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圣故里常平关帝家庙

常平关帝家庙是关羽家乡的人们仰慕关羽的英武和盛德,在隋朝初期建造的一座祠堂。

关帝家庙的南侧依巍峨秀丽的中条山,北临碧波万顷的天然盐湖。整个庙宇的布局采用了“前朝后宫”的建制,以及中轴对称的宫殿建筑手法。

我国的关帝庙虽然很多,但关圣家庙却仅此独有,天下无双。关圣家庙也称关帝祖祠,位于关公故里的运城常平村,与解州关帝庙遥相呼应,始为祠堂,至金代形成庙宇。

据明神宗时魏养蒙所撰的《重修常平关圣家庙碑记》可知,金代王兴于1177年创建正殿3间,转护环廊40间,寝殿、仪门各3间。

后来又有常平村人胡錀对庙宇进行过局部修葺及增扩,至兴建圣祖殿之后,再无修葺。

常平关圣家庙又称常平关帝庙、关帝祖祠,距解州关帝庙近万米,南依中条山,北临古盐池,山清水秀,风景优雅,是块难得的风水宝地。

相传,这座庙所在之地,原是关羽的故宅,关羽从出生到杀了恶霸之前,一直都生活在这里。后来,关羽杀了为害乡邻的恶霸吕熊,不得不出逃避难。恶霸的后人和官府进行勾结,捉拿关羽不成就打算对关家斩草除根,诛灭九族。

于是,常平村里的关姓人都纷纷逃到古村一带去避难,唯有关羽的父母因年迈行走不便,最终投井自尽了。人们为了纪念关羽的父母,就在那口井上修建了一座塔。

关羽死后,乡人仰慕他的忠义和盛德,就在塔的基础上修建了祠堂,四时进行奉祀。到了金代,又增修了具有一定规模的建筑群,取名“关圣家庙”。

这些建筑群一直都被完整地保存着,尤其是这里的始祖殿、娘娘殿、太子殿及精美的明末清初塑像,是其他关帝庙所没有的。

据史书记载,隋代以后,随着历代帝王对关羽的逐级追封,庙堂也在不断地增建和扩建,仅从明代嘉靖皇帝修葺之后,关帝家庙就整修或增建达16次之多,所以大部分的建筑多为清代以前遗构。

常平关帝庙占地15000多平方米,多为砖木结构,琉璃瓦顶。庙前立有3座牌坊,左右木构,中为石雕。

庙院内,中轴线上由前向后依次建有山门、午门、享殿、崇宁殿、娘娘殿、圣祖殿等6座殿宇;两侧配以厢房、配殿、回廊等,主从有序。

庙宇坐北朝南,规模宏伟,布局严谨,殿阁壮丽。庙前建牌坊3座,位于东西两侧者为木结构,三门四柱庑殿顶,分别名为“灵钟鹾海”和“秀毓条山”;居中者为石结构,正前方置铁狮一对,明间门额书“关王故里”4个大字。

在总体布局上,常平关帝庙与解州关帝庙同样沿袭了“前朝后寝”的形制。山门、午门、献殿均面阔3间,单檐悬山顶,灰色筒板瓦覆盖,绿琉璃瓦剪边。

关帝殿面阔5间,四周有围廊,全部采用重檐九脊顶。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

崇宁殿是庙内主体建筑,建于砖砌台基之上,面阔5间,进深4间,四周回廊均进深1间,总面阔7间,总进深6间,重檐歇山顶,绿琉璃覆盖,施花琉璃脊饰。

大殿明间施板门两扇,左右次间施直棂窗;殿内木雕神龛装饰富丽,内置关羽像,关羽头戴冕旒,身着帝装,气宇轩昂地端坐在龙椅上。在龛内外还侍奉着4个人,恭谦微谨。神像造型丰满,神态逼真。

娘娘殿面阔与进深各5间,重檐歇山顶,殿前檐建插廊,有垂花门,左右两侧建配殿,自成院落;殿内神龛供关夫人像,左右两侧侍女像有的持帕,有的握笏,恭身肃立,是清朝时期塑像的佳作。

圣祖殿在庙宇后端,建于1773年,面阔3间,单檐悬山顶,灰色筒板瓦覆盖,置于砖石构筑的台基之上,殿前月台宽敞,殿内供关羽始祖、曾祖、祖父和父及其三祖夫人像,为普天下武庙所罕见。

关帝家庙内,还有八角七层砖塔一座,高约15米,传为关羽父母亲之墓。塔身上下收分幅度较大,层间叠涩出檐,反叠涩收进,形成下层塔檐和上层基座,顶上砌筑有圆盘,可惜上面的塔刹已经不存在了。砖塔持重,端庄稳健,平素无饰,历经了明嘉靖年间的河东大地震,却依然无恙。

庙南的中条山下古柏苍翠,石碑林立,是关氏祖坟的所在地。从关圣家庙至关氏祖坟的通道上曾建有献殿、祭台等。

庙内有各种碑碣数十通,这些碑刻记述了流传在民间的关羽故事,以及历代对关羽的封号及关族的世袭情况,是研究三国历史的珍贵资料。

关圣家庙古木参天,盘根错节,苍翠蓊郁,虬枝纵横,几乎每株古树都有隽永神奇的传说。

娘娘殿院内有古桑一株,在明朝时期就已经种植了,树龄超过了500年,粗可合围,表皮为鳞状,称为“麒麟皮”。

一般桑树所结桑葚一年仅成熟一次,但是这株桑树的桑葚却于一年之内5熟5落。古桑树下有5条树根,约碗口粗细,裸露于地面约1米。

根部上方为树干,树干距地面约5米处蜿蜒伸出了5株粗枝,不但与树干下的五条祖根相互呼应,也与家庙中供奉关羽的曾祖、祖父、父亲、关羽本人、关羽子关平及关兴五代暗合,号称“五世同堂桑”。

