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教交融——吕祖庙
吕洞宾,原名吕喦,字洞宾,道号纯阳子,是唐代著名的道教仙人,为“八洞神仙”之一,是三教合流思想的代表人物。
民间流传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度铁拐李岳、飞剑斩黄龙等故事,吕仙的形象深入民间,妇孺皆知。宋代封吕洞宾为“妙通真人”,元代封为“纯阳演政警化孚佑帝君”,后世又称“吕纯阳”。王重阳创立全真道后,又被奉为“北五祖”之一,故道教又尊称他为“吕祖”。
在我国各地广建有吕祖祠庙,岁时祭祀,香火不断。相传吕祖诞辰为农历四月十四日,所以道教多在这天日设斋醮以志纪念。
壁画知名的芮城永乐宫
永乐宫又名大纯阳万寿宫,位于山西芮城,是为了供奉我国道教“八洞神仙”之一的吕洞宾而建,永乐宫始建于元代,施工期前后共110多年,才建成了这个规格宏大的道教宫殿式建筑群。
吕洞宾原名吕岩,山西芮城人,本名绍先,自幼好读,淹博百家,但三举进士不第。619年,正值武则天执掌朝政,年已46岁的吕绍先再一次去往长安应考,在酒肆中遇见上天仙使钟离权。
钟离权让他做了一个建功树名、出将入相、封妻荫子的美梦,醒后方知功名利禄均为梦幻,遂大彻大悟,拜钟离权为师,赴终南山中修道,改名喦,字洞宾。其后遍游山水,传道度人,53岁归宗庐山,64岁上朝元始、玉皇赐号为纯阳子。
唐宋以来,吕洞宾与铁拐李、汉钟离、蓝采和、张果老、何仙姑、韩湘子、曹国舅并称为“八洞神仙”。在山西民间信仰中,他是八仙中最著名、民间传说最多的一位。
吕洞宾一生乐善好施,扶危济困,深得百姓敬仰。他飞升后,家乡百姓为他修建了“吕公祠”,以示纪念。到了金代,因吕洞宾信奉道教,于是将“祠”改成了“观”。
元朝初年,忽必烈知道吕洞宾信奉的道教在群众中颇为流传,就想利用宗教和吕洞宾的声望巩固自己的统治,于是,派国师丘处机管领道教,拆毁“吕公观”,大兴土木,修建了“永乐宫”。
从修建大殿到绘完几座殿堂的壁画,历时110年,几乎与整个元朝共始终。民间流传的吕洞宾传说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儒、道、佛三教交融,吕洞宾修习方术,得道成仙,这是道教出世思想。他成仙之后则要“度尽天下众生”,这又体现了儒家“兼济天下”的入世思想。而那长生于人世、乐于施舍的所作所为,又是佛教思想的反映。从吕洞宾传说中可看到山西民间信仰中三教文化融合的痕迹。
永乐宫是典型的元代建筑风格,粗大的斗拱层层叠叠地交错着,四周的雕饰不多,比起明、清两代的建筑,显得较为简洁、明朗。几个殿以南、北为中轴线,依次排列。特别是宫殿内部的墙壁上,布满了精心绘制的壁画,其艺术价值之高,数量之多,实属世上罕见。
永乐宫宫宇规模宏伟,布局疏朗。除山门外,中轴线上还排列着三清殿、纯阳殿、重阳殿等高大的元代殿宇。这些建筑吸收了宋代“营造法式”和辽、金时期的“减柱法”,形成了自己特有的风格。
殿内绘制有精美的壁画,总面积达960平方米,题材丰富,画技高超,它继承了唐、宋以来优秀的绘画技法,又融汇了元代的绘画特点,形成了永乐宫壁画的可贵风格,成为元代寺观壁画中最为引人的一章。
三清殿又称无极殿,是供“太清、玉属、上清元始天尊”的神堂,是永乐宫的主体建筑。殿内四壁满布壁画,面积达403平方米,画面上共有人物286个。这些人物,按对称仪仗形式排列,以南墙的青龙、白虎星君为前导,分别画出天帝、王母等28位主神。围绕主神,28宿、12宫辰等“天兵天将”在画面上徐徐展开。
其中,有一幅题名为《朝元图》的大型壁画,高4.3米,全长95米,描绘的是群仙朝谒元始天尊的情景。青龙、白虎两神为前导,南极长寿仙翁和西王母等八个主神的四周,簇拥了雷公、电母、各方星宿神及龙、蛇、猴等多位神君,还有武将、力士、玉女在旁侍奉,全图近300个神仙朝着同一个方向行进,形成了一道朝圣的洪流,气氛神圣而庄严。
