜求。

中产之家乃至平民中稍富有者,也力求将书画悬之室中,以显示自己的风雅审美情趣,民谚有“家中无字画,不是旧人家”之说。

因为对字画的大量需求,吸引和产生了许多的画家络绎不绝。据《扬州画舫录》记载,本地画家及各地来扬州的画家稍具名气者就有一百数十人之多,其中不少是当时的名家,“扬州八怪”也就是其中的声名显著者。

“扬州画派”,即扬州八怪,它是指清代康熙中期至乾隆末年活跃于扬州地区的一些职业画家。由于人数众多,故有“扬州画派”之称。

“扬州八怪”虽然只有八人,但后来师从于他们的人却不计其数,八怪是指:汪士慎、郑燮、高翔、金农、李鳝、黄慎、李方膺、罗聘。

扬州画派中的八怪,他们不愿走别人已开创的道路,而是要另辟蹊径。他们要创造出“掀天揭地之文,震惊雷雨之字,呵神骂鬼之谈,无古无今之画”。所以他们自立门户,而且就是追求不同于古人,不追随时俗,风格独创。

在绘画艺术上,李鳝早年曾经是学画山水的,入宫后,国从蒋廷锡改学画花鸟,后来又从高其佩学习。与此同时,他还吸取了明代陈淳、徐渭到清初八大山人朱耷、石涛等泼墨写意画法,逐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在题材、笔墨上,大胆地创新,因而对目的传统有所突破,成为扬州画派中的重要画家之一。

郑燮文采盖世,可惜早期穷途潦倒,一日走到一家人门前,惊觉门前的对联是自己的诗作,郑生向户主饶夫人问个究竟,饶夫人说自己女儿极爱郑板桥的作品。

郑生忙道自己正是郑燮,别名郑板桥,饶夫人马上把女儿五娘叫出来,并且把她许配给郑板桥,郑板桥后来高中进士,大小登科一道儿至,夫妇二人也恩爱一生。

扬州画派的画家,正如郑板桥自己所说:“下笔别自成一家,长于诗文。在生活上大都历经坎坷,最后走上了以卖画为生的道路。他们虽然卖画,却是以画寄情,在书画艺术上有更高的追求,不愿流入一般画工的行列。”

黄慎与郑燮、李鳝等往来友善,为“扬州八怪”之一。他的诗文、狂草书法,绘画被称三绝。曾先后三次到扬州,居留较长。

黄慎年方十八九时寄身萧寺,白天作画,夜间从佛光明灯下刻苦读书,技艺大进。凡人物、花鸟、山水、楼台、虫鱼等,无一不能,但他并不以这些为满足,一次看他先生的作品说:“吾师绝技难以争名矣,志当自立以成名,岂肯居人后哉!”

郑板桥为黄慎作诗称他为:“家看古庙破苔痕,惯写荒涯乱树根,画到精神飘没外,更无真相有真魂。”

黄慎还是一位诗才画艺俱全的艺术家,他的诗作,情韵清远,如岩绝,烟凝霭积,能非凡境,并著有《蛟湖诗钞》一书传世。

黄慎早年师从上官周,多作工笔。山水宗元黄公望、倪瓒、中年以后,吸取徐渭笔法,变为粗笔写意,并草书章草,尝以狂草书法入画笔姿放纵,气象雄伟深入古法,但也有笔过伤韵者。

扬州画派的画家,他们个个的学识、经历、艺术修养、深厚功力和立意创新的艺术追求,已不同于一般画工,达到了立意新、构图新、技法新的境界,开创了一代新画风,为我国绘画的发展立下了不朽的功业。

后来到了1771年,扬州八怪之首金农去世了,八怪之一罗聘开始独立卖画为生。罗聘第一次进京时,他在画坛的知名度并不高,进入京城,且以画谋生,难度是相当大的。

但早已涉足生意场中的罗聘,是知道要利用老师金农的名气来做一点“人情生意”的。因此,他进京后,首先拜访的,就是老师金农生前的旧友和名流。

凭借着自己“怪怪”的脾气,罗聘进京后处处碰壁、遭人冷遇,给这位“古怪画家”带来丰富而强烈的创作灵感。在这种背景下,一组不朽的作品《鬼趣图》诞生了。

10年后,年近花甲的罗聘三上京城。这时,他已是画界知名的大师了。他刚刚住定,一些风雅的士大夫便登门不歇,求索画作。

罗聘除了有金农这位师傅外,还有一位是师傅其实是八怪之一高翔。

据说,高翔一次与朋友聚会,朋友知道他是丹青高手,要他作画,找到了纸墨却找不到笔,高翔为了不扫大家的兴,居然用指头蘸墨画了一幅花鸟。这张花鸟照样气韵生动,生气勃勃,还特别稚拙可爱。

