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重威严的社稷坛古建筑
社稷坛所在之地原是辽金时代燕京城的兴国寺,元代改名为长寿兴国寺。到了1420年改造为社稷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土地神和谷物神的地方。
社稷坛的主体建筑有戟门、拜殿、社稷坛及附属的神库、神厨、宰牲亭等,多是明代永乐年间修建。社稷坛的正门位于东侧,南、西、北不设门。
社稷坛整体布局略呈长方形,有内外两重垣,占地面积约16万多平方米。内坛墙南北长266.8米,东西宽205.6米,红色墙身,黄琉璃瓦顶。每面墙正中辟门,北门为主门,是一座砖石结构的三座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通面阔20米,进深7米,明间为仿木绿琉璃重昂五踩斗拱,三座门均为拱券式。
东、南、西各辟一拱券门亦为砖石结构的黄琉璃歇山顶,面阔12米,进深7米,仿木绿琉璃单翘单昂五踩斗拱。按照古代天为阳向南,地为阴向北的理论,社为土地,属阴,所以坛内主要建筑均以南为上。
最北为戟门,明代建筑,面阔5间,黄琉璃瓦歇山顶,原为中柱三门之制,后改为五间均为隔扇门。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彩画,室外彩画为金龙和玺。
清代这里是社稷坛的正式宫门,门内两侧的3个门洞里分别陈列24支大铁戟,共72支。大戟门的铁戟,是1丈1尺长的“银镦红杆金龙戟”。将这种金碧辉煌的古代重要兵器,插在朱红木架上,排列于宫门左右,既壮丽,又威严,是封建帝王显示威严的一种陈设。
戟门南为享殿,又称拜殿,它是一座飞檐斗拱、金碧辉煌的华丽殿堂,明初修建,也叫祭殿或享殿。该建筑始建于明,面阔5间,进深3间,黄琉璃瓦歇山顶,重昂七踩斗拱。
室外为和玺彩画,室内为金龙枋心旋子点金彩画,殿内为彻上明造,无廊步,歇山角梁与采步金和下金檩相交于垂柱,这是明代无廊殿座的结构特征。
殿中所有梁架、斗拱全部外露,并彩绘装饰,构成一幅美妙的图案。该殿是为雨天祭祀而建的,没有雨时,均在殿外坛上祭祀。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后,始建该殿,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了。
按照典章,社稷坛内不应设飨殿,因为它所祭祀的是土地神和五谷神,土地必须承受风雨霜露以接天地之气,才能生长五谷,所以“社稷之礼坛而不殿”。
明太祖朱元璋在南京的社稷坛,就只设坛不设殿。即使偶遇大雨,衣冠和坛台的祭品被雨水淋透,也不敢随便动弹。
后来很多大臣建议增建一座飨殿,朱元璋怕惹恼了上天,“天地之气”不接,没有建殿,只是改为若祭日逢雨,就在宫内斋宫遥祭。
明代永乐年间,朱棣在北京营建宫殿坛庙的时候,社稷坛的制度与南京同,只在坛台北面多建了—座殿宇,平时不用,只在风雨时在殿内面向南方的坛台设供行礼,故此取名拜殿,这个仪礼直至清末。
在该殿之南即为社稷坛。社稷坛台为汉白玉石砌成的正方形三层方台,四出陛,各三级,总高近1米。自下向上逐层收缩。每层用白石栏杆圈围,中间填足三合土。上层边长15米,第二层边长约16.8米,下层边长约17.8米。
社稷坛是严格遵照古制而筑的,坛上层铺五色土,中黄、东青、南红、西白、北黑,象征五行。坛的四周砌墙,东西南北各辟一座棂星门。
坛四周建有宇墙,墙顶依方位覆青、红、白、黑四色琉璃砖,宇墙每边长62米,高1.7米,四面均立一汉白玉石棂星门,门框亦为石制,原各装朱扉两扇。
西南除社稷坛、享殿、戟门外,在内坛墙内还有神厨、神库,坐西朝东,面阔五间,进深五檩,南北并列,之间加建一过厅,其西边内坛墙处开一栱门,通墙的宰牲亭。
宰牲亭位于坛墙西门外南侧,为屠宰祭祀用牺牲之处。黄琉璃瓦歇山顶,四角重檐,方形,每边均面阔3间,亭东南有一井亭。
其外有垣墙一重,接于西坛墙,在北墙正中有砖石结构琉璃发券门一座,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一间,檐下有仿木绿琉璃三踩斗拱。
