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行为规范教育小学生行为教育模式

从行为学角来看,人的任何行为都不是无缘无故地发生的,而具有一定的规律。行为的直接原因是动机,动机指引的方向是目标,推动目标实现的全部方法的总和叫做行为手段,由手段达到的一定阶段的最后状态叫行为结果。人的行为规律就是这样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搞习惯教育,也必须遵循这一行为规律。我们对习惯教育的实践过程进行不断探索和筛选,总结出“明理—立标—示范—训练—反馈”这一习惯教育的基本模式。

(一)明理

所谓明理,就是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端正学生的认识态度,进行内在激励。

人的行为受认识、情感、意志等心理活动的调节。这三种心理活动构成了人的态度整体,而态度整体又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人对外界影响的选择和行为方向。因此,明理的目的就是为了促使学生正确认识行为规范,获得正确的情感体验,形成符合规范的行为意向,进而达到端正行为态度、产生良好的行为动机的目的。可以利用集体晨会、班队活动、红领巾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形式,采用教师讲、班于部讲、学生讲、家长讲等多种方法,让学生明白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道理,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理动机,自觉配合学校的养成教育。

(二)立标

所谓立标,就是建立养成教育的目标体系。设立适当的目标体系,既能调动人的积极性,又能使习惯教育工作科学化和规范化。因此,可以把国家教委颁布的《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分解成许多不同层次要求,建立“纵向、横向、交叉”的教育目标体系。

纵向目标体系:根据小学生低、中、高三个年段学生的特点,分别提出不同的目标要求。同时根据不同年段不同的特点和教育目标,设立不同阶段的教育方法系列:从幼儿的启蒙诱导到小学低年级的明理示范到小学中年级的培养训练到小学高年级的提高渗透到中学衔接的跟踪反馈。如此环环相扣,层层推进。

横向目标体系: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内容分成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块,分块实施,整体组合。

交叉目标体系:在学科活动和教学活动、学校活动和家庭、社会活动中都建立习惯教育目标,互相补充,互相渗透,保证教育活动的全方位。

(三)示范

在学生明确“为何做”、“如何做”的基础上,树立示范班级和示范学生,以点带面。可以根据目标的阶段性特点,分年级树立不同目标层次的示范班,其他班级则派学生代表到示范班观摩学习,并按训练要求回本班进行示范表演,全面推广,使全体学生学有榜样,赶有目标。

(四)训练

对学生进行养成教育,必须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导之以行,而“导之以行”是更为重要的一环。为此,可以根据“操作条件反射理论”,强化学生的行为训练,促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在强化训练中,可采用四种

训练方法。一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科教学之中。在课堂教学中开展“课堂常规竞赛”等,把传授知识与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劳动习惯结合起来。二是寓《规范》训练于各种活动之中。利用学科活动和传统教育活动时间,定期开展《规范》条文演示活动,用小品、相声、表演等各种形式形象地反映出来,让学生在欢声笑语中受到熏陶,丰富道德情感体验。三是寓《规范》训练于阵地建设之中。学校可建立校内外教育阵地,在丰富多采的阵地教育活动中,加快学生个性社会化的进程。四是寓《规范》训练于社区教育之中。可建立家长委员会、学校董事会、关心下一代协会等社区教育组织,并制订

《好家长条例》、《学生在家庭、社会行为规范评估表》等,使学生的行为习惯在家庭和社会上都能得到严格的监督和训练。

(五)反馈

所谓反馈,就是用《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学生的行为结果进行评定, 进行反馈激励。反馈分正反馈和负反馈。正反馈是对良好行为养成的评定, 它能给学生以鼓励和信心,从而产生新的行为动机,具有强化作用;负反馈是对不良行为养成的评定,它可用来调节和控制养成教育的操作过程,使其符合《规范》和目标,具有矫正作用。可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制定评比办法,用“大雁”表示守纪,用“公鸡”表示惜时,用“蜜蜂”表示勤劳, 用“小白鸽”表示讲卫生,用“春风”表示助人为乐等进行正反馈。还可设立“小喜鹊”、“小刺猬”评议台等来进行负反馈,对学生中的不良典型事例开展一事一评,让每个学生置于集体舆论之中。这些正负反馈,促使学生产生新的行为动因,并使行为路线周而复始,学生的良好习惯也随之而得到巩固并向更高层次发展。

根据以上论述,我们可以将人的行为路线和养成教育过程图示如下: 养成教育的这种操作模式,一方面符合人的行为规律,另一方面也符合

人的心理过程。因此,这是一个普遍适用的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