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农神殿——北京先农坛

先农坛又叫山川坛,坐落于北京永定门内,在正阳门西南,它和东面的天坛建筑群遥相呼应,是明清两代帝王祭祀先农、山川、神祇和太岁等神灵的地方。

北京先农坛建于1420年,它是由先农神坛、太岁殿、观耕台、神仓、庆成宫和神祇坛等6组建筑组成的古建筑群。

这座建筑群的格局并没有遵循传统的中轴对称模式,而是在每一组小建筑群中严格遵循中轴对称的平面布局形式,体现了大处松散、小处严谨的独特风格,有一种别具一格的美。

北京先农坛是我国唯一一座皇家祭祀先农的遗迹,有“神州先农第一坛”的美誉。

从神农尝百草故事说起

炎帝是我们华夏始祖之一,是我国远古时期的部落首领,又称赤帝。

他制耒耜、种五谷、立市廛、辟市场。他治麻为布,让民着衣。他作五弦琴,以乐百姓。他削木为弓,以威天下。他制作陶器,改善生活。

他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人文初祖。炎帝与黄帝结盟并逐渐形成了我们华夏民族,形成了我们炎黄子孙。

据传说,炎帝遍尝百草,找出为民治病的草药,又亲自尝试农耕,总结农业种植经验,无私地传授给天下百姓,让人们种植五谷,解决了人们的温饱问题,使人们告别了茹毛饮血的原始状态。因此,炎帝被尊称为神农氏,又称先农。

后代人们为了纪念炎帝,就兴建坛庙,每年定期进行祭奠。渐渐地,由民间的祭奠逐渐上升为了历朝历代统治者为了稳固国家政权而进行的国家祀典。

同时还制定了一系列的礼仪规程,以示隆重肃穆,并借以劝告天下百姓务农耕作,遵循“民以食为天,国以农为本”的国策,借以达到民有所养和天下太平的统治目的。

农耕种植业的产生与人口的增长、采集与渔猎的不稳定性以及人们对大自然认识的深入密不可分。在距今10000多年前,我国原始农耕种植业开始萌发;在距今七八千年前,黄河流域及长江流域原始农耕种植业已相当发达;在进入阶级社会时,农耕种植业已遍布我们中华大地了。

随着人们对于以往的农业生产经验不断积累、总结和高度概括,并以口头的形式代代传承。同时,人们逐步学会使用农业生产工具,并不断加以改进,使得高效的农业工具渐渐出现,促使农业生产效率大为提高。

由于农耕及栽培技术的不断进步,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已培育出了以“五谷”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五谷”是古人对众多农耕作物的概称,一般是指后来的谷子、黍黄米、水稻、燕麦或荞麦、豆类等,其中,尤以粟、菽、黍最为重要。

以“五谷”为代表的主要农作物,对于百姓生活、国家稳固都具有十分的重要性。五谷的选植成功,为炎帝神农氏传说的起源提供了物质基础。

漫长岁月积淀的远古神话,与特定的社会现实相遇,往往会撞击出神奇的火花。炎帝神农氏神话的出现,就是来源于春秋战国这个色彩斑斓、具有多元文化思想的时代。

上古世代口头相传的神话,到了春秋战国时期,就不断地以文字记载形式出现在诸子百家的典籍中,他们纷纷借助炎帝神农氏时代的情况介绍,以寄托和阐明自己改良社会的思想,这就构成了炎帝神农氏传说起源的社会基础。

到了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所著的《史记》正式将炎帝神农氏的神话以史书的形式加以明确肯定。在西汉中期以前,又正逢汉代“黄老”无为思想的盛行,休养生息与发展农业生产成为了当时的国策。

当时统治者大力发展农业生产,抑制商品经济,因而就大力提倡崇拜农业之神炎帝。皇帝不仅举行亲耕典礼,就是亲耕耤田,还设立祭祀神农的坛庙,委任官员加以管理,并举行祭祀神农的仪式。炎帝神农氏的祭祀因而得以正式确定。

经过神话定型时期,炎帝神农氏的形象已经大为丰富了,他的农业之神的地位在汉及汉以后历代都被统治者大加提倡并加以肯定。几乎历朝都要立坛、立庙、立祠进行祭祀。

由民间到官方还逐渐明确了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及安葬地。传说湖北随州历山的神农洞,就是炎帝神农氏的出生地,而湖南株洲的炎陵,就是炎帝神农氏误食草药而去世的安葬地。

到了北宋时期,统治者便在湖南株洲建造了炎帝陵。元、明、清历朝都不断进行修缮,并于皇帝登基等日举行国家祀典。炎帝神农氏不仅成为了神灵,而且还演化成了稳定国家统治秩序的载体之一。

