彩陶出现使绘画走向独立

在史前时期,除了远古的岩画之外,还有原始人在陶器上绘制的花纹。随着石器制作方法的改进,以及相对定居的农耕文化产生,人们发明了烧陶。有的人觉得在陶上面绘一些纹饰,一方面可以方便找取,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美观。

于是,人们便开始在陶器上绘制纹饰。原始陶器是使用黏土作为原料,用手盘筑捏而成或者用轮制而成的陶坯,然后用火烧成的器皿。

在打磨光滑的橙红色陶坯上,以天然的矿物质原料进行彩绘,再经过入窑烧制而成,烧制成型之后的陶器会呈现出赭红、黑、白等诸种颜色图案。于是人们将此器皿取名为彩陶。

彩陶的图案有很多,基本上都是象形的,最普遍的主题是生殖主题,在彩陶上有大量的对鱼、蛙、植物果实和花朵的描绘。

因为在远古时代,人的平均寿命只有20至30岁,所以一个家族需要繁衍生存必须有大量的人口补充,于是生儿育女就成为了神秘而又急迫的头等大事。

鱼和蛙都是排卵的动物,生育能力很强,于是这样的动物就成了生育的象征,就如同历朝以龙的形象是代表吉祥的含义一样。

尤其在母系氏族社会里,对生育能力的赞美就是对于女性的赞美,生育繁衍的主题在民间艺术里一直延续到各个朝代。

彩陶的制作方法称为彩绘,它是陶器装饰中最卓越的手法,朴实明快、绚丽多彩的彩陶,由于地域、时间的差异,宗教习俗的不同,描绘形式的各异,在造型和风格上也各不相同。

有些条纹象征着起伏的波浪、同心扩散的水纹、绳革、丝网等。红黑相同,朴素而匀称,流畅而简洁。

彩陶图案类的纹饰数量很大,种类也非常多,常见的有水波纹、旋转纹、圈纹、锯齿纹、网纹等十几种。线条画得规整流畅,图案的组织讲究对称、均衡、变化、疏密得体并有一定的程式和规则。

西安半坡文化是我国彩陶文化历史较早、特点突出、影响较大的一个类型。半坡彩陶的遗址,在河流的岸边,因而半坡的彩陶有汲水尖底瓶、葫芦、长颈瓶,另外还有盆类、罐类,与今天的盆罐大体相似。

半坡彩陶早期纹饰,多为散点式构图。也就是说,在一件器型上,装饰往往只占据器面的一小部分,纹样一般是自然形态的再现。半坡纹饰的形象可爱,表现了人类童年的天真稚气和与自然的亲切关系。仔细体味,有人与自然融为一体的感觉,可以说是半坡人原始生活的记录。

纹饰形象主要描绘了当时人们接触的动物,有奔跑的鹿、鱼纹、人面纹、蛙纹、鸟纹、猪纹以及由以上纹样两种或三种组合的纹样。也有一些单纯的任何纹样如折线纹、三角纹、网纹等。

仰韶文化是我国新石器时代彩陶最丰盛繁华的时期。它位于黄河中游地区,以黄土高原为中心,遍及河南、山西、陕西、甘肃、河北、宁夏等地。

仰韶文化的制陶工艺相当成熟,器物规整精美,多为细泥红陶和夹砂红陶,灰陶与黑陶较为少见。其装饰以彩绘为主,于器物上绘有精美彩色花纹,反映当时人们生活的部分内容及艺术创作的聪明才智。特别是仰韶文化中的半坡陶盆《人面鱼纹盆》最具特色,也最耐人寻味。

另外还有磨光、拍印、等装饰手法。造型的种类有杯、钵、碗、盆、罐、瓮、盂、瓶、甑、釜、灶、鼎、器盖和器座等,最为突出的是双耳尖底瓶,线条流畅、匀称,极具艺术美感。

马家窑文化制陶业非常发达,其彩陶继承了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爽朗的风格,但表现更为精细,形成了绚丽而又典雅的艺术风格,比仰韶文化有进一步发展,艺术成就达到了登峰造极的高度。

陶器大多以泥条盘筑法成型,陶质呈橙黄色,器表打磨得非常细腻。许多马家窑文化遗存中,有窑场和陶窑、颜料以及研磨颜料的石板、调色陶碟等。

马家窑文化的彩陶,早期以纯黑彩绘花纹为主;中期使用纯黑彩和黑、红二彩相间绘制花纹;晚期多以黑、红二彩并用绘制花纹。马家窑文化的制陶工艺已开始使用慢轮修坯,并利用转轮绘制同心圆纹、弦纹和平行线等纹饰,表现出了娴熟的绘画技巧。

彩陶的大量生产,说明这一时期制陶的社会分工早已专业化,出现了专门的制陶工匠师。彩陶的发达是马家窑文化显著的特点,马家窑彩陶的内彩特别发达,图案的时代特点十分鲜明。

