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祇室独特的建筑彩画

清初沿袭明朝地坛旧制,地坛以及其中各建筑的名称也未改。1749年,地坛因年久失修损毁严重,清政府为此进行了大规模的修缮和改建。

乾隆认为皇祇室绿瓦和方泽坛黄琉璃面砖“于义无取”,于是依据《周礼》和《考工记》等经典,将皇祇室以及方泽坛围墙绿琉璃瓦顶改为黄瓦、方泽坛黄琉璃面砖改为白色石块。

这次改建十分成功,使两座主体建筑的礼制意义更加明确。改建工程至1752年竣工。

1873年同治帝亲政,皇帝亲诣行礼,重修了皇祇室,这是我国封建帝制时代对地坛的最后一次修缮。这座大殿的一个特点是内檐彩画采用了“双凤和玺”式样。

彩画是我国特有的一种建筑装饰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据史籍考证和考古实物证明,早在春秋至战国时期,就在建筑物的檩、枋、梁、柱等部位进行彩画装饰。大量出土的汉代陶楼建筑的梁、柱、枋上更是都有彩绘装饰。

明清之际,建筑彩画已趋规范,特别是清式彩画的制度性更加明显,各种彩画在构图、用色、用金和退晕层次上都有具体的规定,许多彩画已经形成了共有的特点,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和玺”、“旋子”和“苏式”三大类,另外还有一些杂式的类型。

和玺彩画是彩画等级最高的一种,是清代官式建筑主要的彩画类型,有的称为“合细彩画”。它仅用在宫殿、寝宫、离宫、皇家坛庙的主殿、堂门和少量的牌楼建筑中。

和玺彩画是在明代晚期官式旋子彩画日趋完善的基础上,为适应皇权需要而产生的新的彩画类型。画面中象征皇权的龙凤纹样占据主导地位,构图严谨,图案复杂,大面积使用沥粉贴金,花纹绚丽。

和玺彩画构图时,在梁、枋各部位都用曲折线分成段,其他主要线条一律沥粉贴金,金线一侧衬白粉线或者同时加晕。各个构图部位内的花纹也沥粉贴金,并且用青、绿、红等底色来衬托金色图案,整体画面非常华贵。

根据各个部位所画的内容不同,和玺彩画的做法又分为金琢墨和玺、金龙和玺、龙凤和玺、龙草和玺、金凤和玺和草凤和玺等。

旋子彩画仅次于和玺彩画,它有明显、系统的等级划分,既可以做得很素雅,也可以做得非常华贵。它的应用范围很广,一般官衙、庙宇的主殿,坛庙的配殿以及牌楼等建筑物都用这种彩画。

旋子彩画的主要特点是:找头之内使用带漩涡状的几何图形,叫做“旋子”或称旋花,各层花瓣从外到内分别称“一路瓣”、“二路瓣”、“三路瓣”和“旋眼”,或称旋花心。旋子以“一整两破”为基础,以找头的长短作为增加或减少旋花瓣的处理依据。

苏式彩画由图案和绘画两部分组成,是另一种风格与形式的彩画,主要用于园林和住宅。各种图案和画题相互交错,从而形成了多变的画面。

在图案中一般画上各种回纹、万字、夔纹、汉瓦、连珠、卡子、锦纹等。绘画包括各种人物故事、山水、花鸟、鱼虫等,另外还有一些装饰画,比如折枝黑叶花、异兽、流云、博古、竹叶、梅花等。画题多含寓意,喻示美好和吉祥。

北京地坛皇祇室的内檐彩画采用了金凤和玺的做法。这种彩画样式在北京区的宫殿、坛庙之中仅此一例。这些彩画的题材以“凤”为主要形象,所有的枋心彩绘图案都是双凤,没有龙和龙凤图案,这在我国现存的官式建筑物中是非常少见的。

在土地祭祀文化中,关于祭祀的场所、祭祀的礼器、祭祀的仪仗、礼仪、禁忌等,历朝历代都有严格规定。北京地坛是明、清朝廷进行最高规格的祭祀地祇神的专用场所,它的营建必须合乎“礼”。

为了合乎这个“礼”,古代工匠们在营建地坛的过程中,从选址到规划,从整体布局到局部操作过程中采用的特殊建筑语言中,无不直接或间接地体现了两种观念和信仰,一是对承载、滋养普天之下万物生灵的大地的尊崇、敬畏和虔诚,二是象征国家社稷为天之所授的观念。

不必说地坛整体规划一律采用“制方”的设计,也不必细说唯独地坛建筑是“坐南朝北”,更不必细数各组建筑的度量长度都是“偶数为基”,单单是所有建筑枋心的彩绘图案都是“双凤”,而无双龙和龙凤图案,这在我国官式建筑中就极为罕见,从而被称为“北京一绝”。

皇祇室内檐彩画是清中期的彩画风格,也就是早期“和玺彩画”的做法。彩画的题材以“凤”为主要形象,表明它的象外之意代表了“八卦”中的“坤”象,表示的是“后土”和“地示”神祇等内涵。以这种特殊的图案体现了与地坛这组建筑在形象和使用功能上的一致性。

