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明神殿——北京月坛
月坛又名夕月坛,它坐落于北京西城西侧,月坛北街以南。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就是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因此,它又叫夜明神殿。
月坛始建于1530年。它是北京著名的五坛之一。月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园以红砖绿瓦的古建筑和规则式的道路为特征,是明清时期的月坛;南园是仿古园林,其中的山石、水池以及迂回曲折的园路组成了一个自然山水园的格局。月坛是北京著名的古典园林之一。
远自周代的祭月传统
我们的祖先对于四季交替、天时变换、日月盈昃尤其是危及人类生命的水、火、雷和电等,还缺乏科学的了解,以为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位至高无上的神君,不但主宰着上天,而且主宰着人类的生死存亡、吉凶祸福。
所以,人们就怀着畏惧、祈盼的心情对这一神灵顶礼膜拜,希望它消灾降福,呵护人类。
这种纯朴的神权思想和朦胧的宗教意识,正是产生祭坛拜坛作为祈祷场所的最初动因。以后,历朝历代又不断增加祭祀对象,建立起各种各样的祭坛神庙,以及一整套繁杂而又故作神秘的祭祀礼仪,作为朝廷的一种精神工具。
其实,早在周代,祭祀天地日月就已经成为一种制度。秦始皇就曾在成山,就是后来的山东荣成成山庙祭日,在莱山掖县祭月,他是我国古代祭祀日月最早的帝王。他对我国祭祀活动产生了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古人认为五谷丰收离不开月亮,如果没有月亮赐予露水,没有月亮圆缺以计农时,丰收也是不可能的。据《礼记》记载:
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以朝,夕月以夕。
意思是说,天子在春天祭日,在秋天祭月,祭日在早晨,祭月在夜晚。可见,早在先秦时期,就有帝王在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后来贵族和文人学士也仿效起来,在中秋时节,对着天上又亮又圆一轮皓月,观赏祭拜,寄托情怀,这种习俗就这样传到民间,形成一个传统的活动。
西汉武帝时,则“夕夕月则揖”,行朝日夕月之礼。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修建了“天地之祀”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春分在东郊朝日,秋分在西郊夕月,祭祀日月之神。至此,祭祀天、地、日、月已成为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治国的重要方式,历来受到重视。
一直到了唐代,这种祭月的风俗更为人们重视,中秋节便成为固定的节日,史书《唐书·太宗记》就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据传这个中华民族重要节日的形成与“唐明皇梦游月宫”的故事有关。
传说有一年唐明皇在八月十五之夜,做梦游历了月宫,当他飘飘然地游历到月宫前的时候,见月宫上方悬挂着一块巨幅牌匾,上书有“广寒清虚之府”6个大字,他好奇地走了进去。
进宫以后,唐明皇立即被眼前的情景惊呆了,只见数百名天上仙女,个个如花似玉,她们舞动洁白如玉的长袖,在云雾飘渺的太空,伴着美妙的音乐,翩翩起舞。唐明皇看到一个个仙女体态轻盈,舞步优美动人,便越看越不想离去。正在他兴致高昂,情趣正浓之时,不觉睡眼醒来,原来是一场美梦。
但唐明皇一直难于从这场美梦中醒悟过来,后来竟“以梦当真”,念念不忘梦中的一切。他命令皇宫中的总管组织宫女,根据自己的记忆,设计排练了一套模仿月宫仙女表演的霓裳羽衣舞曲。
就这样,每到八月十五,就要摆上供品,赏月祭月,同时观赏宫女表演的优美舞曲,引得朝中文武百官竞相效仿,后来又传至全国各地,使人们对月亮产生了更多的神秘色彩,也促使每年八月十五过中秋佳节这一风气逐步盛行,形成了与春节、清明、端午齐名的中国民间四大节日。
古人把日称为“阳”,把月称为“阴”,阴阳调和则万物昌盛,因而人们对月亮有独钟的情感。月亮在人们心中是美丽、温柔、恬静和可爱的,集所有阴柔之美于一身。而“嫦娥奔月”、“吴刚伐桂”、“玉兔捣药”,这些浪漫而美丽的神话,更让月亮多了份神秘的诗意。
[旁注]
先秦时期 指秦朝建立之前的历史时代,它经历了夏、商、西周,以及春秋、战国等历史阶段。在长达1800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的祖先创造了光辉灿烂的历史文明,其中夏商时期的甲骨文和殷商的青铜器,都是人类文明的标志。这一时期还有我国历史上第一次文化学术的繁荣。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国从分散逐步走向统一。
中秋节 我国的传统节日,为每年农历的八月十五。按照我国的农历,八月为秋季的第二个月,古时称“仲秋”,民间称为中秋,又称秋夕、八月节、八月半、月夕、月节等。又因为这一天月亮又满又圆,是团圆的象征,又称为团圆节。民间中秋节有吃月饼、赏月、猜灯谜等多种习俗。中秋节起源于中国,也是东亚民间的一个传统节日。
牌匾 我国独有的一种文化符号,它是融汉语言、汉字书法、中国传统建筑、雕刻于一体,集思想性、艺术性于一身的综合性艺术作品。它不仅是指示标志,也是文化的标志,甚至是文化身份的标志,广泛应用于宫殿、牌坊、寺庙等建筑的显赫位置,向人们传达皇权、文化、人物、信仰等信息。
嫦娥奔月 我国古代神话,传说嫦娥偷吃了丈夫后羿从西王母那儿讨来的长生之药后,飞到月宫。但月宫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嫦娥向丈夫倾诉后说:“明天乃月圆之时,你用面粉作丸,做成圆月形状,放在屋子的外面,然后呼唤我的名字。三更时分,我就可以回来了。”中秋节做月饼供嫦娥的风俗,也就由此形成。
吴刚伐桂 我国神话传说。相传吴刚是樵夫,西河人氏,他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留在月宫,要他砍倒桂树,方可获得仙术。但吴刚每砍一斧,桂树便会自动愈合,日复一日,吴刚的工作始终无法达成,因而人们才会见到吴刚在月中无休止的砍伐月桂的形象。
玉兔捣药 我国神话传说。相传月亮之中有一只兔子,浑身洁白如玉,所以称作“玉兔”。它拿着玉杵,跪地捣药,据说服用此等药丸可以长生成仙。久而久之,玉兔便成了月亮的代名词。古时候,文人写诗作词,常常以玉兔象征月亮。
秦始皇(公元前259年~公元前210年),就是嬴政,秦朝开国皇帝,他首次统一了中国。我国历史上最伟大的政治家、战略家、改革家、军事家。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在中央实施三公九卿制,地方废除分封制,实行郡县制,统一文字、货币和度量衡等,对我国和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影响。
唐明皇(685年~762年),就是唐玄宗李隆基。李隆基为睿宗李旦的第三子,庙号“玄宗”,又因其谥号为“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故亦称为唐明皇。唐玄宗在位年间,是大唐由盛到衰的关键时期。
[阅读连接]
古代帝王有秋天祭月的社制,民家也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就变成了轻松的欢娱活动。
中秋祭月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如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等。
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祭月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着许多“拜月坛”、“拜月亭”和“望月楼”的古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