庙院内娘娘殿西北角另有古柏一株,名为“云柏”,树干中裂,以铁箍环护,树身倾斜,与地面成45度角,直指万米之外的解州关庙。

每至严冬,大雪纷飞,笼罩万物,此柏却落雪必化,丝毫没有覆压的积雪,所以也被叫做“热柏”、“化雪柏”和“无雪柏”,这类树种属于濒危植物,已极为罕见。

在庙内的主体建筑崇宁殿前檐的左右两侧各有古柏一株,名“龙”柏和“虎”柏,两柏主干内侧距地面约一米处树皮凸凹错落,形成了龙身和虎首,浑然天成,惟妙惟肖,令人称奇。

乡里有一种习俗,就是以红绳缠绕龙柏和虎柏的躯干,然后裁龙柏、虎柏所缠红绳的一段作为幼子的项圈,认其为“干爹”,可保佑子女健康成长,洪福齐天。

[旁注]

明神宗(1563年~1620年),即朱翊钧,明朝的第十三位皇帝,在位48年,是明朝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明穆宗驾崩之后,年仅10岁的朱翊钧即位,由内阁首辅张居正主持万历朝新政。亲政之后,神宗勤于政务,先后平定了哱拜叛乱和杨应龙叛乱。到了后期,神宗开始倦于朝政,国势开始衰败。

仪门 我国古代典礼、庆贺和祭拜的重要场所。也指县衙的礼仪之门,是官员坐轿、骑马的起止点。凡遇皇帝和皇后的寿诞、春节、冬至等节日,朝臣都得身着朝服和朝冠,在县衙大堂练习礼仪。

九族 泛指亲属。一说九族是指上自高祖、下至玄孙,即玄孙、曾孙、仍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和高祖父九族;一说是父族四、母族三、妻族二,父族四是指姑姑的子女、外甥、外孙、同族的父母、兄弟、姐妹和儿女;母族三是指外祖父、外祖母和娘舅;妻族二是指岳父和岳母。

嘉靖 是明世宗朱厚熜的年号,共使用45年。嘉靖帝尊道教、敬鬼神,一生乐此不疲,死后葬于永陵,谥号世宗钦天履道英毅神圣宣文广武洪仁大孝肃皇帝。

庑殿顶 即庑殿式屋顶,通常被称为“四阿顶”,是一种屋顶有四面斜坡,又略微向内凹陷形成弧度的一种建筑。是我国各屋顶样式中等级最高的,高于歇山式,在明清时候,只有皇家和孔子的殿堂才能够使用。唐朝时被用于佛寺屋顶建筑,之后开始普及,用于各种建筑中。

明间 指建筑正中的一间,宋代称为当心间,左右两侧的间称为次间,再外的称为梢间,最外面的称为尽间,九间以上的建筑则在两侧增加次间数。

琉璃瓦 据记载,琉璃源自于古印度语,随着佛教的东传而进入我国。原先的代表色其实是蓝色,此外,还有红色,黑色,白色,黄色,绿色和绀蓝等色。琉璃瓦是施以各种颜色釉,并在高温的环境中进行烧制而成的。

冕旒 古代大夫以上所戴的礼冠和帝王所戴的冕冠。帝王所戴的冕有十二旒,诸侯九旒,上大夫七旒,下大夫五旒。在帝王的冕旒前端,有一块前圆后方的长形冕板,叫“延”,象征天圆地方。据说,置旒的目的是为了“蔽明”,意思是告诫帝王要洞察大体,包容细小的瑕疵。

塔刹 一种佛塔顶部的装饰品,塔刹是塔的最高处,是“冠表全塔”和塔上最为显著的标记。“刹”是“土地”和“国家”的意思,引申义为“佛国”。所谓无塔不刹,塔刹存在于各种式样的塔顶上。自从印度的窣堵坡传到我国以后,逐渐与我国的传统建筑融合,形成了塔顶攒尖收尾的重要部分。

石碑 把功绩刻写在石块上,以便能够留传后世的一种竖型石刻,一般作为纪念物和标记,文字是石碑的主要部分。石碑上有螭首,下有龟趺,意在垂之久远。

关兴 字安国,三国时期蜀国的大臣,是关羽的第二个儿子,继承了父亲关羽汉寿亭侯的爵位。关兴从小就沉默寡言,习惯单独思考,是个万事都能妥善处理的天才,深受诸葛亮的器重,在蜀汉担任侍中、中监军等重要的职位。

项圈 儿童或妇女套在脖子上的环形装饰品,一般是用金、银、铜等金属煅制而成,用来保佑佩戴者平安富贵长寿。后来,渐渐兴起男孩戴项饰的风俗,把项圈当做了一种带有神秘力量的“厌胜物”,可保佑男孩健康平安地成长,当男孩长大成年后,就会被摘除。

[阅读链接]

宋徽宗是第一个对关公进行追封的帝王。宋徽宗在阅读典籍的过程中发现关羽有勇有谋、讲义气、忠心耿耿,正是自己朝中所缺和急需弘扬的精神,于是就在1102年追封关羽为“忠惠公”。

第二年宋徽宗又以“教主道君”的身份,封关羽做了“崇宁真君”,使关羽在道教中获得了一个正式的地位。1108年,宋徽宗提拔关羽做了“昭烈武安王”。

1123年,金兵南下,前线将士无心恋战,连连败退,形势十分危急,宋徽宗再一次改封关羽为“义勇武安王”,想借助关羽的义勇激励将士们的斗志,希望他们奋勇杀敌和保家卫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