从此高翔的指画一发不可收,无意中造就了一个新画种,他自然也就成为了这个画种的开山鼻祖。

高翔晚年的指画已炉火纯青,声名远扬。他对指画如醉如痴,经常“甲残至吮血,日匿频烧烛”。他曾为兵部尚书卢舜徒画像,与真人等高,画成后,卢舜徒大喜:“神乎技矣!进乎道矣!”

扬州八怪,在画技上,各显神同,风行于清朝画坛。在京城也享有盛誉。

清朝中期,也就是在康、雍、乾年间,恰逢是清代社会安定繁荣时期,北京、扬州一度成为了全国绘画的两大中心,绘画上也呈现隆兴景象。

京城的宫廷绘画活跃一时,内容和形式都比较丰富多采。而在商业贸易比较发达的扬州地区,崛起了名扬四方的扬州八怪,他们独树一帜,形成了一股新的艺术潮流。

清代的宫廷绘画,在康乾年间,也就是公元1662年到1795年年间,随着全国统一,政权巩固,皇室除了罗致一些专业画手供奉内廷外,还笼络了一大些文人画家为其服务。

宫内除了设立如意馆等机构以安置御用画家外,还用入值“南书房”的形式,以延纳学士、朝官身份的画家。也有不少的学士、朝官,实际上已经成为宫廷画家,他们经常画一些奉旨或进献之作。

这些画家的作品大多署有“臣”字款,统称为宫廷绘画。宫廷绘画的内容主要有:描绘帝后、大臣、少数民族上层首领的人物肖像画,表现帝后生活的宫廷生活画,记录当代重大历史事件的历史纪实画,供装饰、观赏用的山水、花鸟画等。

中期的人物画有传统的工笔重彩和白描画法,还有吸收西法比较写实的画法,花鸟画有宗法黄筌的工笔写生和恽寿平的没骨法。

此外,在清代中期,南方商业城市扬州八怪其实并不限于8个人,而是代表了艺术个性鲜明、风格怪异的一批画家。

扬州画派的画家接过石涛、朱耷的旗帜,重视生活感受,强调抒发性灵,作品多写梅、兰、竹、石,善用泼墨写意,具有较深刻的思想和炽热的感情,形式也不拘一格,狂放怪异,在画坛上独树一帜,富有新意。

此一时期扬名画坛的还有镇江地区的张崟、顾鹤庆创立的丹徒派,高其佩自成一家的指头画派,擅长肖像的丁皋,以花鸟、竹石见称的沈铨、诸升、张锡宁、张敔等,兼长金石学的山水画家黄易、奚冈、赵之琛等。

后来到了1795年开始,再到道光年间,再到清朝末年,随着封建社会的没落,绘画领域也发生了新的变化。

曾在清朝约200年来被视为正宗的文人画流派和皇室扶植的宫廷画日渐衰微,而辟为通商口岸的上海和广州,这时已成为新的绘画要地,出现了海派和岭南画派。

上海在嘉庆前后近百年来,已经成为了我国最大的工商业城市,文人、画家纷纷聚集于此。为适应新兴市民阶层的需要,绘画在题材内容、风格技巧方面都形成了新的风尚,被称为海派。

海派的代表画家有赵之谦、虚谷、任熊、任颐、吴昌硕。赵之谦和吴昌硕作为文人画家,在大写意花鸟画方面有重大发展。

他们继承了前人传统,并将书法、篆刻等艺术表现形式融于绘画,以遒劲酣畅的笔力、淋漓浓郁的墨气、鲜艳强烈的色彩以及书法金石的布局,创造出气魄宏大、豪迈不羁的绘画艺术形象,兼之诗书画的有机结合,为文人画开拓了新的天地。

