副都统嗜睡被困斋宫

清朝初年,百废待兴,文武百官忙不过来,很多事情只能按明朝旧制办,就是到天坛祭天,也不例外。由于礼制不完备以及出于安全的考虑?,顺治、康熙、雍正三朝,祭天斋戒都在紫禁城内实行,不曾使用过明朝所建的斋宫。

乾隆登基以后,积极恢复明制,皇帝斋戒第三天,就应迁居天坛斋宫。但是由于明朝斋宫戒备森严,百年后的光绪年间,还曾发生过乾清宫侍卫被锁斋宫无法逃出险遭坐以待毙的故事呢!

据说,咸丰皇帝在临终之时,为辅其6岁之子载淳登基,特命载垣、端华、肃顺、额驸景寿等8位大臣为顾命大臣,赞襄一切政务。

慈禧发动“辛酉政变”之时,八大臣被黜,这其中载垣、端华赐自尽,肃顺斩立决,其余4人革职发配。唯独额驸景寿,仅被处以“革职保留公爵之位待迁”的处分,不久果然这额驸又再次被委以高官,就连其次子志钧也被认命为副都统之职,官至三品乾清宫侍卫。

这位副都统,为人生性懒惰散漫,吊儿郎当,不务正业,当值之时经常懈怠,屡屡出现昏睡贪玩的现象,以致朝官多有议论。

有一次,光绪冬至郊祀,祀前斋戒3日,按例于祀前一日迁居天坛斋宫,继续斋戒,时间约于当日下午至第二天即冬至日的清晨。

当时任天坛斋宫侍卫的,就是这位志钧先生。侍卫要在关键位置站班值守,两人一组,两个时辰轮值一回。

按说这个工作并不辛苦,但志钧先生旧习不改,依然如故,一有空就蒙头大睡,夜半本该他值班,他却酣睡不醒,呼之不应,同值的官员又不敢喊醒他,只得任其继续酣睡。

第二天清晨,光绪皇帝起驾出宫,至圜丘坛行礼,斋宫钟楼上,有銮仪卫校卫,登楼鸣“太和钟”送驾,据说该钟声音洪亮,可传十里。皇帝出宫,耗时不短,这动静也算不小了!而值守房近在咫尺,这位酣睡的侍卫竟昏然不知。

直至圜丘祀天大典结束,皇帝出昭亨门就乘龙辇回宫,百官相继回府。礼部太常寺官员,亦将斋宫各处殿堂清整完毕上拴落锁,各自回衙门交差。

可谁也没注意到,值守房内,副都统大人,仍在酣然大睡,直至午后,志钧先生才因饥饿、寒冷慢慢醒来,室内取暖炭盆也早已熄灭。

这位副都统走出室外伸伸懒腰,环顾左右,不见半个人影,抬头一看太阳已偏西了。他想,祭祀典礼应早就结束了,想到这里,他才突然感到自己可能被人遗忘,而被锁在斋宫了,他急忙跑向各个宫门,一看都上锁了。

这时太阳西斜,这位副都统腹中无食天又寒冷,副都统终于着急了,心想自己又不会缩身术,这可咋办啊?他带着哭腔,靠近宫门大声呼救,可是这天坛太大了,这斋宫周围一里之内,并无人烟呀!

他十分沮丧地喊了大约一个多小时,也没有人应声,嗓子喊哑了,浑身也没劲儿了,只好停了下来,他仔细想了想,皇帝不久还会来行祈谷大典的呀!可他掐指算了算,这才农历十一月,到正月祈谷还有一个多月的时间呀!我无论如何也等不到那一天了呀!

他喊了起来:“我……我的天呀!谁来救救我呀!救人呀!快来人呀!我出不去了呀!谁——来——救——救——我——呀?谁——来——”

他终因饥寒交加体力不支,又昏昏入睡了。半夜时分,朦胧中的副都统,忽然听见锁钥碰撞的声音,他一个鲤鱼打挺站了起来,他可从来没有这么机灵过。他想,这是谁来救我的命呀!我今生可以给他当牛做马!

门锁打开了,眼前一幕让他惊呆了:原来是他的夫人带着太常寺一行人等来救他来了!真是知君莫如妇呀!他竟然像一个孩子一样地哭了。

据史料记载,斋宫位于天坛西坛门内,占地约40000多平方米,双重围墙,内墙四周有廊167间,是卫士们避风雨处,正殿为5间无梁殿,是京城著名建筑之一。

顶部用蓝色琉璃瓦覆盖,殿前露台上设有时辰碑亭和斋戒铜人亭,铜人高0.5米,身穿古代文官服,手持一刻有“斋戒”二字的铜牌,相传是仿唐朝宰相魏征而制。正殿后是五间寝宫,为皇帝祭祀前斋戒的地方。

