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德皇帝与望儿台的传说
据说以前,在天坛的南边,靠西南的地方曾经有一座望台,名叫望儿台。说起这个台子的由来,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呢!
相传明朝的正德皇帝原来有个儿子,他和娘娘都很宠爱他,真是“用手捧着怕摔了,含在嘴里怕化了”。可是,俗话说“黄鼠狼专咬病鸭子”,这小儿子3岁时,偏偏得了一场怪病,夭折了。
这下宫里可乱套了,皇帝的宝座由谁来继承呀!按规矩,皇帝的位子该传给太子,可是现在……皇帝着急,娘娘更是着急啊!儿子没了等于皇太后的位子也就没了。娘娘悲痛万分,饭也吃不去,茶也不想饮,终日眼睛直勾勾地想着儿子。
这天早上,娘娘是头不梳,脸也不洗,站在宫门外,东看看,西望望。众人都以为她中了魔啦,没人敢上前劝阻。
突然,娘娘大笑,笑得是前仰后合,忽然,又转喜为悲,泪流满面,双手伸向天空,喃喃自语道:“孩子,你在哪儿?你在哪儿啊?你是天上的神童啊!你不会是回到天上去了吧?找你那玉皇爷爷去了?回来吧……孩子!额娘想你呀……”
就这样,哭一阵,笑一阵,众人都说:“娘娘疯了。”
这一消息,传到正德皇帝那里,皇帝立即退朝来到后宫。正德皇帝见娘娘这般模样,很是生气,心想,如此这般,皇家的颜面何在?于就命下人扶她回宫。
可是这会儿,就是九头骡子也别想拉动娘娘,她说儿子没有死,是到天上拜见玉皇爷爷去了。
这时,有个大臣出来献殷勤,说:“娘娘说得有理,太子乃是天子,若是在南郊的天坛设一望台,让娘娘站在望台上,准会看见太子。”众大臣是随声附和,纷纷求情,皇帝这才只好答应了。
到了晚上等七颗北斗星出齐的时候,众人护驾,前呼后拥着把娘娘送到了天坛。就在天坛的南边,靠西南的地方设了一座望台。
娘娘登上望台,瞪大了眼睛向西望去,她没有哭,也没有笑,在那儿静静地望着、望着……,好像有什么东西把娘娘的眼珠儿吸住了似的。她一动不动,向西望了好久好久。最后,她晕倒在了望儿台上。
回到宫里,娘娘也不哭了,也不闹了,也吃饭了,也饮茶了。正德皇帝就问她在望台上看见了什么?
娘娘说:“我看见儿子了,就在西边,他又白又胖,还和我说话了呢!”
皇帝问:“他说了些什么?”
娘娘不紧不慢地告诉皇帝:“儿子说他想家了,让父皇和额娘接他去……”
正德皇帝挺纳闷儿,要是相信娘娘的话吧,没听说过有这样的事儿,不信吧,这事儿又像是真的,最起码娘娘病都好了!
过了些日子,皇帝自己也想儿子了,便微服出宫,一直往西走,到西边寻访儿子去了。
据说后来的嘉靖皇帝,就是寻访来的。从此以后,人们就把娘娘望儿子的土堆子叫望儿台了。
[旁注]
太子 我国汉语的一个特有词语,已确定继承帝位或王位的帝王的儿子称为太子。太子一向为嫡长子,但例外甚多。秦以后因君主称皇帝,又有“皇太子”之称。
皇太后 我国古代皇帝法定母亲的尊号,又称“太后”、“太皇太后”。自西汉起,历代沿称。《汉书·外戚传》:“汉兴,因秦之称号,帝母称皇太后,祖母称太皇太后。”
后宫 我国古代社会的一个词语,原意为帝王的妃嫔居住的地方,通常指代生活在后宫的女性。古人常用“后宫佳丽三千人”来形容古代皇帝嫔妃之众。后宫一般禁止君主以外的男性进入,职务多由宫女担任。
娘娘 有多种含义:一称母亲;二是对皇后或皇妃的敬称;三称祖母;四称女神,在东南沿海一带,民间信奉女神,这些女神就称为娘娘,如陈氏娘娘,花粉娘娘等;五是对其他女性的称呼。
微服 改变常服以避人耳目。通常指帝王或高官为隐蔽身份而改穿的平民便服。如“微服私访”,我国帝王自古就有“微服私访”的传统。《韩非子》中就有记载说,齐桓公微服以巡民家。
《孟子》 也有记载说,孔子不悦于鲁卫,遭宋桓司马将要而杀之,微服而过宋。
正德皇帝(1491年~1521年),就是明武宗朱厚照,明朝第十位皇帝,年号正德,父亲明孝宗朱祐樘,母亲张皇后,1505年至1521年在位,死后葬于北京十三陵之康陵,庙号“武宗”。
[阅读连接]
据说,我国其他地方也有望儿台的传说。河北省东光县砥桥村南的漳卫新河大堤上,就有一座高12米的土台子,上面长满野花杂草,远看像座烽火台,人们叫它望儿台。
传说战国时期砥桥是一座繁华的城镇,有72条街巷,82眼水井,当时叫铁脚镇。镇前有一条鬲津河,是齐国与赵国的交界河。河的南面是齐国,河的北面是赵国。
有一年两国在此交战,结果赵国战败,老将廉颇的儿子廉罡被擒。小将廉罡一向为赵国军民器重,赵国军民万分焦急,但一时又无计可施。
一天齐国要在鬲津河南岸大堤上处决廉罡,廉颇和将士们悲愤至极,又无法营救,众将士纷纷摘下帽子,盛土筑台,老将军登上土台和儿子廉罡作最后的告别。后人为了纪念廉颇父子,就把那座土台叫做望儿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