任熊、任颐是以画谋生的职业画家,与任薰、任预合称“四任”,他们在人物、肖像和小写意花鸟画方面成就突出。作品取材广泛,立意新颖,构思巧妙,笔墨灵活,以清新明快、雅俗共赏的格调,博得了广大市民阶层的喜爱。

其中任颐技巧全面,变化丰富,在海派中最负盛名。虚谷以画花鸟草虫著称,善用枯笔秃锋,干墨淡彩,线条多战掣,风格清逸冷隽,独具一格。他们的绘画对近现代影响甚大。

广东的岭南画派,形成时间较晚,晚清居巢、居廉兄弟开其先声,后来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创立新派。他们汲取素描、水彩画法所形成的中西结合画风,为国画的新发展作出了有益尝试。

[旁注]

顺治(1638年~1661年),爱新觉罗·福临,6清太宗皇太极第九子,6岁继位,是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庙号清世祖。福临是个刻苦学习,励精图治的帝王。在研读典籍中,他对孔子、朱元璋以及朱由检发生极大兴趣。悟得了治国安民的道理,形成了他的治国思想。他很想有一番作为。

砚台 砚亦称为研,它是由原始社会的研磨器演变而来。初期的砚,是用一块小研石在一面磨平的石器上压墨丸研磨成墨汁。到了汉代,砚上出现了雕刻,有石盖,下带足。魏晋至隋出现了圆形瓷砚,由三足而多足。唐、宋时,砚台的造型在使用中得到了多样化的发展,砚材的运用也极为广泛。

恽寿平(1633年~1690年),清代著名画家。创常州派,为清朝一代之冠。他用笔潇洒秀逸,直接点蘸颜色敷染成画,讲究形似,但又有文人画的情调、韵味。他又善诗文和书法,诗被誉为“毗陵六逸之冠”。书法主要学褚遂良,被称为“恽体”。

虞山派 为清初山水画家流派之一。创始人为清初四王之一的清初著名画家王翚。康熙中诏征,以布衣供奉内廷,60岁时主持绘制《康熙南巡图》,共12大卷,堪称其创作画中的巨制,为清代手卷中的鸿篇,声名益著,成为熔铸南北二宗的山水画大家。画史上把他及其弟子一派称为“虞山派”。

石涛(1642年~1707年),清代画家、是我国国画一代宗师。工书法,能诗文。早年画风疏秀明洁,晚年用笔纵肆,墨法淋漓,格法多变,尤精册页小品。花卉潇洒隽朗,天真烂漫,清气袭人,人物生拙古朴,别具一格。作品有《山水清音图》、《竹石图》等。著有《苦瓜和尚画语录》。

朱耷(1626年~1705年),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擅书画,花鸟以水墨写意为宗,形象夸张奇特,笔墨凝练沉毅,风格雄奇隽永;山水师法董其昌,笔致简洁,有静穆之趣,得疏旷之韵。擅书法,能诗文。存世作品有《水木清华图》、《荷花小鸟图》、《六君子图》等。

康熙(1654年~1722年),清圣祖仁皇帝爱新觉罗·玄烨,即康熙帝,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他8周岁登基,14岁亲政。他是中国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捍卫者,奠下了清朝兴盛的根基,开创出康乾盛世的大局面。

《扬州画舫录》是清代戏曲作家李斗所著的清代笔记集,共18卷。书中记载了扬州一地的园亭奇观、风土人物。书中不仅有戏曲史料,还保存了一些小说史料。卷十一有关于扬州评话的记载,其中包括浦天玉的《清风闸》、曹天衡的《善恶图》、邹必显的《飞跎全传》等。

汪士慎(1686年~1759年),清代著名画家,书法家。“扬州八怪”之一。工分隶,善画梅,神腴气清,墨淡趣足。暮年一目失明,仍能为人作书画,自刻一印云:“尚留一目看梅花”,后来,双目俱瞽,但仍挥写,署款“心观”二字。有《巢林集》。

李方膺(1695年~1755年),清代诗画家。曾任县令,后来去官寓扬州借园,自号借园主人,以卖画为生。与李鳝、金农、郑燮等往来,工诗文书画,擅梅、兰、竹、菊、松、鱼等,注重师法传统和师法造化,能自成一格,其画笔法苍劲老厚,剪裁简洁,不拘形似,活泼生动,被列为扬州八怪之一。

