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控制是外在的控制,而不是出于真正良好的道德行为动机,即理解他人、为他人着想。一般来说,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在道德行为的控制上有以下特点:

一、道德准则是由外来的命令和压力所构成

小学低年级学生在学校活动中,道德行为一部分是以对“权力、威严” 的服从而完成的。他们对好坏善恶的定义以是否“服从”来判断。他们不懂得道德规范是怎样产生的,把老师的话绝对化。老师说这样做好,就认为是好;说那样做不好,就认为是不好,是坏的。因此,小学生在活动中处处听老师的,表现为老师要他干什么就干什么,并且非干不可,不管其他人怎样说。

二、小学生的行为动机在于避罚求赏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道德行为还有一部分是因想逃避惩罚和求得某种奖赏而完成的。有的学生对惩罚感到和被嫌弃的事物一样而害怕,对受到重要人物(如老师)的嘉奖感到特别满足,有时为了满足受到奖赏的欲望,宁可舍弃其他自身欲望,如把自己用来买零食的钱交给老师并说是自己捡来的。

针对小学生道德发展水准所停留的阶段,我们在教育上就要顺应其特性,并把握和利用它,使学生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并在正确的引导下慢慢培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促进小学生自身道德认识的发展进程。在教育思想和方法上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一、以身作则,说话算数

小学低年级学生把老师看得十分神圣,认为老师跟其他人不一样,是最了不起的什么都懂的人,因此也什么都听老师的。这时候老师应特别注意自

己的言行,在各方面都要以身作则,在学生中保持良好的“权威”状态。说话要算数,不管是提出某项要求还是要奖励或惩罚,决不能食言,哪怕一次也不行。

二、严格要求,加强训练

小学低年级学生把各项道德规范都说成是“老师说的”,那老师就干脆来个以身示范,对各种行为道德要求都要全面了解,如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要逐条理解、熟记,在平时的教育活动中,严格要求学生遵守,并要保持一贯性,使学生觉得一刻也不能马虎对待。通过长期严格的训练,学生就会自然而然地养成良好的道德行为品质。

三、及时奖励,正面诱导

小学低年级学生要求得到老师的亲切待遇,有些行为明显表现出避罚求赏的心理。如他们做了好事希望老师看见,有的学生还特意在老师面前做好事;如果做错了什么,又最怕老师看见。因此,老师应做到对学生好的行为及时予以奖励,并鼓励他们继续坚持下去;对学生差的行为及时指出,帮助改正。同时,老师对学生的奖励应实事求是地进行,防止学生一味求表扬而弄虚作假。要正面诱导,使学生慢慢通过自己的行为认识到自觉遵守各项道德准则就是好的行为,就会受到人们的赞扬。如果学生从小在正面教育下坚持训练道德行为,那么必将推进自律的发展。