皇帝来天坛祈谷、祈天前,首先要到斋宫斋戒沐浴。斋宫实际就是一座小皇宫。按照明清两代帝王的典制规定,皇帝需在祭天的前3日来斋宫斋戒。

1731年,朝廷担心有人暗算雍正皇帝,不敢让皇帝一人在天坛斋宫独宿三昼夜,但祭天又是国家大典,不能擅自废除典制而不祭。

于是想出了一个外斋和内斋相结合的办法,即在皇宫内东路南端另建一座斋宫,即内宫。每逢祭天先在内宫独宿三昼两夜,即“致内斋”,在祭天前一日的子时才来到天坛斋宫“致外斋”。因而实际上皇帝在天坛内的斋宫只停留四五个小时。

走进斋宫,感到这里虽不及紫禁城金碧辉煌,但也幽雅清静。斋宫正殿红墙绿瓦,分外壮观。据说这种绿瓦表示皇帝在此不敢妄自尊大,而只可对天称臣。

斋宫正殿是一座无梁柱砖结构拱券建筑,故又称“无梁殿”。屋顶覆盖着绿色琉璃瓦,檐下斗拱都是琉璃烧制而成,具有很好的防火作用。

祭天大典从冬至日的拂晓正式开始,拂晓时分仪式开始时,圜丘坛内挂起灯杆,悬着大灯笼,此时坛内通明。皇帝从斋宫坐车来到事先搭好的大帷幕内更换祭服,脱去鞋子,然后才能登坛行礼。

[旁注]

乾清宫 故宫内廷正殿,内廷后三宫之一。它面阔9间,进深5间,高20米,重檐庑殿顶。殿的正中有宝座,两头有暖阁。乾清宫始建于1420年,明清两代曾因数次大火被焚毁而重建,现有建筑为1798年所建。

都统 按清八旗制度,每旗设固山额真一人,掌有关全旗教养、训练、生产、户口等事务,并各设左右梅勒额真为佐官。1634年,根据汉译法,把固山额真译为都统,把梅勒额真译为副都统。根据清制,各省驻防八旗兵,设立直将军或都统为长官,部分地区还各置副都统一人,亦为该处最高军政长官。

銮仪卫 位于紫禁城东南角楼处,是清代为宫廷服务的机构,掌管皇帝皇后的车驾仪仗。1644年设置,初沿明制称“锦衣卫”,第二年改称“銮仪卫”。1654年厘定品级、员额,遂成定制。

太常寺 封建社会中掌管礼乐的最高行政机关。秦时称奉常,公元前151年改称太常。汉以后改称太常寺、太常礼乐官等。太常的主管官员称太常卿。太常卿下属职官与音乐密切相关的为太常博士、协律都尉、太乐署的令、丞等。与礼乐仪制有关的为太常博士、称太乐祭酒等。

宰相 我国古代最高行政长官的通称,是国君之下辅助国君处理政务的最高官职。夏商是巫史,西周春秋是公卿,战国以后是宰相。宰相,也是我国历史上一个泛指的职官称号,宰是主宰,相是辅助之。宰相最早起源于春秋时期。

斋 我国道教祭祷仪式之一。原意指整齐和干净。道教中道士们进行敬神忏谢活动前,要使自己身心清洁、言行规整、精神专注,以表示对神的恭敬之意。道教的斋法一般分为三种:一节食斋,祭祀活动前要限制饮食的摄入;二设供斋,祭祀活动中设供品敬神的行为;三心斋,去除杂念,去欲思静,使精神归一于祀神。

顺治(1638年~1661年),就是清世祖爱新觉罗·福临,清朝第三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一位皇帝,年号“顺治”。他生于盛京,就是今天的沈阳,为皇太极的第九子,母为孝庄文皇后。在位18年。

咸丰(1831年~1861年),就是清文宗爱新觉罗·奕詝,通称为咸丰帝,1850至1861年在位。生于北京圆明园。他是道光帝的第四子,母亲是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他在位期间,内外交困,国势渐微。

魏征(580年~643年),字玄成,河北巨鹿人,又说是河北晋州或馆陶人,唐朝政治家。他曾任谏议大夫、左光禄大夫,封郑国公,以直谏敢言著称,是我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谏臣。其言论多见《贞观政要》。

雍正(1678年~1735年),就是清世宗爱新觉罗·胤禛,他是清朝第五位皇帝,清圣祖康熙第四子,母为孝恭仁皇后,1722至1735年在位,年号雍正,庙号世宗。雍正时期,平定叛乱,加强皇权,实行“改土归流”和“打击贪腐”等一系列政策,对康乾盛世的连续具有关键性作用。

[阅读连接]

话说为什么那位副都统的夫人会来救她的丈夫呢?

原来这位副都统夫人十分了解丈夫懒惰贪睡的秉性,那天眼看日头西斜她的丈夫还没有回来,顿觉大事不妙,他想丈夫是不是贪睡被困了呢?

说罢,她便急与家人赶赴太常寺衙门,请回钥匙,就在太常寺官员的陪同下,连夜赶往天坛斋宫。这才上演了一场“开门救夫”的喜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