李鳝(1686年~1762年),为扬州八怪之一。康熙五十年中举人,后来被召为宫廷画师,因不愿受“正统派”画风束缚被排挤出来。传世作品有《五松图》、《芭蕉萱石图》、《墨荷图》、《浴凫图》等。

郑燮(1693年~1765年),别名郑板桥,清代官吏、书画家、文学家。一生主要客居扬州,以卖画为生。“扬州八怪”之一。其诗、书、画均旷世独立,世称“三绝”,擅画兰、竹、石、松、菊等植物,其中画竹已50余年,成就最为突出。著有《板桥全集》。

黄慎(1687年~1768年),扬州八怪之一。慎工草书,法怀素。所作人物用笔粗犷,顿挫转折,纵横排奡,气象雄伟。作品有《十二司月花神图》、《商山四皓图》、《伏生授经图》等。

金农(1687年~1763年),清代书画家,扬州八怪之首。博学多才,嗜奇好古,收金石文字千卷。精篆刻、鉴赏,善画竹、梅、鞍马、佛像、人物、山水。尤精墨梅。所作梅花,枝多花繁,生机勃发,古雅拙朴。作品有:《东萼吐华图》、《空捍如洒图》、《腊梅初绽图》等。

罗聘(1733年~1799年),清代画家。扬州八怪中最年轻者。拜金农为师,学诗习画,30岁时在扬州画界崭露头角。清乾隆三十六年,罗聘携画至京师拜谒名流,所作8幅《鬼趣图》最受注意。

《鬼趣图》以隐晦的艺术语言,辛辣深刻地反映了清中叶社会的阴暗,具有现实主义特色。罗聘画的鬼,在一般观者眼中是丑的,但真正的行家却能品出其中所内蕴的道,品出其丑的视觉形象内含的艺术之美。

高翔(1688年~1753年),清代著名画家,扬州八怪之一。他一生从未做过官。擅画山水花卉,间作佛像人物。他除擅长画山水花卉外,也精于写真和刻印。他的山水画所画的园林小景,大多是从写生中来。著有《西唐诗钞》。

没骨法 国画术语,直接用彩色作画,不用墨笔立骨的技法叫做没骨法。它分为山水没骨和花鸟没骨两种,最初相传由南朝张僧繇创始,而没骨花鸟传为北宋徐崇嗣,实应真正始于清恽寿平。这种画法打破了前代习用的“勾花点叶”法,以彩笔取代墨笔,直接挥抒,从而产生了一种全新的时代风格。

丹徒派 以张崟、顾鹤庆二人为首。特点是学明代四家画法,专写镇江一带春夏风景,笔墨清劲秀丽,山水茂密。当时有“张松顾柳”之称,说明两家各有千秋。这一派的名画家还有潘思牧、潘圭、唐耀卿、周序培、潘岐、张深、周镐、明俭和尚。他们都是丹徒人,故称“丹徒派”。

岭南画派 是海上画派之后崛起的最成体系,影响最大的一个画派。创始人为高剑父、高奇峰、陈树人,简称“二高一陈”。它是岭南文化极具特色的优秀文化之一,它和粤剧、广东音乐被称为“岭南三秀”,是传统国画中的革命派,是绘画史上的一个重要的绘画流派。

[阅读链接]

清朝晚期有个叫傅二槐的画家,原名维哲,大外人,生于小康之家,有土地50亩,耕牛一头。由于他以吟诗作画、遨游四海,不善耕种经营,以致后来家境败落。二槐的生活放荡不羁,不修边幅,恃才清高,与世无争。颇有几分巅狂。

傅二槐游山玩水,有时数月不归。归来时,往往蓬头垢面,衣衫褴褛,妻子不予开门,说:“你是‘大外人’,还回来干什么?”。

于是,傅二槐写了一首自嘲诗:“衣锦挥金满室春,描眉举案乐沉沉。伤心折羽归来晚,妻子怒呼大外人”。

后来他的有些作品落款为大外人,又把纪游题画的作品汇集成册,名为《大外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