外坛墙周长约2000米,天安门内西庑正中为社稷街门,东向,黄琉璃筒瓦歇山顶,面阔五间,进深三间。端门内西庑为社左门,黄琉璃瓦歇山顶,面阔三间,进深一间。社稷坛东北门在午门前阙右门之西,原为黄瓦三座门。
拜殿西南方向,人们便可见到一座八角石亭,名叫“兰亭碑亭”,它原在圆明园四十景之一“坐石临流”处,后来才移到这里。
亭为重檐蓝瓦八角攒尖顶,亭内置有兰亭碑。兰亭碑上刻有曲水流觞图,背面有乾隆写的诗文《兰亭诗》,亭匾名为“景自天成”。
亭中8根柱子上分别刻有一些书法家临摹王羲之的《兰亭序》以及柳公权所作的《兰亭诗》,它们笔锋遒劲有力,在我国书法史上具有很高的价值。
社稷坛内还有许多古柏,它们大多是明代建坛时所栽,古木虬枝,是祭坛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有一“槐柏合抱”树,是一对槐树和柏树相抱而生,枝繁叶茂,蔚为壮观,为园中别景。
[旁注]
辽金时代 辽代和金代的合称。辽代是我国历史上以契丹族为主体建立的王朝,金代是我国历史上以女真为主体建立的王朝,辽代和金代的形成发展都与当时的中原汉文化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因此,辽代和金代都是中华民族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对中华民族大融合起着极大的促进作用。
戟 我国古代独有的一种兵器。实际上戟是戈和矛的合成体,它既有直刃又有横刃,呈“十”字或“卜”字形,因此戟具有钩、啄、刺、割等多种用途,其杀伤能力胜过戈和矛。
斗拱 我国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斗拱是在柱子的上部、屋檐之下用若干方形的小斗和若干弓形拱层纵横穿插装配的组合构建。斗拱既有结构上的作用,用以承托伸出的屋檐,将屋顶的重量直接或间接转移到木柱上;同时还具有装饰作用。斗拱是中国建筑学会的会徽。
彩画 又称彩绘,我国古代建筑上绘制的装饰画。古代彩画主要绘于梁和枋、柱头、窗棂、门扇、雀替、斗拱、天花、瓜筒、角梁、椽子、栏杆等木构件上。古建彩画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建筑装饰中最突出的特点之一。它以独特的风格和特有的装饰艺术效果,成为我国古建筑艺术的精华而载入史册。
栏杆 我国古称阑干,也称勾阑,是桥梁和建筑上的安全设施。栏杆在使用中起分隔、导向的作用,使被分割区域边界明确清晰,设计好的栏杆,很具装饰意义。周代礼器座上就有类似栏杆的构件。汉代以卧棂式栏杆为最多。六朝盛行钩片勾阑。元明清的木栏杆比较纤细。
重檐 我国古建筑的重要特征,它是基本型屋顶重叠下檐而形成的,其作用是扩大屋顶和屋身的体重,增添屋顶的高度和层次,增强屋顶的雄伟感和庄严感,调节屋顶和屋身的比例。因此,重檐主要用于高级的庑殿、歇山和追求高耸效果的攒尖顶,形成重檐庑殿、重檐歇山和重檐攒尖三大类别。
阙 又称阙门、观,是我国古代宫殿、祠庙和陵墓前的一种高建筑物,通常左右都有,为高台,台上建有楼观,两阙中间没有建筑物相连,之间空缺,故称“阙”。有的用石雕砌而成,作为记官爵、功绩和装饰之用。也有大阙旁另建小阙的,称“子母阙”,如东汉王稚子阙、高颐阙等。
圆明园 坐落在北京西郊,与颐和园紧相毗邻。它始建于1707年,由圆明园、长春园、绮春园三园组成。园内有园林风景百余处,建筑面积约16万平方米,是清朝帝王在150余年间创建和经营的一座大型皇家宫苑,有“万园之园”之称。
王羲之(303年~361年),我国东晋书法家,字逸少,号澹斋,原籍山东临沂,后迁居浙江绍兴,写下了《兰亭集序》。他有书圣之称,其楷、行、草、隶、八分、飞白、章草皆入神妙之境。其子王献之书法亦佳,世人合称他们为“二王”。
[阅读连接]
在兰亭碑亭的东面,有一座雁翅形的建筑,就是唐花坞,其中间为八角亭式,顶、吻、瓦、脊均为宫殿式结构建筑。两旁为玻璃暖房,朱漆绿额,蓝色亭檐,玲珑美观。
室内一年四季都展出各种名贵花木,只要人们一踏进花房,立刻就会感到芬芳扑面,沁人肺腑,所以无论春夏秋冬还是风沙雨雪,人们都可以看到万紫千红争奇斗艳的鲜花和绿叶。
尤其是隆冬季节,室外白雪皑皑,花坞里却繁花似锦,春意盎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