壁画中的神像虽然高度、朝向大致一样,但画面利用了不同的面部颜色、衣着和神态去表达不同神仙的身份、性格、帝君的神情多半比较肃穆,武将则全身披甲,鬓发飞扬,玉女则含情地微笑,有的在对话,有的在沉思,也有些在凝神、在顾盼,形象各具特色。每个神像大都只是寥寥几笔,以浓淡粗细的长线变化,就充分表现出质感的动势来。
人物袍服、衣带上的细长线条,更多的是刚劲而畅顺地一笔画上去,好像一条条钢线镶在壁画上一样,造就了迎风飞动的飘忽感,加强了画中仙人的生动性。这种画法不但承继了唐、宋以后盛行的吴道子“吴带当风”的传统,而且准确地表现了衣纹转折及肢体运动的关系,难度极高。
在用色上,则采用了传统的重彩勾填方法,以墨线为骨干,再填以金、朱红、青绿等色,配搭得很和谐,有些部分还用了“沥粉贴金法”增强了质感的对比,令画像的立体感和辉煌的气氛更加显现。
纯阳殿又名混成殿、吕祖殿,是为奉祀吕洞宾而建,殿宽五间,进深三间,八架椽,上覆单梁九脊琉璃屋顶。殿北部一间四柱神坛,前檐明次间与后檐明间皆为隔扇门,其余为墙面。神坛上为吕洞宾塑像,扇面墙后为《钟离权度吕洞宾图》,高3.7米,面积16平方米。相对的北门门额上为《八仙过海图》。
南壁东西两侧为《道观斋供图》和《道观醮乐图》。东、北、西三壁以52幅画组成一部《纯阳帝君神游显化之图》,以连环组画的形式来表现传说的吕洞宾一生事迹。壁画幅高3.5米,面积为203平方米。分作上下两栏,幅与幅间用山石云树连接,每一事件既单独成章,而又能通过景色相互衔接。
从总体看,全画是一个完整的青绿山水通景。从局部看,则是各自独立表现一定具体情节的画面。画中有宫廷、殿宇、庐舍、茶肆、酒楼、私塾、医馆、舟车、田野、山川以及形形色色的人物。而且不少的画幅富有浓厚的生活气息,是当时社会生活的忠实写照,从而使宗教画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曲折地反映现实的作用,这在道教壁画上是具有创造性的构想。
重阳殿是为供奉道教全真派首领王重阳及其弟子“七真人”的殿宇。殿内的壁画基本上继承了纯阳殿的表现方法。也是用49幅画面来描述王重阳一生经历。虽然壁画绘制于明洪武以后,破损也较为严重,但是从其反映道教有关事迹及社会生活的某些侧面来说,仍具一定的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
永乐宫内保留下俩的道教壁画还有很多,但是体系完整,是探索我国道教艺术发展的重要宝藏,也是我国古代美术史中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宗教艺术品。
[旁注]
祠 是为了纪念伟人名士而修建的供舍,这点与庙有些相似,因此也常常把同族子孙祭祀祖先的处所叫“祠堂”。东汉末年,社会上兴起建祠抬高家族门第之风,甚至活人也为自己修建“生祠”。由此,祠堂日渐增多,形成了独特的民风。
减柱法 又叫减柱造,是我国的一种建筑方法,到了宋辽之际,逐渐形成减少部分内柱以增加建筑室内空间,这种方法称为减柱法,最有代表的故宫的保和殿。
袍服 先秦时期已经出现,只是一种纳有絮棉的内衣,及至汉代,不论男女均可穿着,时间一长,袍服就演变为一种外衣。袍服的下摆打成一排冚裥,有些还裁制成月牙弯曲的形状。
私塾 我国古代社会一种开设于家庭、宗族或乡村内部的民间幼儿教育机构。它是旧时私人所办的学校,以儒家思想为中心,是私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阅读链接]
吕洞宾为唐代的一名道士,后被道教奉为神仙,是“八仙”中传闻最广的一位仙人。一说他本为唐朝宗室,姓李,武则天时屠杀唐室子孙,于是携妻子隐居碧水丹山之间,改为吕姓。因常居岩石之下,故名岩。又常洞栖,故号洞宾。
也有传说他是唐朝礼部侍郎吕渭之孙,因感仕途多蹇,转而学道。《宋史·陈抟传》中记载吕岩为“关西逸人,有剑术,年百余岁。步履轻捷,顷刻数百里,数来抟斋中”,是位修道有术的高士。《全唐诗》中也收有他的诗作二百多首,后世道教和民间称其为“剑仙”、“酒仙”、“诗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