北京地坛皇祇室内檐彩画以其独特的立意、构图和具体描绘手法,在我国古代建筑史上增添了一朵瑰丽的小花。

地坛是座庄严肃穆、古朴幽雅的皇家坛庙,内有大片空地,有树木、草坪。地坛方泽坛外的三株古柏颇有特色,被称为“将军柏”。

地坛还有一批官窑礼器,是清光绪年间江西景德镇专为清朝宫廷祭祀所特制,是传世的真品,保存完整,具有较高历史价值。

后来,地坛先后修缮了斋宫、方泽坛等全部建筑,重建了地坛牌楼和钟楼,新建了牡丹园、集芳囿、月季园、银杏路等景点,还对地坛的周边环境进行了大规模的整治修缮。

[旁注]

《考工记》 我国春秋时期记述官营手工业各工种规范和制造工艺的文献。《考工记》是我国目前所见年代最早的手工业技术文献,书中保留有先秦大量的手工业生产技术、工艺美术资料,记载了一系列的生产管理和营建制度,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思想观念。该书在我国科技史、工艺美术史和文化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金琢墨和玺 和玺彩画的一种,但在要求上比一般和玺精细。它的轮廓线、花纹线、龙鳞等均沥单粉贴金,内作五彩色攒退。它采用贯套箍头或锦上添花,西番莲、汉瓦加草等,攒小色以不顺色为原则,如青配香色,绿配紫等五色调换。盒子、藻头和枋心的配色与箍头配色相同。

龙草和玺 和玺彩画的一种,其级别低于龙凤和玺,主要由龙和大草构图组成。枋心、藻头、盒子等部位由龙和大草交替构图,底色以红、绿两色互相调换,多用于宫殿和喇嘛教建筑。大草图案配以吉祥草,简称“轱辘草”。

回纹 民间称为“富贵不断头”的一种纹样。它是由古代陶器和青铜器上的雷纹衍化来的几何纹样,因为它是由横竖短线折绕组成的方形或圆形的回环状花纹,形如“回”字,所以称作回纹。回纹纹样是中华民族传统纹样中主要的纹样之一,传统回纹的艺术表现形式与设计思想直接影响着现代设计。

夔纹 青铜器上的装饰纹样之一。该图案表现传说中一种近似龙的动物——夔,主要形态近似蛇,多为一角、一足、口张开、尾上卷。有的夔纹已发展为几何图形。常施于簋、卣、觚、彝和尊等器皿的足、口的边上和腰部作装饰。盛行于商和西周前期。

凤 凤凰的简称,我国神话传说中的瑞鸟。早在远古图腾时代,它就被视为神鸟而予崇拜。它是原始社会人们想象中的保护神。它头似锦鸡、身如鸳鸯,有大鹏的翅膀、仙鹤的腿、鹦鹉的嘴、孔雀的尾,居百鸟之首,象征美好与和平。它也是传说中的鸟王,雄的叫凤,雌的叫凰,通称凤。

八卦 我国古代的一套有象征意义的符号,它是由三条长画或断画组成的八种图式,用于占卜和象征。用“一”代表阳,用“——”代表阴,用3个这样的符号,组成八种形式,叫做八卦。每一卦形代表,一定的事物。如乾代表天,坤代表地,坎代表水等。八卦相传是伏羲所造,后来用于占卜。

官窑 官窑起自唐,官窑之谓,在我国古代陶瓷史上有不同的内涵。就广义而言,它有别民窑而是专为官办的瓷窑,其产品为宫廷所垄断。在宋代瓷器中,官窑即是一种专称,指在京城汴京和临安由宫廷设窑烧造的青瓷。陶瓷在我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它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同治帝(1856年~1875年),就是清穆宗爱新觉罗·载淳,清朝第十位皇帝,也是清军入关以来第八位皇帝,年号“同治”。为清文宗咸丰帝长子,母为孝钦显皇后叶赫纳拉氏。在位13年。

苏式彩画 源于江南苏杭地区民间传统作法,俗称“苏州片”。一般用于园林中的小型建筑,如亭、台、廊、榭以及四合院住宅、垂花门的额枋上。紫禁城内苏式彩画多用于花园、内廷等处,大都为乾隆、同治或光绪时期的作品。

光绪帝(1871年~1908年),就是清德宗爱新觉罗·载湉,清朝第十一位皇帝。他4岁登基,由慈禧、慈安两宫太后垂帘听政至18岁。此后朝政虽名义上归政于光绪帝,大权仍掌握在慈禧太后手中。光绪帝在位34年,其间的“戊戌变法”,也因旧势力的反对以失败告终。

[阅读连接]

皇祇室内檐彩画与清代晚期的“和玺彩画”相比较,具有以下几点值得我们认真品鉴。

首先,在彩绘构图中,枋心部分的长度占全间的长度比例略小于1/3。其次,在彩绘图案中,箍头、规线光、皮条线、枋心头等斜线的处理上,不是采用直斜线,而是调整为稍稍弯曲的弧线,并且这些线旁边只饰用了大粉,没饰晕色。

第三,柱头的彩绘方法不是像清代晚期彩画那样处理,而是在青地内直接绘以沥粉贴金西番莲,而所描绘的西番莲构图,在细部的处理上颇具明代西番莲的风格。

最后,在横向大木上的盆子,找头和枋心内所绘制的大量的“凤”形图案,风格古朴,构图简练,优美多姿,而且所有“凤”的空白之处,都以比较大片的祥云作衬绘,其云层的形状和勾绘都非常讲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