半山型马家窑文化陶器是在马家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比马家窑更丰富。她的繁荣昌盛、雍容华贵的风格是由饱满器型上的旋动结构的纹饰,黑红相间的色彩,线条的粗细变化,以及锯齿纹、三角纹的配合,大图案里套小图案形成的。

旋转而连续的结构,使几个大圆圈一反一正,互相背靠,互相链接,有前呼后应、鱼贯而行、连绵不断的效果,显示一种融合、缠绵的气势。与器型共同构成一种雄伟宏大的气势。在半山期,是我国彩陶文化的高峰阶段,显示了博大、成熟和完美的特色。

仰韶文化中期以庙底沟文化类型为代表,它的图像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绘制于陶缸上的《鹳鸟石斧图》。该图以写实手法所描绘的鸟、鱼及斧,据说代表了鹳氏族兼并鱼氏族的历史事件。

这已经表现出了,我国绘画传统艺术表现手法中的两种基本形式勾勒和没骨,标志着我国史前绘的画艺术由装饰性的纹饰绘画向物象绘画的发展。

庙底沟文化体现出了绘画性彩陶与几何纹彩陶的分离,甚至可以说绘画与陶器的分离,正是美术历史发展的必然结果,人们的审美观念、创作思想以及绘画技巧开始向更高阶段演进,绘画艺术的独立时代到来了。

[旁注]

烧陶 是陶艺创作的最后一道、也是很关键的一道工序。首先将已经成型、晾干并施好釉的陶瓷坯体送入窑内,高温燃烧,陶瓷坯体和釉料在火中经过一系列错综复杂的变化,最终梦幻般地成为陶艺作品。

陶坯 陶制器皿的生坯。一般先用慢转陶轮修整器皿口部,又趁湿黏土或嵌入把手、器耳等附件。等陶坯半干后,再刮磨器壁内外,使之光滑。

半坡文化 属于黄河中游的仰韶文化,显示出北方地理环境的特色,可以说是北方农耕文化的典型代表。半坡遗址是我国唯一保存完好的原始社会遗址,也是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

仰韶文化 黄河中游地区重要的新石器时代文化。仰韶文化以陕西华山为中心分布,东起山东,西至甘肃、青海,北到河套内蒙古长城一线,南抵江汉,分布最为密集的地区在陕西关中、陕北一带。仰韶文化的持续时间大约在公元前5000年至前3000年。

马家窑文化 是仰韶文化向西发展的一种地方类型,出现于距今5700多年的新石器时间晚期,历经了3000多年的发展。主要分布于黄河上游地区及甘肃,青海境内的洮河、大夏河及湟水流域一带。

半山型马家窑文化陶器 陶器多以手制,器型有罐、壶、瓮、盆、杯、钵等,流行大型的小口高领鼓腹双耳壶和侈口矮颈鼓腹双耳瓮。彩陶色彩红黑相间。纹饰严谨规整,表现手法多样繁复,各种编织纹特多。不少彩陶图面,正面、侧面或俯视,都形成一定的艺术效果。二方连续纹样更是较特殊的一种装饰手法。

勾勒 又叫做双钩,一般指用线条勾描物象轮廓,不分顺逆。或是用简单的笔墨描写事物的大致情况。它是我国国画技法的名称之一。用笔顺势为“勾”,用笔逆势为“勒”。

没骨 我国国画技法名。指不用墨线勾勒,直接以彩色绘画物象。作画时,要求画者胸有成竹,一气呵成。在书法里把笔锋所过之处称为“骨”,其余部分称为“肉”。没骨画将墨,色,水,笔融于一体,在纸上予以巧妙结合,重在蕴意,依势行笔。

[阅读链接]

彩陶纹有两大类:一类是抽象的图案;一类是具象的人、动物或昆虫一类的形象。描绘在彩陶上的图绘主要分为几何图案和带有写实倾向的人物、动物图像两类。

彩陶画指的是后一类图像,这类图像虽然也是属于陶器上的装饰,但以其写实性描绘,体现出一定的构思、想象甚至是某种主题,因而与单纯的几何纹装饰图案是有着重大区别的。

半山类型的彩陶延续了300多年后,发展到了马场时期,彩陶上的这种纹饰演变得更为离奇,代表怪物头部的圆圈要么变得更大,要么省略。最后,竟然连头部完全被省略掉了,四肢从顺向曲折演变为反向的直角,有的连代表身体的宽带也省略了,只剩下了肢爪。

它的形象最终超越了它的最初模样,彩陶上的怪物开始出现两层肢爪、三层肢爪、甚至四层肢爪。远古先民超凡的想象力居然在精神崇拜的基础上创造出了这般不同凡响的形象,中华民族最重要的图腾——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