为了祭祀神农氏,1420年,明朝永乐皇帝仿照南京先农坛在北京建造了先农坛,悉仿南京旧制,在洪武时期制订的祭仪基础上,再进行了补充。

先农坛以其在数百年间逐步形成的古建筑形制及其格局为全国所独有,是我国古代祭祀等级最高、规模最大,为北京著名的九坛八庙之一。

先农坛地处北京城中轴线南端西侧,与中轴线东侧的天坛隔街相望,形成对北面故宫的承托之势。在历史上,这里的总面积约有860公顷,由内外两座坛墙围成,外坛墙长4378米。以内坛墙为界,分为内坛、外坛。

先农坛的全部建筑由内外两重围墙环绕,平面为北圆南方的长方形。坛内建筑可分为三组,即先农坛、天神地祗坛和太岁殿。

先农坛组包括坛台、神厨神库、神仓、具服殿、观耕台、庆成宫,用于祭祀先农和举行藉田典礼。天神地祗坛用于祭祀大地和山川等自然神。太岁殿是一组雄伟的建筑群,用于祭祀太岁。

可以说,先农坛的建筑功能完整,有先农神的祭坛,就是先农神坛,有清帝观看大臣耕作的观耕台,有供奉神农神龛的神库,有储存耤田收获粮食的神仓,有亲耕耤田前更换服装的具服殿,有亲耕耤田成功后举行庆贺的庆成宫,甚至有为祈祷和报答风调雨顺、地力肥沃而建的神耤坛。

先农坛最早的建筑物是山川坛,永乐年间还建有太岁坛、风云雷雨、五岳、四海等13座祭坛。不过,有意思的是,凡祭山的坛,石头上的纹路皆以山纹表示,凡祭水的,皆以水纹表示,古人真是用心良苦。此外,嘉靖年间还建有太岁殿、天神坛和地祗坛等。

清朝乾隆年间重修了部分建筑物,1753年改太岁殿东的旗纛庙为神仓,并把木结构的观耕台改为砖石结构,改原斋宫为庆成宫。

[旁注]

耒耜 我国古代的一种翻土农具,形如木叉,上有曲柄,下面是犁头,可用以松土,可看作犁的前身。“耒”是汉字部首之一,从“耒”的字,就与原始农具或耕作有关。耒耜的发明开创了我国古老的农耕文化。

五弦琴 我国古琴的一种,历史悠久,形制古老。五弦琴具有民族特点,它发音柔和,音色圆润,音量不大,可用于独奏或为民歌、民间舞蹈伴奏,流行于我国台湾高山族布农、泰雅等部族地区。相传高山族先民在舂米时,就弹奏五弦琴以伴劳作。

黄老“黄”指传说中的黄帝,“老”指春秋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黄老”通常指黄老学说,是我国古代一种思想流派,尊传说中的黄帝和老子为创始人而得名。黄老之术始于战国,盛于西汉。黄老学派假托黄帝名义,改造老子道家思想,并兼采阴阳、儒、墨等诸家观点,形成黄老思想,其特点是无为而治。

《史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所著,它记载了我国从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期,到汉武帝元狩元年长达3000多年的历史。司马迁以其“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史识完成的史学巨著《史记》,是我国古代“二十五史”之首,被后世誉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九坛八庙 指京城九坛和京华八庙。九坛,即天坛、地坛、祈谷坛、朝日坛、夕月坛、太岁坛、先农坛、先蚕坛和社稷坛诸坛,这些都是明清帝王们进行各种祭祀活动的地方;八庙系指太庙、奉先殿、传心殿、寿皇殿、雍和宫、堂子、文庙和历代帝王庙。

神龛 也叫神椟,是放置道教神仙的塑像或祖宗灵牌的小阁了。神龛大小规格不一,依祠庙厅堂宽狭和神的多少而定,大的神龛均有底座,上置龛。龛表面常有精美的浮雕、通雕和半圆雕等纹饰,具有古典美感。

耤田 我国古代天子、诸侯征用民力耕种的田。每逢春耕前,天子、诸侯躬耕耤田,以示对农业的重视。古代统治者设置耤田的目的,一是为天子祭天祀地提供醴酪粢盛等祭品,二是借以宣扬天子身先天下,倡导以农为本。

司马迁 字子长,西汉夏阳,即后来的陕西韩城人。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他最大的贡献是创作了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

[阅读连接]

在炎帝时期,有一天,有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颗五彩九穗谷粒,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头顶,九穗谷掉在了地上。

神农氏看见了,就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就长出了一棵苗,不久苗又结了穗。神农氏就把谷穗放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他感到很好吃。

神农氏从中受到启发了,他想要是把谷粒埋到土里,年年种植,年年收获,这样人们的食物就会源源不断了,人们的吃食问题不就解决了吗?

但是在那时,五谷和杂草长在一起,哪些可以吃,哪些不可以吃呢?谁也分不清。神农氏就一样一样地尝,一样一样地试种,最后他从中筛选出了菽、麦、稷、稻等五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